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论为官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lia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此又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得封“新建伯”,谥文成。
  王阳明于学术上开宗立派,创立了以“致良知”为主旨的心学,影响明代思想界达百余年之久,更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可贵的是,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名臣。
  大抵天下之不治,皆由有司之失职;而有司之失职,独非小官下吏偷惰苟安侥悻度日,亦由上司之人,不遵国宪,不恤民事,不以地方为念,不以职业经心,既无身率之教,又无警戒之行。是以荡弛日甚,亦宜分受其责可矣。(选自《知行录》)
  大致说来,如果国家治理得不好,那么都是由于政府的失职;而政府的失职,并非基层小官懒惰怠政、苟且度日,也是由于上层官员不遵行国家法度、不体恤民情、不以地方百姓为念、不恪尽职守,他们既不能以身作则,又不能自戒自省。所以一旦社会动荡、制度废弛,大小官员都难脱其咎。
  勤政不但需要基层官员切实践行,更需高层官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选自《静心录》)
  多行利民的善政,哪怕自身受屈;保有治国的抱负,怎肯灰心丧志。只愁不是国家的中流砥柱,面对困难险阻岂能轻易退缩!
  有无担当精神,是衡量干部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敢于担当就要不怕受委屈,不怕遭遇困难。领导干部既要“怕出事”,更要“不怕事”。
  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则虽茅茨土阶,固亦明堂也;以幽、厉之心,而行幽、厉之政,则虽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选自《传习录》)
  以体恤百姓的仁德之心来施行仁政,即便是在茅草做屋顶、泥土砌台阶这样简陋的房屋中执政,也仿佛身处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是举行朝会、祭祀、庆典的场所)中一样;若以周幽王、周厉王的残暴之心来施政,即便是明堂,也变为产生暴政的场所了。
  王阳明从政后期,正值皇帝大兴土木。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谈到国家兴亡在于是否行仁政、存百姓,宫殿坛庙的兴修,即便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也于国计民生毫无裨益。
  君子之致权也有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摄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坦然为之,下以上之;退然为之,后以先之。是以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选自《静心录》)
  君子对待权力应遵循一定的准则。要用至诚之心来树立威德,并扶植仁善之人以为辅弼;要用包容的心胸来安定人心;用不争心境来平和人气;用不可动摇的气节来端正方向;用神妙的机宜来震慑奸邪;用值得信赖的智慧来收获众望。为官坦然,不计官位;行事谦退,不争先后。如果这样,就能功高盖世而不遭怨嫉,利于万物而不惹纷争。
  王阳明认为,即使对于“君子”而言,权力也不能随意滥用。因为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行使权力,则能富国兴邦、造福百姓;权力遭到滥用,则会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悌;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选自《悟真录》)
  为子谦虚,就能做到孝;为弟谦虚,就能做到悌(敬爱兄长);为臣谦虚,就能做到忠。尧和舜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便是诚实、恭敬又能谦让,面露温和之色和恭逊之容。
  王阳明提倡为人要“谦”,他还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提倡谦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贯坚持的立场,也是为官的重要品德之一。
  人臣于国家之难,凡其心之可望,力之可为,涂肝脑而膏髓骨,皆其职分所当。(选自《顺生录》)
  作为人臣,如遇国家有难,凡是能够想到、做到的事情就要尽力为之,纵使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也属分内之责。
  从古至今,为官从政都讲忠诚。今天所说的忠诚,就是要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真心诚意,尽心尽力。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选自《教条示龙场诸生》)
  人若不树立志向,天下就没有能够做成的事情,即使是各种工匠的技艺,也都是凭靠志气最终学成的。一个人不树立志向,就好像没有舵的船只,没有缰绳的野马。船只任意飘荡,野马放肆奔跑,最终能到何处去呢?
  立志是事业成功的根本,志向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个体成就的大小。王阳明所说的“志”,相当于现代人所讲的理想。理想是一个人成功的指向标,为官从政,也要从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开始。
其他文献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②。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③。最堪怜,是一丸泥,捐万缗钱④。 春雷欻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⑤。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⑥。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澂波、似镜长圆⑦。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⑧。  【注释】  ① 嶰筠(xiè yún):指清朝官员邓廷桢,曾与林则徐一起禁鸦片。  ② 玉粟:罂粟,是制造鸦片的原料。 金丝:产自菲律宾
期刊
从小读过《中庸》的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和习惯,凡遇正反对的东西,都把他并存起来,或折中起来,意味的有无是不管的。这种怪异的情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随在发现。  已经有警察了,敲更的更夫依旧在城市存在,地保也仍在各乡镇存在;已经装了电灯了,厅堂中同时还挂着锡制的“满堂红”;剧场已用布景,排着布景的桌椅了,演剧的还坐布景的椅子以外的椅子;已经用白话文了,有的学校同时还教着古文;已经改了阳历了,阴历
期刊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品读  站在襄阳城东南角仲宣楼上,举目望去,岘山凝翠,丹壑含霁。岘山是由各有其名的群峰组成的,其中离城最近也最美的一峰,以晋代大臣羊祜的名字命名。我忽然想到孟浩然这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山的羊公碑。碑为羊祜而立。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
期刊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
期刊
清代帝王告戒臣下的诏令、言辞被称为“圣训”。新皇帝登基后,会命史官编纂前任皇帝的圣训,于每日晨读先皇圣训一节,以为施政的座右铭。清朝康熙皇帝曾在圣训中说道:“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这绝非康熙帝的自诩之词,而是他在治国理政中时刻遵从的一项准则。  康熙初年,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对朝廷阳奉阴违,形同割据。康熙帝下定决心撤藩,引发了三
期刊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提到一个神话中的天神:“刑天与天帝争,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后人说:“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渊明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身影,这个人就是项羽。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般的
期刊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水饷春耕。
期刊
墨者有钜子腹①,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注释】  ① 钜(jù)子:先秦墨家对墨家大师的称呼。 腹(tūn):战国时墨家 
期刊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书的价值有二,一是作为史料,一是作为史著。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源、史料价值。作为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鉴赏价值。  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1230—1302)曾为《通鉴》作注,他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
期刊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机械(机变巧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