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六十载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也不是海角,而是知和行的距离。”类似哲思睿语在《于漪知行录》中多有闪现。《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62年教育智慧的精彩呈现,该书以知而行、行生新知、知行合一为纲,从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学习之道等十个角度阐释了教师如何立师德、铸师魂、提师能。作品带给我的直接感受是:笔底艳阳,满目芬芳。
  为人师者,励志当先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师者楷模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立志为师,当以圣贤为范,闻过则喜,诲人不倦。“教师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生命的工作,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有了这样强烈的使命感,于漪自觉维护着师道的尊严。她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教师必须有坚守精神家园的定力。”“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是于漪一辈子的座右铭。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成为优秀教师一定要砥励德行,博文约礼,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需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用语言‘黏’住学生”。因为教师的一切琐碎和重复,最终都镌刻成学生前行的每一个脚印。不是说选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名真正的教师,或许也会在某一个瞬间,懈怠一点、马虎一点,但他会立刻听到内心里慌乱的鼓点。“育人的人须有品、有德、有魂,在阑风伏雨面前,头脑清醒,认准方向,执着追求”,他一定不会辜负自己的选择,不会辜负家长的信任,不会辜负学生清澈的目光。所以他一生向学,他知道学习犹如登高山看世界,上层楼阅人生,扣心扉观性灵,他自己多学一些,“思想随经典上一个台阶”,就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滋养。当他带领学生诵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候,他自己也一定是常新的。在于漪看来,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自身就应该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积极探索”。一名好教师,不因学生偶尔的掉队而斥责,不因学生教养的缺失而放弃,不因学生家庭的贫困而低看一眼,更不会被逐利冲动误导而随波逐流。于漪坦言,假如“认识偏离,行为必然错位”,一名好教师应是孜孜以求,遵循自己的职业精神,践行自己立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
  誓言。
  为人师者,重在树德
  师德永居高处,传厚德之道;学问远争上游,播载物之理。行胜于言,耄耋之年的于漪依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反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皓首穷经,提高专业素养。
  “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和唤醒”,每一节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很少有职业像教师这样,爱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耐心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对一个人的情感发育和心智成长,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怎样把课教得有吸引力、感染力,能叩击学生心灵,触发学生思维?怎样不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而且让他们的未知欲有罢不能之势?这些问题的破解不是一时一事的短、平、快,而是要潜下心来持续不断地刻苦钻研,夙兴夜寐,锲而不舍。”我们往往花费许多精力准备一节质量上乘的公开课或研究课,这当然值得赞扬。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努力应该常态化,从课的质量到人的精神,努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东西,经得起听,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受益,都有满足感和上进心;每节课都有教师的信念、情操、学识在闪光。于漪认为,“看起来是对怎样上课的思考与实践,内在支撑的却是敬业精神与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是敬于才华,久于善良,忠于人品的显性呈现。
  为人师者,教法为要
  教若渡河,教法乃舟,无舟则望洋兴叹。“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比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她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学到别人的长处。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于漪带着两把尺子,走入了基础教育的大门,登堂入室,成为卓然大家,是“活到老,学到老”最好的注脚。
  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于老师说“教学相当程度是即兴创作”“任何精彩的教程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都是生命激荡的现场”。
  于漪注重结合时代特点,从身边获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使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永远勃勃有生机呢?那一定要有强烈的内驱动力”,也就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内驱动力,就是为师者独辟蹊径,勤学不辍,精教不止,期大音,跃龙门。“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如水,纯粹洁净,远离污染。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润泽心灵;唯其如水,方能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于漪特别重视教学的回顾与反思,“反思教程中的走调、错位,寻觅更适合学生内心的教法,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书、读书之外,专业写作更应是一种常态,“把心交给文字,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快乐”,我写故我在,用写作抵达精神之乡。如果说“学而不思则罔”,那么“思而不写则庸”。写作,表面看来,只是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书写自己的职业历史和生命传奇。
  于漪之所以成就卓著,除了有丰富的实践、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经年累月地笔耕不辍。可以这样说,于漪正是经常处于一种不间断的写作状态和写作行为之中,教育实踐才转化为教育思想,吸纳的教育智能才转化为教育艺术,个人的教育特色才转化为教育风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启迪教育智慧,点亮杏坛人生。《于漪知行录》是于漪62年“求真向善尚美”教育思考的精华记录,丰富的主题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于漪知行录》为我们提供了修行的新路径。读一读《于漪知行录》,于漪老师之所得,或成大家之所得,亦如《易经》上的“姤”卦,推云播雨,创造新生。有人说,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使命。作为师者,让我们用性命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感师者之乐,悟育才之道,登教坛之巅!
  (作者单位:湖北英山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湘西,我的家乡,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总人口290多万,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的民族文化影响广泛,乡土教材的开发、编写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推动力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湘西教育工作者骨子里浓浓的乡土情怀。  一、乡土情深  湘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现,湘西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现代,湘西涌现出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文
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结构性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亟须进行宏观数据研究,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描述和判断教育发展的客观状况。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前提是,要明确教育发展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要达到什么水平、能达到什么水平、采用什么样的速度达到这
“学语文”为的是“用语文”,而获得与形成“用语文”能力的根本路径恰恰就是“用语文”本身,因为只有在“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可能真正获得“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用中学”即指向“用语文”——在运用中学习运用。  一、何谓“用中学”——在运用中学习运用  “学中用”侧重学习有关运用的知识、方法并指向——学中运用,学了再用,先学后用,学以致用。“用中学”则强调通过“用语文”来“学语文”“在运用中学习
一种教育诞生于一种文化之中,芳草地国际学校60年的发展历程滋养了芳草文化,也正是这茵茵荣融的芳草文化孕育了今天的“芳草教育”。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地处芳草地,以地命名,承载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渴求。学校以“荣·融”文化为精神内核,以“易知易行、和而不同”为基本理念,以“国际化、规范化、信息化、集团化”为外显特征,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为育人目标,努力让芳草教育成为首都
在主编《百人千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册由无锡教育局编于1947年9月的《无锡教育概况》,是罕见的全英文手写体。在过眼的众多近代无锡教育著作中,除了英文教材,只有少数校编资料因内容关系部分书以英文,而这本著作却是绝无仅有的全英文。该书用详尽的数据,全面地介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地方教育恢复的情况,保存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但这书为何而编,又编给什么人看?当时很是疑惑。近日检阅相关资料,终于有了结果。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1.案例描述  2012年9月,新学期伊始,我接了初中一年级的美术特长班,在正常入校学生报到注册结束后,一位叫涵涵的高个子女生分到我班,成为我班第31位同学。在军训的文艺联欢会上,涵涵在全年级同学面前弹奏了阮。当时我还暗自庆幸,这位后门生想必不会太差,可以在全年级师生面前镇定地弹奏乐器。然而,事实证明,涵涵是个例外。在一次摸底测试中,她是全班两个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写完试卷的学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教育部教师司合作的云南“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始于2011年12月,旨在将先期于四川和甘肃两省进行的关于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项目经验推广到云南省景洪市和腾冲市,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条件,探索通过语言与文化适切的教学策略改善最边远民族地区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本文的两位作者,一位曾参与本项目的基线调研,另一位曾在项目中期和结题评估时分别赴腾冲和景洪调研,围绕项目实施前后两地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依照党的教育方针引导人、培养人、造就人,让广大教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2018年5月16日,即亚圣孟子诞辰纪念日,以“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为主题的2018年敬德书院
我们的学校需要深度的变革,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把学校变成一所民主的学校。而要变成一所民主的学校,教育治理是非常重要的路径。  作为校长,要推动学校的发展。那么,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钱,也不是物,而是老师的爱心、老师的热情、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勇气,这是我们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只有民主才能激发出这些精神资源。  好学校肯定是非常民主和自由的学校。教育最大的目的是培育人的主体性。让
本刊讯 2017年7月1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农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教育与农村发展论坛—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继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玉友、贵州省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