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也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平时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生源质量 教育质量 教育目标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则在前者基础上重点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及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带来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然而,近几年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问题。尤其是2012年,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把这一问题过早地摆到了各院校的面前,直接影响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生源质量下降的具体表现
生源质量下降是由降低分数线录取、扩大招生引起的。但是,并非所有院校都会遇到这个问题。那些省级示范、国家示范院校和地方支持的院校一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这些院校在目前的环境中充分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不仅没有降低门槛,反而在坚持高于本地区录取分数线的同时,处于较好的招生形势。因此,笔者主要对上述院校以外的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进行分析。大概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成绩下降
对于大部分为生存而忧虑的院校来说,各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下调让他们的录取分数线也随之大幅下调。大部分院校从原来的300多分下调到200多分,甚至不足200分。这使得这些院校不得不在很多方面重新考虑生源质量问题。
2.个人素质下降
分数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志。分数的下降代表的往往不只是学习基础差,还代表着学生的基本素质。比如有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不懂礼貌等。
3.学习能力下降
学生学习基础差也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学习,还没有摆脱中学时期“保姆式”的教学,在“获得了更多自由”的环境中不会安排学习,最终每况愈下;个别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则“有心无力”,虽然能主动学习,渴望进步,但往往因为方法不当和效果不好,再加上不良学习环境的影响而“有始无终”。
4.受挫力差
学生自尊心强,心理脆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们在学习中害怕困难,不敢挑战;在生活中不敢面对失败。但是,2012级的学生却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往往不是害怕困难,而是嫌麻烦、怕费劲。在学习中,他们经常以“不会学”、“不认识”等回答来拒绝学习和老师的帮助。实际上,他们是无法突破自身“差生”的障碍。更为突出的是,个别学生竟然在考试中作弊被发现后,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因此生气而放弃其他考试。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以前几乎没有出现过的问题,在2012级学生中却出现了几个。
二、生源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高校录取政策
由于高职院校扩大招生,招生形势较好的院校不断加大录取力度,增加计划,再加上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下降,使得一般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而降低分数线录取。实际上,示范性院校和地方政府支持的院校就获得了优先录取的权利。虽然有平行志愿,但在实际执行中也是有先后的。
2.高校自身原因
生源质量下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自身。受到定位、管理、宣传及行业形象等原因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不为人所知。这无疑是招生工作的最大障碍了。因此,为了生存,大部分院校就必须保证录取到能维持院校生存的最少学生人数;而为了发展,这些院校就不得不首先降分录取。
3.学生个人及家庭原因
低分录取的学生和高分录取的学生,虽然不能武断地说低分学生一定差,高分学生一定优秀。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数水平是基本一致的。这些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与其他学生都有不小的差距。
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差,这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有些家庭对子女责任意识、独立意识、能力意识教育的缺位和家长对子女的不良影响等,都是造成学生“双差”的主要因素。
4.教育脱节
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过分重视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多方关注。为了改变这一困局而推行的“素质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已经习惯了把考试和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败的老师和学校仍然不在少数。
如此一来,在中学阶段早已被“边缘化”了的学生,到了高职院校之后自然就延续了其在中学阶段的态度和作风,给老师实施教育和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甚至连老师善意的帮助都变成了“不怀好意”,或者“另有所图”。
三、应对生源质量下降的措施
基层教师对于生源质量下降的感受是最真切的。面对学生不听管教、拒绝接受教育和帮助,我们是既痛心又无奈。如何改变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作用:
1.教育体制改革
呼吁真正全面的,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在中学教育、小学教育,乃至学前教育都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施过程的“双转变”,并加强监督,使各个阶段的教育做到“各尽其责、有机衔接”。
2.重新定位学院教育
对于面临发展困境的高职院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转变。如果不重新考虑自身的发展方向、自身的优缺点,不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不在观念、管理和品牌上下大力气,恐怕生存也只能勉强为继,发展则更是一个愿望了。
3.教师要“因学而教”
高职院校的教师再也不能用“理想化”的教育思想来要求学生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根据生源质量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真正做到从“因教而学”到“因学而教”。当然,一个转变绝非那么轻松。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份责任和义务,这个转变虽然难度较大,意义却非常深远。
4.家庭和社会参与教育
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离开家庭参与教育,会使孩子缺少安全感;没有社会参与的教育将永远不会让孩子懂得适应环境和与人交流。在高职院校里,如果没有家庭和社会参与教育,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将变得非常艰难,学生的成长也必然会存在隐患。
四、结语
各个层次的教育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有机衔接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多方参与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生的教育,而不能把高职教育简单地推给高校即了事;高校应以自身的情况而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实现方式,以适应扩招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只考虑招生数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J].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5(11).
[2]徐世贵.教师自主成长—基于名师成长案例的分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生源质量 教育质量 教育目标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则在前者基础上重点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及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带来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然而,近几年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问题。尤其是2012年,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把这一问题过早地摆到了各院校的面前,直接影响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生源质量下降的具体表现
生源质量下降是由降低分数线录取、扩大招生引起的。但是,并非所有院校都会遇到这个问题。那些省级示范、国家示范院校和地方支持的院校一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这些院校在目前的环境中充分展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不仅没有降低门槛,反而在坚持高于本地区录取分数线的同时,处于较好的招生形势。因此,笔者主要对上述院校以外的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进行分析。大概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成绩下降
对于大部分为生存而忧虑的院校来说,各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下调让他们的录取分数线也随之大幅下调。大部分院校从原来的300多分下调到200多分,甚至不足200分。这使得这些院校不得不在很多方面重新考虑生源质量问题。
2.个人素质下降
分数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志。分数的下降代表的往往不只是学习基础差,还代表着学生的基本素质。比如有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不懂礼貌等。
3.学习能力下降
学生学习基础差也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学习,还没有摆脱中学时期“保姆式”的教学,在“获得了更多自由”的环境中不会安排学习,最终每况愈下;个别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则“有心无力”,虽然能主动学习,渴望进步,但往往因为方法不当和效果不好,再加上不良学习环境的影响而“有始无终”。
4.受挫力差
学生自尊心强,心理脆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们在学习中害怕困难,不敢挑战;在生活中不敢面对失败。但是,2012级的学生却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们往往不是害怕困难,而是嫌麻烦、怕费劲。在学习中,他们经常以“不会学”、“不认识”等回答来拒绝学习和老师的帮助。实际上,他们是无法突破自身“差生”的障碍。更为突出的是,个别学生竟然在考试中作弊被发现后,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因此生气而放弃其他考试。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以前几乎没有出现过的问题,在2012级学生中却出现了几个。
二、生源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高校录取政策
由于高职院校扩大招生,招生形势较好的院校不断加大录取力度,增加计划,再加上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下降,使得一般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而降低分数线录取。实际上,示范性院校和地方政府支持的院校就获得了优先录取的权利。虽然有平行志愿,但在实际执行中也是有先后的。
2.高校自身原因
生源质量下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自身。受到定位、管理、宣传及行业形象等原因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不为人所知。这无疑是招生工作的最大障碍了。因此,为了生存,大部分院校就必须保证录取到能维持院校生存的最少学生人数;而为了发展,这些院校就不得不首先降分录取。
3.学生个人及家庭原因
低分录取的学生和高分录取的学生,虽然不能武断地说低分学生一定差,高分学生一定优秀。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数水平是基本一致的。这些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与其他学生都有不小的差距。
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差,这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有些家庭对子女责任意识、独立意识、能力意识教育的缺位和家长对子女的不良影响等,都是造成学生“双差”的主要因素。
4.教育脱节
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过分重视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多方关注。为了改变这一困局而推行的“素质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已经习惯了把考试和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败的老师和学校仍然不在少数。
如此一来,在中学阶段早已被“边缘化”了的学生,到了高职院校之后自然就延续了其在中学阶段的态度和作风,给老师实施教育和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甚至连老师善意的帮助都变成了“不怀好意”,或者“另有所图”。
三、应对生源质量下降的措施
基层教师对于生源质量下降的感受是最真切的。面对学生不听管教、拒绝接受教育和帮助,我们是既痛心又无奈。如何改变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作用:
1.教育体制改革
呼吁真正全面的,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在中学教育、小学教育,乃至学前教育都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施过程的“双转变”,并加强监督,使各个阶段的教育做到“各尽其责、有机衔接”。
2.重新定位学院教育
对于面临发展困境的高职院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转变。如果不重新考虑自身的发展方向、自身的优缺点,不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不在观念、管理和品牌上下大力气,恐怕生存也只能勉强为继,发展则更是一个愿望了。
3.教师要“因学而教”
高职院校的教师再也不能用“理想化”的教育思想来要求学生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根据生源质量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真正做到从“因教而学”到“因学而教”。当然,一个转变绝非那么轻松。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份责任和义务,这个转变虽然难度较大,意义却非常深远。
4.家庭和社会参与教育
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离开家庭参与教育,会使孩子缺少安全感;没有社会参与的教育将永远不会让孩子懂得适应环境和与人交流。在高职院校里,如果没有家庭和社会参与教育,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将变得非常艰难,学生的成长也必然会存在隐患。
四、结语
各个层次的教育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有机衔接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多方参与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生的教育,而不能把高职教育简单地推给高校即了事;高校应以自身的情况而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实现方式,以适应扩招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只考虑招生数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J].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5(11).
[2]徐世贵.教师自主成长—基于名师成长案例的分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