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闺阁昭传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藏与露”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宝钗之口表述的绘画理论,也是曹雪芹在小说创作中采用的叙事策略。本着“为闺阁昭传”的创作主旨,“该藏的要藏”体现为以转述淡化男性人物形象,“该露的要露”体现为以女性人物为试点,彰显女性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 曹雪芹 叙事策略 “藏露”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惜春接了画大观园的任务,在众姐妹的打趣中,一本正经的宝钗说了一段至理名言:“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
  这一段话谈论的虽是绘画原则,却也是艺术创作的共通法则。所谓“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既表达了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却不能够照抄现实生活的艺术观,也考虑到读者的需求,符合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所谓“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探讨了艺术创作者对于素材的选择提炼。所谓“分主分宾”“该藏该露”则是布局谋篇的叙事策略。
  宝钗的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曹雪芹的艺术观。根據艺术法则相通的原理,曹雪芹在绘画艺术上表达的创作观念,同样体现在其小说《红楼梦》的创作上。事实上,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述作者的艺术创作观,在《红楼梦》中不止一次出现。首先是对小说真实性的探讨。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借一僧一道之口,曹雪芹批评当时的才子佳人小说情节老套,不合情理:“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同样在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谈,正面表述了自己对真实性的追求:“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第五十四回,借贾母之口,再次批评才子佳人小说胡编乱造、千篇一律:“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都没有了。”
  其次是“添减”所涉及的素材选择提炼,《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坦言小说曾经“增删五次”。而“藏露”问题,本文则试图通过曹雪芹在“为闺阁昭传”这一创作主旨下所进行的叙事策略分析来做探讨。
  一、以女性为视点人物,彰显女性形象
  《红楼梦》被公认是一部反映家族兴衰的具有强烈写实性的世情小说。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是清朝——封建的男权社会。相较女性而言,男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广阔的活动天地,更高的权利地位。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而生存。曹雪芹的创作主旨为“为闺阁昭传”,要抒写十二金钗的悲剧命运,就不可避免地要把作为家庭依附者的女性人物放在贾府倾覆的家族悲剧命运背景下来呈现。曹雪芹对真实性有较高要求,这从他在文中屡次借人物之口批评才子佳人小说“不近情理”“编得连影儿都没有了”就可佐证。鲁迅曾经高度赞扬《红楼梦》的写实性:“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为如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样貌,他不得不写大量的男性人物。据统计,《红楼梦》一共涉及530个人物,其中男性270人,女性260人,虽然男性人物多余女性人物,而大部分读者阅读后的感受却是女性人物多余男性人物。这样的阅读感受说明曹雪芹在不违背“真实性”这一艺术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了巧妙的叙事策略来彰显自己的创作主旨,达成期待的阅读效果。探析其具体做法,正是在“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创作观念的指导下,以女性为视点人物,对闺阁生活作浓墨重彩的描写,对男性则淡化处理。
  《红楼梦》叙事庞大而复杂,全书基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觉叙事,是小说叙述的第一个层面,构建其小说的情节框架。在此框架中,曹雪芹采用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者,采用有限制的视觉展开第二层面的叙事。根据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生活情态,曹雪芹采用女性为视点人物,自然而然地将男性人物摒除在外,把读者的视线集中到女性人物身上。《红楼梦》第一个视点人物是林黛玉,在小说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采用林黛玉作为视点人物,由京都街市贾府大门外轿夫小厮开始写起,到府内婆子丫头,直至贾母、舅母、姐妹乃至宝玉等一一登台亮相,除宝玉外,有名有姓的男性无一人出场,全部都是女性。其中着墨最多的是贾母、王熙凤和贾宝玉,其次是王夫人和邢夫人。刘姥姥是《红楼梦》最出彩的视点人物,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曹雪芹写道:“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馀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这段话将作者的艺术构思,叙事策略公布于读者。刘姥姥两次入贾府:第一次以荣国府为描写对象,主要展现了王熙凤、平儿、周瑞家三个管家女性,描述了王熙凤作为管家奶奶的权势和忙碌。第二次入府则以大观园为描写对象,深入展现了从贾母到府中女儿们的生活情景。从三十九回到四十一回共三个章回,只出现了宝玉、茗烟、板儿三个有名有姓的男性。除此之外,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作者设计了薛姨妈送宫花给贾府的小姐们这一情节,以周瑞家为视点人物,将贾府小姐们白日里日常生活形态呈现给读者。而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则通过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行为展现了大观园小姐丫鬟们夜间的生活形态。
  二、用转述代替描写,淡化男性人物
  如前所述,《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男权社会的写实小说。贾府的当家人是贾敬、贾珍,贾赦、贾政,可以说,贾府的荣衰系在他们身上。但是,曹雪芹叙事时并不按照两性在事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而平等分配笔墨,对男性人物尤其吝啬笔墨,往往用转述代替男性人物上场以淡化其形象。   《红楼梦》第三回,借着黛玉依亲的情节,贾府人员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荣国府两个最重要的人物——贾赦、贾政完全没有露面。黛玉依亲,除贾母外,舅舅最亲。曹雪芹设计了贾政刚好外出斋戒的情节,由王夫人接待黛玉,贾赦人在家却避不见面,与其说是情感淡薄,不如说是曹雪芹叙事需要故意为之。就叙事策略来看,贾赦露面,势必成为黛玉眼中第一个男性人物,成为读者的关注对象,所以作者采用了“藏”的策略。以小厮转述贾赦“不忍相见”为理由没有露面,由邢夫人接待。中国社会男主外女主内,舅母接待合情合理,如此情节安排,自然而然达成了淡化男性人物的目的。事实上,贾赦作为荣国府的长子,始终没有正式登场,第十八回,第二十四回偶然出现,均是一言带过,无任何描写。其言谈举止往往是通过其他人物转述呈现:如通过贾母之口述其荒淫无状“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借袭人晴雯之口述其“这个大老爷真真太下作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能放过了。”他强取豪夺石呆子的古扇事也是借平儿的口转述。另一个被淡化的人物是贾敬。贾敬是长房宁国府大家长,贾家唯一的进士。就现实层面来讲,他是贾府最重要的人物,小说既然以家族衰亡为主线之一,就不可能绕过贾敬这个人物。在章回目录上,贾敬出现了两次,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写的就是贾敬的生日,第六十三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写的是贾敬的死亡葬礼操办。众所周知,《红楼梦》人物众多,生老病死自然也多次出现。作者不可能一一道来,写作时自然有详略之分。小说详细描写的生日不过五次,葬礼不过两次,贾敬一人独占两次。曹雪芹这样的叙事安排,一方面是出于写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情节结构的需求:借着贾敬这个重要人物的生死大事,就内而言可以让府各方人员齐聚,譬如,在贾敬生日宴上,远房的贾瑞近距离接近王熙凤。就外而言,借着大肆操办死生大事,四大家族、王侯公府纷纷到场,方能体现贾家的社会地位、人缘关系。曹雪芹同时却又吝啬笔墨,对于贾敬这个人物不作任何描写,让他缺席自己的生日宴会,其与宾客之间的交流完全由贾蓉转述,可谓简到了极致。相反,其后对于女性人物如宝钗、凤姐、贾母的生日均采取正面描写。例如详细描写贾母从七月上旬开始开心查看生日礼物到后来收到厌烦不看,又详细描写了生日当天贾母应酬几位王妃、公侯诰命的场面。贾敬的死亡同样写得潦草简洁。先用一句下人转述“老爷宾天了”宣告贾敬的突然亡故,再采用低调小篇幅的方式来叙写其葬礼,脂批戚序本第六十四回回前总评到:“故书中于迎灵送殡极忙乱处,却只闲闲数笔带过。忽插入钗玉评诗,琏尤赠佩一段闲雅文字来”。同样是死亡,对于女性的秦可卿,曹雪芹却层层铺垫,高调描写,从生病到丧事,写了十个章回。由此可见,贾府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男性大家长是作为故事背景而出现,就像房屋建筑中的骨架,隐而不见。
  《红楼梦》是一部世情小说,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顶峰之作。曹雪芹在其小说不但借描写人物之手留下了大量高水平的诗歌辞赋,也借人物之口发表艺术创作及评论的观点。“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把根据创作主旨来决定小说叙事策略这一写作理论作了直白又通俗的表達,《红楼梦》不愧为雅俗共赏之作。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王富鹏.庆生送死与《红楼梦》的叙事结构[J].红楼梦学刊,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流浪史,是一部遭受隔离、驱逐与屠杀的历史,美国犹太作家或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或是以此为题材对历史进行重构,在作品中反映了犹太民族的苦难。在他们的作品中,在美国犹太作家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民族灭亡的恐惧始终存在。  关键词:美国 犹太文学 创伤  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流浪史,是一部遭受隔离、驱逐与屠杀的历史,美国犹太作家或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或是以此为题材对
期刊
摘 要:虽然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故事早已席卷全球,但是在一些世界文学家词典和文学资料中,对侦探小说家和侦探小说的评述和讨论都寥寥无几。本文通过评述分析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白夜行》中的几位女性角色,希望为大家提供全新的视角去体会这本侦探小说的魅力。  关键词:《白夜行》 女性 雪穗 东野圭吾  一、引言  侦探小说也被称为侦探推理小说,和传统小说不同,它兴起于19世纪,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警察
期刊
摘 要:不同于传统/经典革命文本中对于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塑造,《光荣的愤怒》中作为英雄的叶光荣在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是动机的模糊不清、行动的犹疑怯懦并且电影展现出了一个反讽的结局。这种不同于传统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对于英雄的塑造方式,是对于新时期文学人物复杂化书写的继承,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加深了影片的批判力度。  关键词:《光荣的愤怒》 英雄传奇小说 人性 复杂性  一、《光荣的愤怒》中的另类英雄
期刊
摘 要: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问世22年,在中国至今尚未电影化。2015年,由河正宇导演,改编自《许三观卖血记》的韩国电影《许三观》上映。《许三观卖血记》从小说到电影,一路走来可谓艰难。本文试图对韩国版电影《许三观》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将其与余华原版小说进行对比,找出韩国版电影的特色和它对小说原著精神的缺失。  关键词: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河正宇 《许三观》 对比分析  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
期刊
摘 要:夏目漱石在日本享有盛名,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继处女作短篇小说《我是猫》发表之后,其创作锋芒锐不可当。纵观夏目漱石短暂的12年创作生涯可以发现他经历了多次文学思想上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其前期三部曲中的《从此以后》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挖掘夏目漱石在题目背后隐藏的对“以后”的诠释,并结合其创作背景进一步明确其心境的转变。  关键词:以后 临界点 夏目漱石 心境转变  一、前言  自1906年作为
期刊
摘 要:卢新华在后伤痕时代的伤痕写作,本文以《伤魂》为个案,结合其创作历程,在叙事层面上采用嵌套叙事,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两个时间的叙述者展开对话;在受述者上以个人命运变迁为主体线索而展开;在个体生命的显叙事之下还有个人疯癫的狂人式叙事来揭示其复杂性与丰富性。  关键词:伤魂 叙事分层 个体生命 疯癫叙事  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发端于卢新华的同名小说《伤痕》,自从小说《伤痕》发表后,作者卢新华成为当
期刊
摘 要:亚历山大·格林是俄罗斯白银时代一位别具一格的杰出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深受欧洲文学影响,读起来充满异域情调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也以其充满想象力与传奇色彩的小说创作享誉俄罗斯文坛,代表作有《红帆》《灿烂的世界》《金锚链》《踏浪女人》《穷途末路》等。他的作品中那带有神秘色彩的幻想和冒险、富有浪漫情调的爱情故事所展示给人的画卷异于常人,令人难忘。本文将以《踏浪女人》为例对格林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元
期刊
摘 要:辜鸿铭《中庸》英译本因地道流畅、文采斐然在西方广为流传,被收入《东方智慧丛书》,并多次重印。对于辜译《中庸》,学者褒贬不一。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对辜译《中庸》进行解读和探析,得出了辜译《中庸》适应了辜选译《中庸》的生态翻译环境,适应性地选择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完成了一部整合适应度高的譯作,是儒家经典英译的典范。  关键词:辜鸿铭 生态翻译学 中庸  一、引言  清末文化
期刊
摘 要:悦读是阅读的升华,在悦读的视角里发现语言发展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心理。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文化的反映表现得最为直接与敏感。目字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随后产生了许多目词语,在这众多的目词语背后也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目文化。  关键词:目 字 词语 词义 文化  读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悦读”,“悦读”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快乐体验,“阅读”变成了“悦读”,文本中的
期刊
摘 要:南宋皖江词人群体奉理学为共同的学术追求,在看待和创作词的态度上,皖江词人将理学的精神注入词作之中。 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以理入词,带着理学精神和意趣去填词;二是以词释理,即主动将词作为阐释理学观念的工具。  关键词:皖江词人 理学 词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南宋皖江词人群体研究”(2012SQRW140ZD);淮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010wk03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