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lglglglg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德国教育家这样说过:“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视野开阔了,五彩缤纷的社会大舞台为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只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才能使品德课显得更加丰满与深厚,使教学成为积极构建学生生命意义的平台。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体现在深入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用心经营课堂资源、充分整合家庭生活等三个方面。
  一、尺水也兴波与澜——深入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是儿童品德课最直接的课程资源,这是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激活”,是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以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构建的机能。品德与生活(社会)图文并茂,每个单元各个主题的内容,通常通过若干幅图片呈现出来。打開教材,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简洁的提示语等,富有童心、童真、童趣,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生活规律,令人耳目一新。很多教师常常惊叹于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孰不知,课堂教学的精彩很多来源于课外的功夫,其中之一就是善于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所在。那么,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价值所在呢?
  1.从儿童的视角解读。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基于儿童的心理去解读教材,就会在解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出发,往往会有独到的发现。有了这样的解读,教师就会发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游戏快乐多》时,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废弃可乐瓶、牛奶盒、布、毛线、杯子等材料,让学生创编游戏。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创意新奇,创编出了“铁人三项”“袋鼠跳”“杯子传音”“时装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一切,正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紧紧抓住了学生天生对任何事物都有新奇感、探索欲强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享受创编过程中的那一份愉悦。创编的游戏,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普通的还是新奇的,但只见洋溢在每个学生脸上的,是同样的快乐!
  2.用教学的眼光审视。
  如何顺利地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教学的突破口,除了对教材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以外,还需要教师用教学的眼光去审视教材,才能切实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生命》时,课前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丽的生命,再让学生带上实践的体验进入课堂,展示他们所发现的美丽的生命。课堂上,教师播放了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课件展示的“美丽的生命”短片欣赏中,学生发现,原来动植物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都是那么美丽;接着,教师播放“无生命世界”的课件,让学生对比感悟,从反面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意义;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讲述自己与动植物朋友的故事,唤起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懂得关爱和善待动植物;最后通过寻找不和谐的音符,让学生表达对不能善待动植物现象的愤怒,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教师始终站在教学的高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挖掘,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生命意识。
  3.用生活的眼光感悟。
  翻开《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致的图画,一句句耐人寻味的言语,无不呈现着一个又一个学生生活的典型,洋溢着一阵又一阵的绵绵情意,编者可谓是用心良苦。例如,《我的一家人》中一张张合家福显得那么其乐融融,一个个家人之间的故事更是让人觉得亲情无价;《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更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幅美丽、亲切、和谐的大自然图片,图片中的小朋友笑得那么灿烂,此时的风、阳光、小鸟、小树都成了他们的伙伴,人世间最美的情莫过于此。只要教师用童心、耐心、爱心走进教材,设身处地地去看去想,就会发现图虽小,话虽短,但它能折射出学生生活中的情意无价。教材就像是无声的教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轻叩着师生的心灵,熏陶着师生的情感。
  二、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心经营课堂资源
  1.精心预设,关注生活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因此,品德课要求课程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课堂的情景是学生生活世界的再现,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1)移入最平凡的生活小事。
  将生活中的小事巧妙引入教学活动,用心设计,合理推进,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为了激起学生节约利用水资源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促使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真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实事,教师设计了“切苹果”的小游戏。在这一版块中,教师将一个苹果视为地球的淡水总量,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教师设计了切苹果的体验活动。苹果就代表地球上的水资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占苹果多少呢?先让学生猜测,一边猜一边切,当只剩下指甲盖大的一块苹果皮,学生再也无法下手切的时候,这就是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到地球总水量的0.26%。活动进行到这时,学生被震惊了,被震撼了,地球的水资源竟是如此紧缺,蕴藏在孩子内心深处保护水资源的需要油然而生。
  (2)聚焦被忽视的社会盲点。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主流意识,正对学生产生着一些负面影响,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关注生活,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是品德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时,教师将眼光投向了社会弱势群体。有些学生为着父母从事着一份很普通的工作而觉得“不光彩”,甚至自卑。在这堂课中,教师把理解尊重社会弱视群体作为本堂课的重点,课末,教师将目光聚焦在一位普通的建筑工人身上。在建筑工人缓缓的自述中,学生进入了他们完全陌生的世界,简陋的工棚,艰苦而危险的工作,单调的生活,对家人的思念,(下转5版)(上接4版)最后学生在观看春节晚会上外来民工子弟的诗朗诵《心里话》中结束了这堂课。也许,他们的朗诵没有什么技巧,但是,正是这样背书式的真情表白,才让人落泪。美丽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轻轨大桥,人们每天都享受着阳光的滋润,载着晚霞回家。当人们坐在舒适的小区中享受休闲时刻的时候,是否想过,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由谁精心打造的?一群群进城的民工,他们在城市中来回穿梭,他们修过无数的高级别墅却不曾享受过一天的舒适被窝,他们走街串巷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却常常被人们忽略。人们穿梭于都市的时尚,他们可能正在简陋的工房睡得正香,他们的孩子也是孩子,却常常享受不到城里的阳光,这正是这堂课所诠释的内涵。聚焦被忽视的生活盲点,还有谁会无动于衷呢?   (3)捕捉具有“视觉冲击”的镜头。
  课堂上,如果能适时出示一些教师事先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镜头,往往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还是以《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为例,教师的课件聚焦在一个普通三轮车夫在瓢泼大雨中拉客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件普通的汗衫紧贴在单薄的身上,双手暴起的青筋和车上客人丰腴的大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淌,咬紧的牙关,往上扬的下巴,仿佛使出了最后一丝力气,这一切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教师提问: “这是谁,你觉得他累吗?”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当一个学生回答出他这么卖命是为了挣钱时,教师追问:“他挣钱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孩子的一件新衣服,也许是为了維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也许是为了给孩子买一个书包,也许是为了凑足孩子的学费,也许是为了带孩子去吃一次奢侈的肯德基,也许……”这一连串的“也许”,对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城里学生来说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因为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容易、那么的平常。这样的镜头,学生在生活中不会没有见过,他们或许嘲笑过,或许曾经瞧不起过,或许从没有真正地关注过,没有思索过这背后的艰辛表达的平凡而伟大的对家的爱。没有刻意的说教,却于不经意间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理解和尊重的种子。
  2.敏锐剖析,融入影视资源。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采取积极对策:一方面是在历史性教学内容中引进和利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以强化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情感体验,补充历史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批判性地接受。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悲愤的吼声》时,引进了“南京大屠杀”的影视录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引导。课堂上,教师沉痛地说道:“同学们,整整六个星期啊!42个日日夜夜!日军在南京城内对手无寸铁的市民以及放下武器的士兵展开了泯灭人性的血腥大屠杀!在惨绝千古人寰的屠杀过后,这个美丽的六朝古都留下了死一样的沉寂!”随即播放课件,教师继续讲述:“在残暴程度举世罕见的南京大屠杀中:共有30多万人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下!如果让所有的死难者手牵着手,可以从南京一直延伸到苏州,长度达到200英里。所有死难者身上的血液重达1200吨,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此时,教室里一片凝重。
  “你们想对那些参与大屠杀的日本人说些什么?你们想对那些大屠杀中的死难者说些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
  “你们必须给我们一个交代!”
  “总有一天我们会用自己的能力去打败他们!”
  “我想说,在你们实施这些残暴的行为之前,你们难道就没有想到过后果吗?”
  “你们太残忍了,连无辜的平民都不放过,请问:你们配做一个人吗?你们不是人,是魔鬼!是可怕的魔鬼!”
  此时,教师又将话锋一转,启发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站在历史的真相面前我们的心中充满了仇恨!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仇恨!但是简单的仇恨能带来和平吗?简单的仇恨能昭雪3500万同胞那冤屈的灵魂吗?在这里想请大家看这样一些材料,我相信这个材料会让你们那颗仇恨的心灵有新的思考。”
  接着,教师出示一段有关今日中国和日本经济等方面对比的事例和数据的材料。
  “一段材料让我们找到了久违的平静,但是我们的内心是不能平静的,当你们读完这段材料后有新的发现与思考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
  “我现在发现报复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日本依然比我们强大!特别是经济和科技方面。”
  “老师,看完这段材料我心情很不好,有一个问题我还是不懂,为什么60年过去了,日本还是比我们要强大?”
  “我从这段材料中发现要强大还是要看教育,日本人在这方面就比我们做的好。”
  “我觉得中国要强大起来,但是不能像日本那样去侵略别的国家!”
  “我也觉得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发展经济和科技才是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战胜日本。”
  最后,教师总结道:“同学们,其实今天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问题还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已经开始关注与思考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影视作品的直观感知中,学生激愤的情绪燃起,形成课堂中的“悲愤的吼声”, 同时教师又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天光云影共徘徊”——充分整合家庭生活
  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直指教育的终极:将要把学生带向怎样的生活?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自然和周围的人时,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在这门课中教授给学生的生活技能,能否为他们今后的生活铺上温暖的底色?而家庭生活是一个人走上社会之前的所有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品德课中最有潜力、最有感染力的一个课程资源。
  1.说到亲情,最是感动。
  每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是家庭生活,家中的一人、一物、一事,无一不给学生丰富的感触,只要稍稍一点拨,便能给学生的心灵以最深的震撼。
  例如,有一次在教学《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当学生细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疼爱的点点小事时,眼里有了点点晶莹,甚至到最后,有的学生已泣不成声。这是一群懂得感恩的学生,而家庭中的点滴感人小事就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
  2.说到兴趣,最是兴奋。
  关注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能给学生无声的教育。看电视是家庭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但由于不科学的电视观,肥胖、近视、学习成绩下降等负面影响逐渐显山露水,而家长的苦口婆心的劝告和直接阻止可以说是收效甚微。
  结合《媒体连着我和你》第一课时《生活中的电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看电视。不仅让学生动手制作了一份《收视指南》,教师还可以花费一些时间,调查访问,收集资料,自己也精心制作一张《收视指南》。   收视指南:
  星期 时段 频道 节目
  一~五 16:54~17:20 CCTV1 动画城
  一~五 17:24~18:13 CCTV1 大风车
  六 17:12~17:20 CCTV1 科技博览
  日 16:27~17:20 CCTV1 正大综艺
  一~日 19:00~19:30 CCTV1 新闻联播
  一 19:30~20:25 CCTV2 超市大赢家
  四 19:30~20:25 CCTV2 购物街
  五 19:30~20:25 CCTV2 幸运52
  六 19:30~20:25 CCTV2 开心辞典
  一~五 18:55~19:25 CCTV3 动物世界
  一~五 18:00~18:50 CCTV5 体育新闻
  一~五 16:05~16:30 CCTV10 走近科学
  课堂上,教师的《收视指南》一出示,就获得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我发现这些节目都是中央台的。”
  “我發现有很多是少儿节目。”
  “我发现这些节目的时间都适合我们学生。”
  更有学生兴奋地手舞足蹈:“我最爱看动画城了!”“开心辞典是王小丫主持的!”“动物世界、走进科学都是我的最爱!”“我要把这些时段的这些节目抄下来!”
  课堂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情绪空前高涨。与其用说教的口气告诉学生,哪些电视节目适合学生看,哪些电视节目不适合学生看,不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带来朋友性的建议。教师无需强调什么,但确确实实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了一份感受与体验。
  下课了,正当教师要离开教室的时候,学生都围了上来,争着向教师索要课件中出示的那份《收视指南》。课已完,意未尽,相信这一份小小的《收视指南》将引领着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正确地看电视,教师和家长已无需多说什么了。
  当然,家庭生活还有许多点点滴滴可以成为教育的亮点,只要教师用心去看,去听,就能找到最美的课程资源!
  当然,有效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还有很多途径和方法,教学探索无止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探索和开发品德课程资源,不断供给品德教学以新鲜血液,让品德教坛绽放出一朵又一朵的奇葩!
其他文献
朱自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作家和学者,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他被称为“散文圣手”,他的散文有着“白话美文的模范”之说。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作为中国散文史上的大家,创造了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有西方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审美
期刊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那么,作文写作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
期刊
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的性情得到陶冶。然而,要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并让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传统的诗歌学习,往往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而不是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这样的诗歌学习,当然不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期刊
贾平凹先生说:“人之一生,苦也罢,樂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那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但当今社会,论文造假,学历造假,剽窃他人研究成果,部分知识分子为一己之名利,不但让学术精神缺失,更使得诚信底线坍塌。长此以往,知识分子的斯文和诚信必扫地以尽。  由此,想到了晚明文学家、史学家张岱。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熟悉园林布置之法;他懂音乐,能弹琴制曲;他善品茗,茶
期刊
紫色是红色和蓝色混合创造出的神奇颜色,从紫色里可以看到火焰一样的紅色和深海一样的蓝色。在我的心里,先生就是紫色的存在。  初次阅读先生的文章,我虽然也抱怨着他写的东西真的好难懂,其实静下心来,摘掉那似乎涂着雾气的“眼镜”,仿佛看到了一种紫色朝我涌来。在我眼里,先生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那样简单的冷。他有时是冷的,是像深海一样的冷,冷静深沉,浩瀚无垠,像海一样的一个人,不管是深厚的文学底蕴还是那种让
期刊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少了绿洲一样枯燥单调,没有了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它存在于每一个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校园学生的生活当中。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发展审美的能力,能给学生带来活泼舒畅的情绪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美。对于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课堂的评价语言中体现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特点,优化语文课堂让课堂焕发活力?笔者认为教师要针对性、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运用精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散发其独有的魅力。  但是,目前课堂中充斥着不良的评价语言,
期刊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给人感官上的刺激,更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音乐是人们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段的必修课之一。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之美,正如读懂了一篇情文并茂的佳文,在丰富的音乐世界中徜徉,得到感官享受的同时,亦可拥有精神上的满足、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学会了欣赏音乐,
期刊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进行,除此之外,无其他捷径可走。可是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阅读的时间短、阅读量小、面窄,读书方法单调,课外阅读受到忽视,这些严重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僵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中高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能力现状
期刊
北风呼啸、飞雪飘零的冬日,在自家的阳台上读书,间或瞄一眼飞舞的雪花,书中的意境、自己的感情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读书真的是一件美事。  毕淑敏说:“日子是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向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凸显出来。”读书的时候,徜徉在文化的涟漪里,消解了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