组织技能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组织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管理纪律,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课堂组织技能是教师保证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有效的课堂组织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就对教师能力进行了划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师的组织能力被明确划分入教师的能力组成中,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成为了衡量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我国对“课堂组织技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论述,对其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研究还相对较少。
  1 设计理念
  下面是“种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设计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教师运用组织技能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动手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达成教学目标。本教学片段的基本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 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种子的结构”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6种器官之一,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他器官。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植物体基本结构后的知识延续,也为学生后面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2.2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各种种子,对种子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知道种子有萌发现象,但尚不能从生物学角度辨认种子的具体结构并说出各结构的功能。初中学生虽好奇心强,有探究欲望,但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不成正比,观察事物往往无序且归纳总结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合作观察种子并系统归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特点。
  2.3 教学目标
  (1)通过结构初探,说出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
  (2)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结构,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解剖常见的种子,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4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准确说出双子叶植物种子的主要结构,教学难点则在于准确辨认胚的不同结构。
  2.5 教学过程
  2.5.1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独特造型,吸引学生兴趣,同时展示亚克力杆中具有生命力的6万多颗种子的图片,以设计师托马斯对种子的赞颂,引出问题:小小的种子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生命力?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设问导入,可以把学生注意力从课堂之外转移到课内,引起学生的视觉冲击,抛出种子结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2 环节二:结构探索,建构新知
  ①层层深入,展开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手拿蚕豆,引导学生观察手中蚕豆种子的外形、颜色。教师指导学生找到黑色眉状种脐和挤压出水处的种孔,并讲述其功能。学生剥下种皮,并试探种皮的坚韧性,从而理解种皮的保护功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实物进行讲解,一步步引导,并展示细节图片,组织学生亲身观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堂氛围和谐,有序开展。
  ②组织活动,深入新课。
  学生剥去种皮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开两个肥大的子叶,组织学生两两进行合作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胚的内部结构,并画在绘图纸上。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将小组成果画在黑板上,让学生对比修改,对画得好的学生予以表扬。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师组织课堂实验活动既教给了学生初步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又让他们真正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课堂,锻炼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设计绘图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绘图技巧,在绘图中形成知识概念框架。学生观察之前,教师已经告知他们观察什么、如何观察。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小刀的安全以及观察胚芽等结构时的细心程度,使学生明确操作。学生上讲台画种子内部结构时,通常比较认真,可提高学生注意力。教师的表扬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习氛围更加和谐。
  ③课堂反馈,巩固练习。
  学生学习完蚕豆结构后,教师提问:蚕豆种子有几片子叶?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都相同吗?然后,教师发放白芸豆、花生等双子叶种子,让学生现场解剖观察其结构。学生将几种种子进行对比,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第一个问题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又抛出新的問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发放两种双子叶植物种子,组织学生回顾蚕豆种子结构,对比分析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特点,从个别到一般,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特点。
  2.5.3 环节三:思维迁移,结束新课
  教师连续设置问题:是否所有的种子都有两片子叶?如果不是,那它们与双子叶植物有没有区别?有什么区别?并发放一些玉米、水稻、小麦的种子,让学生课后解剖观察,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发深入思考。
  设计意图: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发放种子让学生课后解剖观察,将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为下节课学习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对比作铺垫。
  3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图片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接下来就问题展开新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动手解剖、绘图展示等形式,切身体验,感知种子结构的丰富。教师首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接着,让学生课后解剖观察单子叶植物种子,思考单子叶植物种子与双子叶植物种子有没有区别,有什么区别,为下节课学习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对比作铺垫。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播放图片并发放实物道具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习得新知。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归纳总结出知识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会实验的基本操作,在实践观察中学习新知识,在思考问题中深入学习难点重点知识,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合作。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学习新知,学生是整堂课知识的发现者和接收者。结课时,教师发放单子叶植物种子作为扩展延伸,丰富学生课后活动。
  此外,整节课以教师的组织技能贯穿其中,课堂井然有序,学习氛围和谐,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有效性高,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
  [2]夏艳.优秀的课堂组织技能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J].新课程学习(中),2013,(3):16-17.
  [3]周国倩,范曾丽,陈芳等.活动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6, (1):31-32.
其他文献
摘要 研究高中必修一“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重难点突破策略并进行实践。通过教学实验。分析前后测调查和随堂检测结果,发现实验前后对照班、实验班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都没有明显变化。但实验班学生对部分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班。还探讨了两种教学方案导致不同教学效果的可能原因等。  关键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突破策略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1.
摘 要 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释“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点,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单个的学习任务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每个具体任务展开,最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问题引领 任务驱动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高效课堂”这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B.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  c.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摘 要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为例,对生物科学史与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整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物科学史 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讲述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材料,阐述了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体现了丰富的科学
摘要结合初中生物优质课的观摩活动,阐述在“人体能量供给”一课中如何通过概念建构、活动设计以及联系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也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些许不足,建议教师唯有终身学习,才能发展自我、发展学生。  关键词 科学思维 重要概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科学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发展学
摘要: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下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对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作品《小小小小的火》部分翻译进行详尽分析,认识华裔作家文化身份建立的心路历程,旨在深入了解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研究,验证翻译转换理论对小说文本英汉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以期为更多的英汉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卡特福德 翻译转换理论 层次转换 范畴转换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阐述了HPS教学模式,通过高中生物教学实例说明HPS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用HPS教学模式进行生物学史的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物学史 HPS教學模式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生物学史阐述了生物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高度重视生物学史教育,将生物学史与生物
1STEM与实践型生物课堂相结合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缩写。作为一种教育集成战略,STEM把原本分散的学科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做中学”是杜威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强调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主张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实践是获得认知的必须途径。将STEM
摘要:语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基本功能的符号系统,语言交际是信息传输的一种重要方式,信息传递通畅是建立良好人际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离不开沟通与交流,要做到更有效的沟通,就需要适当掌握说服的艺术,重视修辞学在人际传播中的重要位置。从修辞学领域来探讨说服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古代纵横家代表性著作《鬼谷子》一书研究沟通原则与效能提升策略。  关键词:说服 沟通 修辞学 人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42
摘要:以“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为例,基于PBL模式,以贴切学生“打篮球后体温的变化”的生活情境巧妙创设问题串,在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落实“稳态和平衡”的生命观念、“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維、“实验设计”的科学探究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实现生活情境与核心素养的巧妙融合。  关键词:PBL教学法,体温调节,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