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数学课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课前的“三步骤”、课中的“四结合”、课后的“两回顾”。
  关键词: 多媒体 数学课 运用
  
  多媒体是集计算机语言、视频、图形为一体的多功能网路系统。它可以进行计算机操作、计算机语言、数据库、题库、各种中西文软件等方面的教学和辅导。在当前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再现五彩缤纷的生活,以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它不但可以优化教学组合,而且可以节省大量教学时间,真正做到课堂高效率,课外轻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课前的“三步骤”
  一要“定”。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多媒体。因此,我们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来确定是否运用多媒体。
  二要“择”。“择”是确定使用多媒体的前提下,对所有反映本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择优。因为并非所有的课件都适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本人上课的需要及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等条件加以精心挑选。同时,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课件的画面也应加以审视,现在有些软件不同程度地存在画面拥挤、文本内容量大、画面过于真实等问题。
  三要“悟”。这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在潜心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件,把握设计者的意图,掌握各模块的内涵及模块间的内在联系,对课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用活、用巧、用实,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应用现代化教学规律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去。如:在七年级的“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随着火车开动的声音,一列由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组成的火车缓缓地开到学生的面前。美丽的画面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好奇地观察着这列会动的火车,在不知不觉中数着三角形的个数、正方形的个数、圆的个数。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中的“四结合”
  (一)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多媒体相对常规教学媒体来说,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它能给学生提供声、光、色综合起来的生动、鲜明的感性材料。然而我们在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并不是说它完全可以取代常规教学媒体,因为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使其达到和谐和统一。
  例如,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教学中就不一定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师只要采用常规的画图,或者是拉绳法,在两点之间,放上不同的曲线和线段,通过变曲为直,比较线段长短,都可以使学生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难点知识了。
  其实,在几何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分散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注意力,而且对学生的视力也不利。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种倾向:只有多媒体才是真正的、最有效的教学媒体。明确一个观点:哪一种教学媒体能实实在在地说明问题就使用哪一种媒体。
  (二)多媒体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尽管多媒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其绝对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既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充沛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又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达到学生操作和多媒体的完美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几何体的认识”中,首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几何体进行观察、讨论,研究面线点的关系,在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我抓住时机,借助多媒体课件为他们提供研究材料——几何体各个面的旋转图、重合过程等。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材料,学生能轻松地概括出问题的结论。
  (三)视听与思考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信息,便于学生感知所学的材料,但是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仅仅靠视听感知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判断、推理、想象等一系列的思考过程,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法则。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在未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之前就出示多媒体画面,学生虽然也看到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但印象还是模糊的,并且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思维还受到了图像的束缚。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坚持视听和思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动态和静态相结合。静止的事物能在脑中留下静止的表象,而经过演示、操作、活动等在学生脑中留下的过程却是一种动态的表象,它所反映的情境与过程更能引起学生对事物发展联系的深刻思考。由此,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时,应依据内容的需要,把动态和静态有机结合起来。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先出示一些实物,告诉学生:三角形风车、矩形等图形都可以旋转,都是一个静止的图形,接着采用动画实演示,让三角形绕某一顶点旋转,如果能与本身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样采用先静后动的感知程序,能使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三、课后的“两回顾”
  一堂课下来,教学中总会有得有失,对此,我们应当加以回顾。
  (一)对“得”的回顾。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中比较成功的、独到的、值得推广的地方,及时做好教学笔录,以备后用。
  (二)对“失”的回顾。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感到或拖沓或不扎实或无所适从的,应及时加以思考和改进,并反馈到教案中,从而避免日后教学中类似问题的再现。
  如果说“三步骤”是前提,“四结合”是发展,那么课后的“两回顾”则是教学的延续,它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教师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进行教科研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其他文献
根据某矿区用泥浆解决复杂地层开展金刚石钻进的生产实践,结合不同地层情况,在泥浆分析与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泥浆类型及合理配方。对泥浆性能要求,首先必须适应金刚石钻进工艺特点
介绍了分布式FMS智能调度和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于分布式系统建模的网络计时Petri网NTPN;将NTPN模型与专家系统技术相结合,为系统控制器开发了基于工程的专家系统EBES;利用面
怕作文是农村小学生的通病,他们的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不仅有写假人、假事的作文,而且有东摘西抄的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作文。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农村优势,从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方面入手,才能培养他们观察生活与认识生活的能力,写出骨肉丰满的文章来,从而有效搞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一、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
会议
元认知是指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与监控等。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我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自我意识是指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目的、计划及效果。它能对人的认识活动起自我定向、调节等作用。成功的
增加环绕电流的光束环路数是提高法拉第效应光学电流传感器灵敏度的主要方法.本文介绍了利用正交双全反射保偏原理设计的双环路及多环路传感头结构,并对双环结构进行了实验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