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知识点 不一样的理解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的大多数知识点可以归属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某个部分。但有些属于交叉知识点,不仅仅属于某一部分。还有些渗透着不同部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需要我们辨析体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哲学知识,提高学习实效,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下面从人教版生活与哲学中选取三个知识点加以分析。
  一、关于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肯定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所以,从客观性的角度看,规律属于唯物论知识。
  如果从联系的角度看,规律属于辩证法知识。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规律也是联系,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如果从价值观的角度看,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表现。
  例如: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段论述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在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围绕“自然规律”这个关键词,从唯物论、辩证法、价值观等不同的角度剖析其所涉及的哲理。答案必须回答出以下几点: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遵循自然规律,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运动
  从事物的存在方式看,运动属于辩证法知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运动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
  如果从运动的主体和运动的规律性看,运动又渗透着唯物论知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同时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这表明运动具有客观实在性,体现辩证的唯物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关系的描述,前者侧重辩证法层面,后者则侧重唯物论层面,它们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三、关于认识
  从认识的产生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看,认识属于认识论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决定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所以,在实践基础上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这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体现着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虽然认识与意识分别属于认识论和唯物论范畴,但从本质看,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体现着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例题: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指导思想上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请分析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
  分析本题时要围绕指导思想这个“认识”多视角展开。一要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我们党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要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包含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等知识点。三要从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通过以上几个知识点的分析,我们有这样的启示:哲学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点所属的哲学范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而要联系实际进行判断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审慎思维的习惯。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元人乔梦符在讨论如何写文章时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笔者认为一堂好课就如同一篇好文章,课堂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该具有艺术性。而多媒体则给这个目标的实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思品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下面笔者以苏人版八上《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为例,就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来谈一谈多媒体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导言,出示宋太祖赵匡胤的照片,简要介绍北宋建立的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问题探究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2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材料3 北
曾经有人这么问过哈佛大学的校长:“建校三百多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他回答:“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哈佛的学子。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的教育:以人为本,赏识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发挥,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了成功。”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所谓赏识教育,又叫激励教育,是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除了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外,如何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提高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尤为重要。笔者在南宁市三十一中(生源主要来自城市家庭)与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市县教育局的号召,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调整,现在运用的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模式。为了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笔者读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越来越感到“六模块”教学模式的精妙所在,感觉和“三案·六环节”模式很相似,但却是“三案·六环节”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
时下,网上有一本书非常流行,上千万的点击量让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稳居排行榜首位,它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它以幽默的语言,细腻的推理,把明朝两三百年的历史以别样的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例如它的标题是“第一章皇帝是怎样炼成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姓名朱重八也叫朱八八(后改朱元璋),职业皇帝(皇帝居然是职业)”这样诙谐幽默的风格当然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样在网上,疯传北京教师进修学校的青年教师袁腾飞的教学
随着微博的发展,“微”成了这个时代标志性文化语言。阅卷,是阅卷教师和学生用学科语言微妙的师生对话。为了更加清楚地定位我校学生现有的问题,笔者用了南京市2012年中考试题作为考试题目。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有幸听到了很多学生笔端流露的“微语”,而有些“微语”让笔者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思考的“微瞬间”。  【试题呈现】  27. (15分)通过三年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主动关心时事,能自觉学习并初步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通过教师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来实现教育目标,笔者认为摆事实比讲道理更有说服力。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例来教育学生,效果会更好。  学生爱听事例  事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首先,事例教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特别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比较反感,甚至采取
2011年教育部修订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这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观察历史课本插图,认真探究历史问题  川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几乎每课都
音乐是美的产物,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认为“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努力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美,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设舞台,让学生在律动、舞蹈中体验音乐美  在音乐的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