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议论文语言“亮”起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的主打体裁,它的训练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方法性强且效果明显。所以议论文是作文训练的重头戏,议论文训练的重点之一是议论文的语言。议论文语言空洞乏味,主要是由于抽象议论过多,不会巧妙地把议论融入到具体现象的叙述或描写之中。只有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才能使文章更加有味。亮化议论文的语言,有以下几种技巧:
  一、亮化开端:用名言或妙语铸就论点
  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设疑、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要学会几种常见的亮化开头语言的方法:
  1.设疑入题。于无疑处设疑,自问自答,引导思考;于有疑处生花妙笔,让论点在疑问中展露端倪。如,“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再如,“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2.类比、比喻展开论题。论点是抽象的,如果借助大量鲜活的意象来说理,自然说理时不沦于单调,而且有理趣,而且议论的时候则更见生动。例如,①比喻:美是飘浮在蓝天中的白云,美是缠绕在青山脚下的绿水,美是春天小雨打湿了的浅绿,美是秋天田野上的一片金黄。②类比:雄鹰的风景在云端,种子的风景在土里,游子的风景在家乡。
  3.引用或化用名句说理。这种形式,浓缩论点,言简意赅,片言局要。如,引用: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
  二、灵活的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
  美化语言,增强亮点,使文章文采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1.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写作时要整散结合,富于变化,形成错落之美。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句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文字综和运用了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把作者“悲愤”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长短结合,各尽其妙。长句容量大,表达周密、详尽,短句字数少,表达简洁、明快,交错使用,各尽其妙。如,“细凝眸,却见那绿树已不再成阴。曲径通幽、藏名园、蕴明珠的深深小巷,如今鸡犬喧闹,桑麻盈目。”此段交错使用长短句,缓急相间,使语言活泼而不显呆板,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错落之美。
  3.巧用复句,深入分析。例如,“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盖因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盖因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因果句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又具有因果分析的说理特点。
  三、结尾:要做到简洁有力,回味无穷
  1.排比延伸。运用排比,将文章主题层层延伸,渐趋高潮。例如,“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五斗诗魂!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天祥零丁绝唱!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水中离骚!”
  2.对偶作结。运用对偶,将文章的灵魂高度浓缩出来。例如:“懂得一份坚守,相携一片蓝天(正对);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反对)。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心之所安,一路风景(串对)。”
  3.运用顶针,妙語连珠。连珠的运用使文章首尾相接,语言信息链条似的环环相扣。如,“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4.运用对比,突出鲜明观点。例,“有心最要紧,少一些‘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浮躁,多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少一些‘无言谁会凭栏意’的孤愁,多一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
  议论文的语言既要深刻也要生动,生动的语言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会几种亮化议论文语言的方法,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能使文章华美流畅。修饰语言虽非朝夕可成,但是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
其他文献
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的性情得到陶冶。然而,要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并让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传统的诗歌学习,往往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而不是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这样的诗歌学习,当然不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期刊
贾平凹先生说:“人之一生,苦也罢,樂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那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但当今社会,论文造假,学历造假,剽窃他人研究成果,部分知识分子为一己之名利,不但让学术精神缺失,更使得诚信底线坍塌。长此以往,知识分子的斯文和诚信必扫地以尽。  由此,想到了晚明文学家、史学家张岱。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熟悉园林布置之法;他懂音乐,能弹琴制曲;他善品茗,茶
期刊
紫色是红色和蓝色混合创造出的神奇颜色,从紫色里可以看到火焰一样的紅色和深海一样的蓝色。在我的心里,先生就是紫色的存在。  初次阅读先生的文章,我虽然也抱怨着他写的东西真的好难懂,其实静下心来,摘掉那似乎涂着雾气的“眼镜”,仿佛看到了一种紫色朝我涌来。在我眼里,先生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那样简单的冷。他有时是冷的,是像深海一样的冷,冷静深沉,浩瀚无垠,像海一样的一个人,不管是深厚的文学底蕴还是那种让
期刊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少了绿洲一样枯燥单调,没有了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它存在于每一个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校园学生的生活当中。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发展审美的能力,能给学生带来活泼舒畅的情绪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美。对于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课堂的评价语言中体现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特点,优化语文课堂让课堂焕发活力?笔者认为教师要针对性、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运用精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散发其独有的魅力。  但是,目前课堂中充斥着不良的评价语言,
期刊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给人感官上的刺激,更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音乐是人们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段的必修课之一。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之美,正如读懂了一篇情文并茂的佳文,在丰富的音乐世界中徜徉,得到感官享受的同时,亦可拥有精神上的满足、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学会了欣赏音乐,
期刊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进行,除此之外,无其他捷径可走。可是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阅读的时间短、阅读量小、面窄,读书方法单调,课外阅读受到忽视,这些严重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僵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中高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能力现状
期刊
北风呼啸、飞雪飘零的冬日,在自家的阳台上读书,间或瞄一眼飞舞的雪花,书中的意境、自己的感情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读书真的是一件美事。  毕淑敏说:“日子是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向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凸显出来。”读书的时候,徜徉在文化的涟漪里,消解了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原
期刊
一位德国教育家这样说过:“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视野开阔了,五彩缤纷的社会大舞台为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只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才能使品德课显得更加丰满与深厚,使教学成为积极构建学生生命意义的平台。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体现在深入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用心经营课堂资源、充分整合家庭生活等三个方面。  一、尺水也兴波与澜——深入挖
期刊
阳光洒在大地上,静静地编织着甜甜的梦;微风阵阵轻抚,一朵朵花儿翘立枝头,轻轻地摇曳着,生怕惊碎了这份少有的宁静。光芒如清泉般倾泻而下,泼洒在绯红的云朵上,又幽幽地流进我的心田。  中午,我一如既往的来到教室,同学们脸上都溢满了喜悦,莫非有什么好事?说曹操曹操到,刚说有什么好事,广播就响了:“请六年级的同学现在排队,准备参加好书漂流会。”听到这个消息,全班都炸开了锅,同学们欣喜若狂,迅速拿出自己早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