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博学活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al_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明确指出,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本人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各类手段进行了探讨,就如何让学生尽情“乐学”“活学”“博学”中深入研究,以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乐学活学博学
  【正文】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知识的增长速度,科学技术的发明及成果的综合性,迫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单靠老师的直接讲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像一只只嗷嗷待哺的雏鸟,张开嘴等到母亲的喂哺。这样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否还符合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值得我们思考。
  新课程明确指出,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本人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各类手段进行了探讨,就如何让学生尽情“乐学”“活学”“博学”中深入研究,以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乐学”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指的是个性心理观念的积极活动,总是以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内在来源”。 兴趣来源于学习,维持学习,而乐学是走向成功的基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兴趣为转移,浓厚的兴趣可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浓厚的兴趣能产生体验和愉悦的满足;浓厚的兴趣会提升乐学的内涵。从乐中学,学中乐,人人有兴趣,人人会乐学,乐学走向成功。
  因此,我在語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性,实行激趣乐学。
  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经常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学校安排我为香港访问团上一节公开课,我便挑选了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之前我们年级研讨课刚上完此课,我静静地针对研讨课的细节一直思考。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以“神五”发射为突破口,通过视频,引起学生的震撼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我发现原选择的视频是新闻报道式的,虽对神五作出介绍,但是面对我们2001年才出生的孩子来说,这个神五的发射是多么的陌生,不容易引起共鸣!为此,我重新在网上搜索有关视频,精心剪裁,新的视频不但有背景的讲述,还有神五升空分体的全过程,视频比较吸引学生。果然,五分钟的视频播放,让学生深深震撼,个个瞪大铜铃般的眼睛死死盯住屏幕,还不时发出赞叹声,根本忘记了课室后面坐着的香港访问团老师们。为后面课堂的开展打开了一个饱满的开端,也引发了学生无穷的兴趣。急不可待的要阅读课文了。
  除了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促使学生更快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之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我还曾多次利用音像影视教学,让学生自行体会学习的多样性。 《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罢了。在教学中,把音乐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只要使用得当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时,我并不像平常教学中一开始就分析诗句的意思,而是以音像导入,教学生唱歌,利用视频播放歌曲mv,创设一个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以心感之、以心悟之。随后,我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为学生呈现声情并茂的画面,同时音乐的节奏、旋律会将朗诵者与聆听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语文课让学生在乐韵中体味祖国山河之美比把字字句句拆分解释更为吸引。
  因此,信息技术的投入,音像视频的适量加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直观更有味道,兴趣之师雄起,学习动力绵绵而来,犹如漆黑夜空中的启明星,光亮且吸引!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校教学研讨主流。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新模式。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很快就觉得无趣木讷了。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要求自己先“矮”下来,与学生同一个高度,鼓励他们大胆陈述己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不怕他们说错,就怕他们不说。在思考辩论中,我却要求自己“高”起来,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产生激烈的争辩,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激发思辩的乐趣!
  如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五----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场辩论赛,“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辩题十分贴近孩子的生活,几乎在生活中孩子们都能深深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方便,同时,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科技带来的环境破坏也耳熟能详。因此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易于倾吐和表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上的乐趣,我特意让学生周末回家搜集资料,为辩论会作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脸上都充满着“我知道,我会说”的神情。当把课堂上主动权交给学生后,课堂便成为学生高谈阔论的天地,没有任何拘束。辩论赛中,学生想说就说,完全忘却了课堂的惯有约束力。通过辩论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以理服人,既达到了畅所欲言的目的,又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评选最佳小辩手”活动促使学生更津津乐道,同伴间的评价使学生少了很多心理压力。卡耐基这样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而同伴的赞扬更加强了学生相互之间的认同感。   不但口语交际课如此,我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很重视学生思辩的一刻,紧紧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当我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多元设计,适时引入,利用课堂的灵动性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们班的学生在思辩能力上大大提高,质疑的能力大大提升,自我语言的组织力也相应完善,香港访问团的老师是这样评价我们的课的:这班学生十分乐学,学习氛围如此开放、自由、舒畅,那是因为长期平等的自由的课堂氛围导致的。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以达“活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不少老师常常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而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却采用了师生搭配的角色朗读,在开篇伊始,我便让一名学生读开头一段,我来读最后三段。学生初读第一段,当然感觉平淡无奇,而我读之时,七情上面,声色俱裂,痛入心扉,如哭如泣的声音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另一个世界。随后,我便问:你们听后,你感受到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觉得作者十分悲痛。”“我觉得五雷轰顶。”“老师,我也想哭。”“老师,李大钊是个什么人,让作者如此悲痛!”“老师,我感受到父子间夫妻间浓浓的深情。”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堂课,在读中开篇了,随后的父女的对话,汉奸和父亲的对决,审判官和父亲的较量,一切的朗读都水到渠成了,朗读的品评让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也能进一步的升华!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以达“博学”。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充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真正的触类旁通,以达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千年梦圆在今朝》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我国自建国以来航天技术的发展历史,还了解到国际上的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又如《一夜的工作》教学后,布置的唯一作业是,查找有关周总理的小故事。学生通过这一综合活动的开展,对这位总理加深了了解认识。进一步的感悟其爱国爱民之情。
  總之,语文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利用信息技术的引入扩大知识的空间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让语文学习更有趣、更丰富、更有魅力!如黑夜一点启明,将带来无尽光明!
其他文献
期刊
从接触新课标始,心中有一连串的问号:语文课该怎么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也有专家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让程度好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更要让程度差的学生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内化为一种学习的能力,也能产生共鸣。如何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投入到学习语文中来?  一、教师转换角色,适时发挥主导作用  新课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培养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运用英语进行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在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迭代发展的冲击下,教育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于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系统孕育而生.该项目是利用通信技术,将计算机与教学相结合,研制开发基
瑞典皇家学院2010年10月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戴蒙德(P.A.Diamond)、莫滕森(D.T.Mortensen)、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皮萨里德斯(C.A.Pissarides)凭借“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
本套书对应《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对各年龄段相关的内容要求,介绍了相应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相应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反映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问题。本
由口头表达向书面写作的过渡,需要建立起互动性的协作教育体系,在全面培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积累写作能力的目标。使用循环日记的方式,可以提高
从小,我就是个十足的动画迷。在我们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看电视可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不像今天的孩子,动不动就捧着手机、 iPad、电脑,玩着各种新奇的游戏。每次看我的学生们拿的
数学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使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也决定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品质.
语文教学中,讲究提倡“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