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强弱如何,决定着这个学生学习进步的大小或快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历史学科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 自主学习 能力 培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任何知识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主动猎取的。所以,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他们的进步就没有保障。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多年,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有自己的独特实践和体会。
一、在自主阅读历史文本中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对教材中那些历史概念较少又比较容易理解的或在影视作品中接触过的历史内容,就应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教师只能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或合作者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自学并教给学生阅读和自学的方法。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楷体字、图表说明、其他注释及文献资料等历史资源,都可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可能就会忽略,造成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的不良现象。为此我在教学这一课中,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从阅读中清清楚楚明白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阅读相关的配套说明文字,学生终于明白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否则,有些学生就会把课本中的图画看成一种美术作品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从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此外,也可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甄别资料能力。方法是: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浏览历史资源网站,以培养他们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习惯和甄别资料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会学生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即“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有了课前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或其他资料的环节,课上教师的教学就轻松多了,也就有时间把重点或难点的东西讲深讲透。这种教学方法,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中培养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中的必经之路。首先,指导学生自主编写学习提纲,增强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一是指导学生按历史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事件发展脉络(背景、经过、结果)阅读课文,列出知识提纲,教师简要归纳;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中条理清楚的部分列出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水平;三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起因(背景、条件、原因、目的)、历史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过程、标志、特点)、历史事件的影响(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引导学生做自学笔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案。如西安事变一目:背景原因:①根本原因;②个人因素;③直接原因;经过: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目的;⑤结果;解决问题方式;历史意义。而对涉及的主要历史名词,请学生把所查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述,教师再补充。 .
三、在自主探究中培养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师是课堂教学中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关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这一过程就是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其主要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来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师生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要大胆尝试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相比、借鉴来提出问题。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一般可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中,逐渐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问题链是对学生的体验和再现过程的反思,应充分运用教材的图表资料等。如在学生体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运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参加会议的三位代表人物的肖像,设计的问题链为:①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中心任务看,这三人有何共同点?②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书记?③你认为为什么这三个历史人物值得我们后人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式地解决上述问题,使学生在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中,感悟先进的中国人为祖国的统一、繁荣与富强而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历史 自主学习 能力 培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任何知识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主动猎取的。所以,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他们的进步就没有保障。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多年,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有自己的独特实践和体会。
一、在自主阅读历史文本中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对教材中那些历史概念较少又比较容易理解的或在影视作品中接触过的历史内容,就应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教师只能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或合作者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自学并教给学生阅读和自学的方法。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楷体字、图表说明、其他注释及文献资料等历史资源,都可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可能就会忽略,造成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的不良现象。为此我在教学这一课中,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使学生从阅读中清清楚楚明白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地图,阅读相关的配套说明文字,学生终于明白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形势及清军水师全军覆没的原因。否则,有些学生就会把课本中的图画看成一种美术作品来欣赏,并没有通过看图从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此外,也可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甄别资料能力。方法是: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浏览历史资源网站,以培养他们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习惯和甄别资料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会学生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即“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有了课前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或其他资料的环节,课上教师的教学就轻松多了,也就有时间把重点或难点的东西讲深讲透。这种教学方法,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中培养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中的必经之路。首先,指导学生自主编写学习提纲,增强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一是指导学生按历史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事件发展脉络(背景、经过、结果)阅读课文,列出知识提纲,教师简要归纳;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中条理清楚的部分列出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水平;三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起因(背景、条件、原因、目的)、历史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过程、标志、特点)、历史事件的影响(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引导学生做自学笔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案。如西安事变一目:背景原因:①根本原因;②个人因素;③直接原因;经过: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目的;⑤结果;解决问题方式;历史意义。而对涉及的主要历史名词,请学生把所查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述,教师再补充。 .
三、在自主探究中培养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师是课堂教学中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关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这一过程就是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其主要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来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师生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要大胆尝试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相比、借鉴来提出问题。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一般可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中,逐渐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问题链是对学生的体验和再现过程的反思,应充分运用教材的图表资料等。如在学生体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运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参加会议的三位代表人物的肖像,设计的问题链为:①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中心任务看,这三人有何共同点?②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书记?③你认为为什么这三个历史人物值得我们后人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式地解决上述问题,使学生在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中,感悟先进的中国人为祖国的统一、繁荣与富强而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