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 从有到多 从多到优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
  在一次数学思维训练课上,我出示了下面这道综合练习题:
  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3/4,现在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离中点6千米处相遇,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读完题后,同学们议论纷纷,但一时都还不知道如何解答。
  张楠首先说:“通过画图,我发现相遇时,乙车比甲车一共多行了12千米,但这道题缺少甲车速度、乙车速度这两个条件,无法解答。”
  任飞马上接着说:“既然甲车的速度和乙车的速度未知,我们可以设甲车的速度为每分钟3千米,则乙车的速度是每分钟4千米,那么乙车每分钟就比甲车每分钟多行了1千米。12÷(4-3)=12(分钟),所以12×3 12×4=84(千米)。”
  爱思考的张楠听了后,灵机一动,接着说:“按照假设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设甲车的速度为每分钟6千米,乙车速度是每分钟8千米,那么乙车的每分钟就比甲车每分钟多行了2千米。12÷(8—6)=6(分钟),所以(6 8)×6=84(千米)。或者用方程解答:设经过x分钟相遇,则(8-6)x=12,得x=6。6×6 6×8=84(千米)。”
  “两种解法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我继续引导大家观察。
  任飞说:“甲、乙两车的速度和时间变了,A、B两地间的路程却没变。”
  张楠同学反应敏捷,又急忙补充说:“两种解法中甲车的路程都是36千米,乙车的路程都是48千米,也就是说两车行的路程比是3:4。我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两车的速度比就是两车所行的路程比。那么,相遇时甲、乙两车所行的路程之比是3:4。”
  大家都肯定了张楠同学的想法,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了线段图。
  “对呀,根据这样的转化分析,这道题又可以怎样解答呢?”我追问大家。
  李飞在张楠思路的基础上,说出了自己的思路:“相遇时,甲、乙两车所行的路程比是3:4,乙车比甲车多行了一份的路程,并且乙车比甲车多行了12千米,那么一份路程就是12千米。所以,解法一:全程一共有7份,A、B两地的路程是12×(3 4)=84(千米)。解法二:甲行了3份,3×12=36千米;甲行了4份,4×12=48千米,一共是36 48=84(千米)。”
  张楠也不甘示弱,又结合分数应用题的思路说:“既然相遇时甲、乙两车所行的路程之比是3:4,那么甲车行了全程的3/7,乙车行了全程的4/7。从右往左看,乙车行的路程比全程的一半还多6千米,因此,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千米。得方程:4/7x-1/2x=6,x=84。或者这样:既然甲车行了全程的3/7,从左往右看,甲车行的路程比全程的一半还少6千米,因此,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千米。得方程:1/2x-3/7x=6,x=84。或者还可以这样:从整体上看,甲车行了全程的4/7,乙车行了全程的4/7,乙车比甲车一共多行了12千米,所以,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千米。得方程:4/7x-3/7x=12,x=84。”
  最后我总结说:“同学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线段图,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数量关系,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思考的同学还在继续探索:这道题你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呢?
  二、反思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欲。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观察、猜想的机会,创设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心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积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思路的过程,注重引导巧思妙解,注意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经历下列过程:
  1.面对问题从无办法到有办法
  题目的隐蔽条件,往往是提供巧妙解法的重要因素。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大胆尝试、假设、猜想、联想,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隐蔽条件,深入理解题意,抓住问题关键,合理解决问题。比如,在以上案例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两车的速度比就是两车所行的路程比。这个隐蔽条件的发现和得出,是后面各类解法的基础。
  2.从有办法到办法多
  在得到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之后,又不能让学生被这些基本解法所束缚,而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探索和发现问题,使学生敢于求异。比如,上例在用假设思路的基础上,将隐蔽条件进行合理地转化,灵活转换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3.从办法多到能迅速捕捉到机智的巧妙办法
  教师要留给学生“探索、求异、创新”的余地,留给学生思考、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尊重和激励学生的独立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智慧得以“闪光”。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在转化条件后,张楠同学从不同角度去看图,不仅发现了多种解法,而且这些解法显得别开生面,深刻而富有创造性。这使我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当,注意开放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角度,合理拓展学生的思路,就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其他文献
师:小球能滚动出我们熟悉的图形,猜一猜哪个小球行的路程长一些?(课件演示小球滚动成正方形和正六边形,如图1)  [边长8厘米][边长4厘米][图1 图2]  生:正方形里小球行的路程长一些。  师:你是怎么猜的?  生: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正六边形的周长是24厘米,正方形的周长长些。  师:小球行的路程分别是这两个图形的(生:周长)。一算周长就知道了。  师:小球
我想开花,不问结果  鱼贯地涌入  逆游向上  顺流而下  铿锵有力的每一步  咖——咖——咖——咖  电扶梯的扶手处  长满了花朵  每一排  每日通勤  我最爱的那朵  那是一朵冷酷却不无情  爱面子却又善良的  山茶花  曾倨傲山头  现流于都市  她说她享受这种流动  享受  自由开花的成就  再不被世俗左右  不在新闻报道里  不在地理杂志中  不在人们比较间  在权力与人民取得平衡间 
我心中的“五味”数学是指:体现数学教学本质的“数学味”、关联数学与生活的“生活味”、体会数学知识文化背景的“文化味”、品味数学教学潜移默化而熏陶的“美味”、凸显数学学习的“趣味”。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整合,努力构建“五味”合一、“多滋多味”而又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一、彰显魅力的数学味  舞蹈注重一个“韵”味,语文注重一个“品”味,数学课要体现学科价值——要有“数学味”。有“数学味”
摘 要 以“产出导向法”和“对分课堂”理论指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传统教学的精华,按照“课文高频材料、课文讲解、课文复习与拓展、图片描述与单词听写、作文仿写、作业讲评”的教学流程进行课堂教学实验。两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实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对实验课堂整体效果评价较高。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验;产出导向法;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大会。在此,我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UNESCO全国委员会,以及唐山市政府组织召开这次会议表示感谢。  此次会议不仅是要回顾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来所有利益相关者所取得的进展,还要基于全球优秀实践范例和创造性理念进一步明确创新政策,继续强化TVET。  2012年以来,国际
8月12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牵头组织了业内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建设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研讨会,14家企业集团分享了各自在人才培训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创新理念。与会者一致认为,行业职业教育要实现转型,应改变职业院校为办学主体的传统局面,而是要以企业办学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为主。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中国农业部三月份的生猪存栏报告表明,上个月份母猪减少700 000头。2015年前三个月,中国政府数据表明,已经淘汰250万母猪。在过去12个月中,中国母猪已经淘汰了750万头母猪,存栏下降为4 042.5万头。中国的产能出现了空前的持续衰退,从上个月减少的70万头可以看到这一过程还未结束。  2015年3月1日商品猪存栏是38 993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 000万头。猪从出生到出栏需要25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合理利用背景音乐,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心情愉快、充满自信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但是,背景音乐的使用也是有学问、有规律的。运用得当,能够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情绪强化智力活动,反之,不仅无效,甚至干扰课堂学习效率。因此,要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还要根据
统编本教材在“语文园地”的编排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创新,“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板块突显了对学生识字的巩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板块则侧重于学生阅读的积累与强化。在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把“语文园地”教学与普通的练习等同,按照习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致了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凸显出“语文园地”的教学价值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统编本一年级下册《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兴趣不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学生将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