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55-01
数学是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下面谈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孕伏生活感知,感受身边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与现实。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懂得的。”也就是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有关。对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有意孕伏,尽早感受。“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就需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对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例如:“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门票每人20元,他们一家一共要用多少元?”有的学生说要60元钱,有的说要50元钱,还有的说要40元钱。那到底那种对?我给学生留足时间去思考和交流。最后总结有3种可能。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最后讨论出有3种可能的情况:小明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我们能善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三、设计生活情景,创造解决问题机会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把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把数学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结生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播放动物运动会赛车的情景。在动物运动会上,小猫、小狗、小猪、小猴进行赛车比赛,它们的力气都差不多大,它们从同一起点出发,大家猜猜谁会获第一名呢?小猫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狗的车轮是正三角形的,小猪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最后当然是小猴获得了冠军。然后问:为什么小猴能得冠军呢? “为什么圆的车轮会驶得更快呢?” 由此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圆的基本特征。
四、拓展生活实践,提供运用平台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工具,在课改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将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又学会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前一周,我就布置学生回家统计自己家庭在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课前制成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我们班同学家庭一周内平均一个家庭丢弃塑料袋多少个?列式:(16×18+15×18+26×2+17×4+11×4+10×2+9+7+6)÷51=764÷51≈14.98(个)。请同学解释这个结果的意思?平均每个家庭大约丢弃15个塑料袋。学生甲: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众数是16;学生乙:15也是众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就是众数。那么,众数15和16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丙:我们班大多数家庭一周内丢弃塑料袋是15个和16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接着说:下面看看这些塑料袋会污染多大的面积土地?学生丁:这要看一个塑料袋占有多大面积(开始运用)?师:我们可以把塑料袋当着长方形,大概长30厘米,宽20厘米。764个塑料袋共占据30×20×764,即458400厘米2,也就是45.84米2。真大啊!师:照这样下去,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如果照此推算下去我们淮安市城市常住户约88万户,一年下来要污染多少土地面积?
总之,数学应用的基本素质,是今天的小学生将来无论作为哪一层次的未来人都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目前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和关注,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在课改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大课堂中,不管是课前、还是课中、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进步和发展。
数学是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下面谈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孕伏生活感知,感受身边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与现实。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懂得的。”也就是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有关。对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有意孕伏,尽早感受。“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就需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对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例如:“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门票每人20元,他们一家一共要用多少元?”有的学生说要60元钱,有的说要50元钱,还有的说要40元钱。那到底那种对?我给学生留足时间去思考和交流。最后总结有3种可能。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最后讨论出有3种可能的情况:小明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我们能善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三、设计生活情景,创造解决问题机会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把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把数学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结生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播放动物运动会赛车的情景。在动物运动会上,小猫、小狗、小猪、小猴进行赛车比赛,它们的力气都差不多大,它们从同一起点出发,大家猜猜谁会获第一名呢?小猫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狗的车轮是正三角形的,小猪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最后当然是小猴获得了冠军。然后问:为什么小猴能得冠军呢? “为什么圆的车轮会驶得更快呢?” 由此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圆的基本特征。
四、拓展生活实践,提供运用平台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工具,在课改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将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又学会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前一周,我就布置学生回家统计自己家庭在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课前制成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我们班同学家庭一周内平均一个家庭丢弃塑料袋多少个?列式:(16×18+15×18+26×2+17×4+11×4+10×2+9+7+6)÷51=764÷51≈14.98(个)。请同学解释这个结果的意思?平均每个家庭大约丢弃15个塑料袋。学生甲: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众数是16;学生乙:15也是众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就是众数。那么,众数15和16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丙:我们班大多数家庭一周内丢弃塑料袋是15个和16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接着说:下面看看这些塑料袋会污染多大的面积土地?学生丁:这要看一个塑料袋占有多大面积(开始运用)?师:我们可以把塑料袋当着长方形,大概长30厘米,宽20厘米。764个塑料袋共占据30×20×764,即458400厘米2,也就是45.84米2。真大啊!师:照这样下去,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如果照此推算下去我们淮安市城市常住户约88万户,一年下来要污染多少土地面积?
总之,数学应用的基本素质,是今天的小学生将来无论作为哪一层次的未来人都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目前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和关注,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在课改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大课堂中,不管是课前、还是课中、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