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义加载与心理内容表征的两个问题研究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理内容表征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极其模糊的问题,即心理表征中的语义内容是如何实现的,而从我们的个体经验可以知道,没有内容的心理表征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探讨表征中的语义赋值机制,是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
其他文献
模态(modality)是指可能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根据关涉对象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从言模态与从物模态两类:若模态性质指的是命题或语句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则它是从言模态;若模态性质指的是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则它是从物模态。
一个国家(或政府)得以存在的基本理由是与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分不开的。但是,国家应当是作为正义的维护者还是作为正义的给予者,对此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家观。本文以罗尔斯与诺齐克为例,尝试对这两种国家观加以梳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自身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发展进步艰苦卓绝奋斗的90年,也是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90年。在这90年的伟大历程中,党既在
归纳推理是人类认识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它根据大量的具体现象或事例,结合其他基础知识、背景信息、社会事实等提取出一般性结论。归纳推理属于一种扩展性或者说放大性的推理,也是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扩展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工具。
宗教对话这一主题已经日益引起宗教内部和学界的关注,在多元宗教共存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宗教之间以多种形式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对话。
一、《比希莫特》其书 卡尔·施密特尝言:“霍布斯得享盛名和声名狼藉,更多是因为他的《利维坦》,而非因为其所有其他著作。事实上,一般公众对他的了解主要在于他是‘利维坦的先知’。”(施密特,第42页)尽管霍氏著述宏富,但《论公民》、《法之原本》等著作少为人谈及,晚年的对话体著作《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习惯法学者的对话》及《比希莫特》更是颇受冷遇。随着晚近以来对霍氏研究的升温,这种状况才渐有改观。
对人的关注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关于“人的完整性”,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阐述。柏拉图认为一个完整的人“乃是一个用智慧统治感情和知觉的人”。
众所周知,马克思将他最重要的著作命名为“资本论”,在他看来,“资本”是解开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秘密的钥匙,只有揭示出资本的本质与运行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历程中,他对资本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入的;
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经商定,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全国社科院系统第22届哲学年会暨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并面向全国哲学界同仁征集论文。现将会议及征文的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国际普世对话学会(ISUD)兹定于2012年6月22日--27日在希腊奥林匹亚市举办第九届世界大会,主题为“民主文化:历史反思与现代转化”。本学会是由哲学家和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组成的国际性学术社团组织,旨在推动有关世界和平、社会公正、人权和多元文化等领域的对话与研究。本届大会诚望大家从哲学角度来反思和讨论与多元文化对话这一主题相关的议题,欢迎大家从各自的哲学视野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