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资料教学的几点好处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梁启超曾经说过:“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历史可言”。可见,历史资料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新课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有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并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历史资料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资料
  
  
  新的历史教材一般有课前提示、正文(大字部分)、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史料、图画、图表、历史地图、注释、课内思考题及课后思考题等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认识各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的任务。那么如何运用历史教材中的史料,恻然更好的提高教学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对课本进行补充的说明,分散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编写的内容很多,而篇幅有限,为了将历史现象或重要历史事件描述得更详细更全面,教材往往引用一定的历史资料,对课文中的学习内容做必要补充。如《九一八事变》一节中,关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教材上的练习中有分别节选自“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等四条相关史料。通过阅读理解,学生自然得出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有四个原因:与日本实力悬殊放弃军事抵抗;寄希望于国联公理裁决;集中兵力反共;有条件地让出东北保全局。再经过分析比较,推断出第三条是根本原因,即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政权性质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二、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引用的不少历史资料有的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现象,有的可读性强,充满感染力,正确运用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譬如,在《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旒,身着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指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调动了其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历史资料,还对学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与思考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历史资料,设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文化大革命”一章,教材提供了“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三个表格,还有“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教学中,可根据这些材料分析1966-1968年、1973年和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和趋势,分析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并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评价“文革”期间经济的发展情况,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上述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也利于认识周恩来、邓小平等老干部对文革 “左”倾错误的抵制,还利于认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等问题。
  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都知道历史资料是从某一角度对历史的再现,如一些人物画像、历史文物,是历史真实性的依据和实证,且历史资料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资料,能比较容易地形成较为客观的真实历史认识。如在《秦王扫六合》中,补充展示《秦始皇像》,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还有助于学生从中感受到秦始皇其人的非凡气质与雄才大略,同时窥见其刚愎自用、骄奢暴虐的一面,也可对秦时的官服有所了解。还有明朝官员帽子的特点是为了阻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体现了明朝对官员管理的严酷的特点。这些补充的图文资料,或与历史知识互为表里或是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或是对历史知识的诠释和展拓,所以恰当选用能起到深化理解、拓展知识面的功效。
  五、启迪学生的智慧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人物在其的朝代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为历史教学在实施美育方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都是进行美育的重要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各种历史资料,用美的意识向学生介绍讲解历史人物,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学生在历史的海洋中徜徉,潜移默化地追求真、善、美,使爱国精神得以升华,坚强意志得以巩固,逻辑思维能力、社会问题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围绕毛泽东这一诗歌,用这首诗大家也就轻而易举的想起了《红军的长征》这一课,可以设置下列问题:(1)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远征?(2)结合长征路线示意图,说出红军远征的主要历程。(3)实际上参加长征的“三军”是指哪三支方面军?(4)该诗体现了红军怎样的态度和精神?这样,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逐步认识到:红军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最终使学生在读诗中感受诗人的情怀,体会到长征的艰苦,让他们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藐视任何困难的英雄(下转第57页)
  历史资料的设置,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大力重视历史资料的价值,充分挖掘教材中历史资料的教育功能,尽量挖掘其内涵,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灵活地把握课堂,引领学生走进生动的历史画面,感知重大的历史事件。充分利用历史资料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2009年11月国家秘书资格考试三级试卷情景录像题有两题。这里解读第二题。情景叙述(场景一,某宾馆客房)身穿职业装的高叶来到808贵宾室门口,敲门。一位日本客人头裹着毛巾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也更高,教师要想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开展积极的课堂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
目的:   研究羊水来源干细胞(amnioficfluid-ddvexlstemcells,AFS)的确切来源。目前,鉴定羊水来源干细胞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是通过细胞表面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和生物学特
傻子并不是太傻,只是说话做事有些迟钝,而且见人喜欢咧着嘴“呵呵”笑,其实他是想向别人示好,但别人看着却总以为他傻.既然是傻子,自然就没人愿意将女儿嫁给他.所以傻子只有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奥的一门学科。它总是站在教学改革的潮头,每一次教改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才使它永富魅力。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方法 效率  一、备好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
仙凹村村民喜欢在山山岭岭间种上枫树,枫树成排地站过去,扭扭曲曲的队伍就站出条山路.rn 深秋,枫叶红了,山红了,山路也红了,亲地一家子就都红了:穿上红衣红裤,女孩儿头上还戴
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思想活动比较自由,更容易被课件中无关宏旨的某些细节所吸引,导致教师很难实施对课堂的及时有效调控。在这种惰况下,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是否掉队,如果放任
摘要:“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效率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
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数学信息的接收,记忆,储存,处理和应用,就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其智力。在这里,信息的接收,储存,处理和运用是相互密切联系着的,不应将其割裂开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观察事物,注意听讲和钻研课材等所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储存;然后,经过想象以及探索,找到这些信息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发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