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光荣与中国当代新英雄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于传统/经典革命文本中对于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塑造,《光荣的愤怒》中作为英雄的叶光荣在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是动机的模糊不清、行动的犹疑怯懦并且电影展现出了一个反讽的结局。这种不同于传统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对于英雄的塑造方式,是对于新时期文学人物复杂化书写的继承,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加深了影片的批判力度。
  关键词:《光荣的愤怒》 英雄传奇小说 人性 复杂性
  一、《光荣的愤怒》中的另类英雄
  影片《光荣的愤怒》在结尾的时候唱道:“黑井镇上出了一个英雄啊”,这个英雄无疑指的是伴随着音乐走过来的叶光荣。叶光荣是黑井镇的村支书,故事讲述他带领土瓜、大旺、水根、狗卵为首的村民,在一次“捉奸”行动中扳倒了长期控制着黑井村的熊家兄弟。这看起来像是当下传统/经典革命文本的又一次变形书写,以叶光荣为首的革命阶级代表人民的苦大仇深,而以村长为首的反革命阶级则制造苦难,影片在传输了“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寓言逻辑时也就塑造了叶光荣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形象。然而叶光荣似乎并不如传统/经典革命文本中神通广大、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影片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具有复杂人性的另类英雄。
  (一)动机上的模糊不清
  熊家四兄弟在黑井村横行霸道、一手遮天。老二是村里的会计,他总喜欢欠别人的,赖了开餐馆的土瓜几万块钱,土瓜敢怒不敢言。老四一副乡村杀马特青年的模样,却是村办厂长,没事喜欢“搞运动”,强暴了大旺媳妇儿,大旺也只能忍气吞声。作为村长的熊老三则显得更富阴谋城府,他推倒水根家房子的无礼行为叶光荣也只能在背后默默看在眼里,“黑井村被熊家兄弟霸着已都烂掉根了,再不整不行的了”。我们以为这就是叶光荣想要扳倒熊家四兄弟的动机,就像他说的一样:“有仇倒谈不上,为的是掀翻熊家兄弟,把全村人头上的大石头掀翻”,就连他跟大旺、水根、土瓜聚集在一起商量“造反”策略的时候想出的暗号“打倒四人帮,黑井村有希望”都一样显得理直气壮、大义凛然。但叶光荣的动机可能不止如此。
  影片的开头叶光荣和熊家四兄弟一起聚在土瓜的餐馆开村委会,熊老三明面儿上一套:“光荣是自家人,别跟自家人过不去”,但他们各怀鬼胎却是明显的事实,他们不是一条心。更重要的是,叶光荣处于劣势,如果叶光荣不想一直受制于人,那么就要将黑井村的格局重新洗牌。就连导演曹保平也没有否认:“叶光荣作为黑井村的支书,他是没有话语权的,因为黑井村就是熊家四兄弟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么做傀儡,要么冒险把熊家四兄弟扳倒。而叶光荣他并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他是有野心的,也希望自己在仕途上能够有所作为,希望自己也成为 有话语权的人,成为核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铤而走险。” ①对于叶光荣的动机导演并没有要故意崇高化的意思,也认为叶光荣动机的模糊性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无可厚非,因此屏幕上直接打出“支书叶光荣想把熊家四兄弟一口吃掉”的字幕,没有替这位英雄隐瞒。
  (二)行动中的犹疑怯懦
  在我们的印象中,作为正义化身的英雄似乎随时一副疾恶如仇的样子,目光如炬,捏紧了拳头,看着远方,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没有怀疑和动摇,但是叶光荣不一样。在吩咐土瓜去找水根和大旺后他還不放心地趴在床边看,却没料到老三突然拎了兔子站在家里,光荣转身把窗帘拉上随即意识到不对又把窗帘打开,这无疑是露迹的行为,显示出内心的惶惑不安。在听大旺说了“到时候你动了手,你收不了场,整来整去还不是整不住他一根汗毛,到时候你几个倒成了他家案板上的肉。”时,叶光荣也忍不住害怕地咽了口水。包括后来在行动中叶光荣在面对群众的胁迫、质疑,面对熊老三的试探、揭发时,演员富有层次的表演都使我们看到了叶光荣平静甚至木讷外表下内心的波澜与一直紧绷的弦,因此我们能感受到整部影片叶光荣从头到尾压抑的紧张神经,以至于最后奔溃爆发时我们也才并没有觉得突兀。
  曹保平说:“我感兴趣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渺小的个体在强势压迫挣扎时,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狡黠、犹疑、张皇乃至悲壮的状态。这种状态非常地生动,我喜欢,因为它有质感、真实!” ②影片无疑成功地展现了叶光荣的这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符合真实人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来看,人物在面对斗争行动时所会产生的利己、胆怯、犹疑、恐惧的心理才是真实的。
  (三)结局的反讽
  影片收尾的时候,叶光荣、大旺、水根、狗卵组成的新的领导班子又聚在了土瓜的餐馆开村委会。土瓜仍然对叶光荣唯唯诺诺,叶光荣也端着架子没有放下,吃完饭后新一届领导成员虽是给钱了,可给的钱明显是意思一下。此种状况跟熊家兄弟霸着黑井村时相比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却无实质的差别。“结尾那场戏我又点了他一下。他上台之后又开村委会,情况和熊家四兄弟那时候有所改变,但是改变得并不是很彻底,很多地方还是中国农村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带着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 ①我们可以看出土瓜在拿起钱的时候意味深长地笑了,这是讽刺和自嘲的笑,也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的笑。这样的结局使影片的批判力度又加深了一层,推翻旧的政权之后并没有许诺美好未来,而是揭示出现实困境的循环往复。
  影片另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地方要向前推进到那个“天降神兵”的结局。从影片的逻辑发展来看叶光荣的失败似乎是必然的结局——熊家兄弟势力雄厚、广大,而他自己势力薄弱,这本身就有些以卵击石。况且熊家四兄弟好歹是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而叶光荣的伙伴们,如狗卵者有勇无谋,充满着阿Q精神;如土瓜者奴颜婢膝,自保叛变。与其他伙伴的合作也建立在一个虚假的“上头的意思”之上,其实是不牢靠的。而且叶光荣本身的行动策略不当、情况又没了解清楚,当我们意料着必然失败的结局时,突兀的神兵降临了。不少人诟病影片的结尾,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但我们能看出来,导演不能吗?“在电影结局反复了六七次,总是通不过。电影管理部门给‘光荣’罗列的意见多达几十条如:怎么可以这样描写党的最基层支部书记,他会那么猥琐,他会那么鸡贼,会不择手段,靠欺骗人把4个村霸打倒呢?而光天化日之下,又怎么可能出现那样的乡村恶霸呢?” ③了解电影创作过程的人应该知道,《光荣的愤怒》历经十余年才搬上大荧幕,而且是妥协的结果。因此,这样一个突兀的结尾的残留,可以看做是对于影片艺术性的破坏,但同时却又成为了留在影片中一种实实在在对现实的反讽。   二、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
  “十七年文学”继承了传统小说的传奇书写方式和审美品格,在观念上弘扬了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作家们创作出《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大批革命英雄传奇作品。这一时期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英雄同样具有传统英雄身上的传奇性,他们通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胆识,也经历过刻苦的磨炼和考验,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本领,在关键时候能够作为民族英雄挺身而出,他们在思想觉悟上有着明确的阶级立场、深厚的阶级情感、崇高的革命目标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外形塑造上也通常高大威猛、怒目、剑眉,极具正义感。抽除了“人性”,英雄在革命话语下完全沦为了“神性”的符号书写。
  新时期对战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过程,对于“英雄”也有了新的定义和认识。《西线轶事》和《高山下的花环》中刘毛妹、梁三喜、靳开来等当代英雄的品格和经历虽然仍具有一定传奇性,但总来说已经把他们当做人而不是神来书写了,他们具有普通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而进入90年代以后,一方面“英雄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一个没有英雄或不需要英雄的时代,在革命者向职业军人转换的时代,如何塑造英雄、特别是如何塑造和军队、战争相关的英雄,如何释放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当代军人被压抑了的爱国主义激情,构成了军旅作家正在承担的“英雄文化”的现代焦虑。” ④主旋律军事题材小说及其电视剧,如《我是太阳》《亮剑》《历史的天空》中的关山林、李云龙、梁大牙也不再同于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中被神话的英雄了,他们虽然仍具有天赋和经验,但已然是一个个会犯错、有情欲的人。
  三、人性复杂化書写的批判意义
  因此,回过头来再看《光荣的愤怒》时我们发现其中对于叶光荣这一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在新英雄主义道路上的继续前行。虽然《光荣的愤怒》并非战争题材,但受压迫的一方奋起反抗并最终推翻压迫者的叙事仍是传统/经典革命文本的书写,况且革命和斗争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新时期都以或显或隐的方式存在着。影片则无论在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甚至阶级立场上都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叶光荣在形象上邋遢甚至猥琐,性格上犹疑不定且鸡贼,就连阶级立场也是不那么坚定的。我们能通过影片看出人物在极端情况下所展现出来的复杂人性,这种毫无保留甚至放大的展现会使我们审视包括革命一方的复杂性,由此影片带来的批判才是更深刻和有力量的。它不仅反映了村霸一手遮天、横行霸道的黑暗现实,也展现了革命一方的斗争和人性的复杂,反讽意味浓厚,足见其批判彻底。叶光荣作为一个另类的英雄,其人物形象复杂饱满,当我们观看《光荣的愤怒》这样一种后革命时代的拟革命书写时,对于中国当下的处境才会有更清醒和深刻的认识。
  注释
  ① 曹保平,侯亮.要好看,要有思想——访《光荣的愤怒》导演曹保平[J].大众电影,2006(14).
  ② 余楠.曹保平的愤怒与光荣[J].新世纪周刊,2007(28).
  ③ 《关于本片曹保平本人的一些话》,豆瓣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68423/
  ④ 孟繁华.“英雄文化”的现代焦虑[N].光明日报,2003- 6-6.
其他文献
摘 要:童话适用于外语教学尤其是德语教学。童话的特征和功能证明了童话在德语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在德国的对外德语教学中童话以各种形式被丰富地挖掘和发展。与此相比,国内德语教材中的童话少,题型简单。本文将从童话的特征和功能方面以教材《新编大学德语》为例,分析童话应用对德语教学的意义,并提出如何促进外语教学的建议,以拙力推动国内德语教材改革和建设。  关键词:童话 教学 德语 课堂  童话适用于外语教学尤
期刊
摘 要: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既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尤其擅长诗歌翻译。他结合自己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风韵译”这一翻译理论,认为诗歌翻译重在重现诗歌的内在韵味,而非外在形式。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研究最多的作家就是雪莱,而《西风颂》又是雪莱的代表作之一。对《西风颂》的探析有助于分析郭沫若的译诗思想,希望以此能对外国诗歌“走进来”和中国诗歌“走出去”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期刊
摘 要:对于小说家王安忆来说,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好的形式”是好的故事的第一定义。实现“好的形式”的过程中,将人物看成和塑造成感性的、非概念化个体,是王安忆的核心手法。她恪守这样的定式:塑造一般人的一般状况,消解典型,使人物的个性平凡得妙不可言,合情合理地启动个性内蕴的既定轨道。本文以其小说《花园的小红》为例,阐明王安忆如何运用反概念化的手法,通过深入挖掘平凡人物的独特的平凡性,通过消解惯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春燈谜》和《风筝误》两部作品为例,从喜剧情节的设置、喜剧性与悲剧性的调和关系、喜剧大众化的程度和两人喜剧差异性的成因等方面,试探究喜剧创作大家阮大铖和李渔在喜剧艺术方面的异同点。  关键词:戏曲 喜剧 阮大铖 李渔 春灯谜 风筝误  无论古今中外,悲剧的地位似乎总是高于喜剧。西方美学理论认为悲剧更具有一种崇高的力量,而中国戏曲史的研究也吸收了这样一种评价标准和方向,例如元杂剧《窦娥
期刊
摘 要:明代是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时代,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科举制度的发展,士人的命运也因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成熟的制度对贫士追求更高人生的保证;另一方面,士人的人生也被局限在科举制度之中,甚至为之终其一生。本文以明代名士孙楼为例,就明代士人对科举制度的思考进行探析。  关键词:科举 八股制义 政教 人生观  孙楼(公元1515-1584年),江苏常熟人,字子虚,号百川,嘉靖二十五年丙
期刊
摘 要:辛弃疾被誉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词气魄阔大,意境高远,却难掩悲壮、苍凉和词人当政者的怨怼。但作者的怨怼之心在其作品中的表现非常柔婉,是“怨而不怒”。表现在写作上的特色就是以典为词。这种“怨而不怒”之情源于作者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不能怒。而不管现实如何,处境怎样,作者都力图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不想怒。作者虽在朝堂之上未能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却从朝廷
期刊
摘 要:杰克·伦敦代表作《野性的呼唤》讲述的是一只强壮聪明的狗巴克从人类文明社会回到荒野的故事。巴克的退化表明是文明社会的野蛮诱使已经文明化的野蛮弃文明回归野蛮。自我拯救过程让巴克找回了自身早就丢失了的原始野性。身体上的自我拯救使它变得异常强大,成为超级狗,为它回应野性的呼唤打下了物质基础。精神上的自我拯救让它把奉献和牺牲当成了习惯,做好了回应野性的呼唤的精神准备。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巴克
期刊
摘 要:刘易斯是20世纪初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美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果戈里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二人虽时代不同,但是都在现实主义文学领域有诸多建树。二人都曾以“大街”为主题创作出了经典的作品,然而虽是相同的主题,但是所观照的内涵以及传达的思想动态却大为不同。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分析比较以“乡村”为切入点的《大街》与以“城市”为切入点的《涅瓦大街》之间的差异。 
期刊
摘 要: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流浪史,是一部遭受隔离、驱逐与屠杀的历史,美国犹太作家或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或是以此为题材对历史进行重构,在作品中反映了犹太民族的苦难。在他们的作品中,在美国犹太作家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民族灭亡的恐惧始终存在。  关键词:美国 犹太文学 创伤  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流浪史,是一部遭受隔离、驱逐与屠杀的历史,美国犹太作家或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或是以此为题材对
期刊
摘 要:虽然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故事早已席卷全球,但是在一些世界文学家词典和文学资料中,对侦探小说家和侦探小说的评述和讨论都寥寥无几。本文通过评述分析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白夜行》中的几位女性角色,希望为大家提供全新的视角去体会这本侦探小说的魅力。  关键词:《白夜行》 女性 雪穗 东野圭吾  一、引言  侦探小说也被称为侦探推理小说,和传统小说不同,它兴起于19世纪,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警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