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_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对高等教育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宏观控制和指导作用,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对大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育的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大学教育“重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与研究课程体系,适当调整授课内容,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我校从莱阳迁至青岛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均立足于青岛。我校充分依托地域的优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考察了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老牌院校,大力加强了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投入,并且确立了水产养殖和水产医学两个方向。经过5年来的尝试与实践,构建出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典范。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目前,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呈现多元化:一是人才的类别要多样化,二是人才的层次要多元化。我校办学定位于学术性偏技能型,也就是在保证学术性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必须突出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既为研究型院校提供本方向的专业人才,又能为基层单位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要将党和国家、社会、学生的需要恰当地反映到培养方案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学生就业与发展兼顾的原则。
  我们结合我省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动物疾病发生不断增高的现状,确定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水产动植物养殖科学、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水产饲料和水产药物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水产养殖和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技术、水产动物疾病和水产药物研究、食品安全与监测、水产医学教育和行业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现培养目标需要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它们的载体是通过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课程体系来构建和完成。所以,只有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形成可行而合理的培养方案,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设置要以主干学科为主线,整合优化,体系合理。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主要专业实验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特色。课程设置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和拓宽课程模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创新模块”有机组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水产养殖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养殖实践环节的培训,掌握扎实的生物化学、水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水产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医学实践环节的培训,具有扎实的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防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制订
  理论课程由主干学科组成,由主干学科引出专业主要课程,而专业主要课程又分别属于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其中,由主干学科派生的主要课程是核心。水产养殖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环境科学、水产学。水产医学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基础医学。水产养殖方向和水产医学方向的公共课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个模块是完全相同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形成特色模块。
  公共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是英语、计算机和政治类课程。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用写作等公共课。
  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化学三大主干学科的课程,由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水产生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养殖水化学、普通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
  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是在突出特色培养目标建设的基础上,开出了水产养殖和水产医学两个方向。水产养殖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饵料生物培养、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产养殖概论、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同时开设了海洋环保技术(36学时)、底栖动物学(30学时)、海洋学导论(36学时)、海洋生物技术(36学时)、细胞生物学(40学时)、水生生物病毒学(36学时)、饲料分析与品质检测(40学时)、棘皮动物增养殖(40学时)、发育生物学(36学时)、水生生物疾病检验检疫技术(36学时)、水产品质量检测(36学时)、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36学时)、环境毒理学(36学时)、科技论文写作(20学时)、专业英语(40学时)、水产养殖工程学(40学时)、渔业经济管理学(36学时)等多达30门次的专业选修课。
  另外,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第二课堂、名著名篇选读等途径,重在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培养学生创造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院在调研其他高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考察生产实习基地情况,经过集体讨论,制订出适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以保证教学实验和实习的科学、合理及前瞻性。
  我们建立了“三模块九环节”的实践体系。三个模块是实验技能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九个环节是公共基础课实验(1-2年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3-4年级)、课程实习(2-3年级)、科技竞赛(2-4年级),假期专业社会实践(1-2年级)、生产实习(3年级)、毕业实习(4年级)、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3-4年级)、毕业论文(4年级)。
  实验技能教学模块中,公共课实验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计算机应用实验;基础课实验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养殖水化学;水产养殖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饵料生物培养、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类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社会实践教学模块中,在3年级给学生开设为期一个月的《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通过到生产单位参与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对象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两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活动,体会本专业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以端正学习态度、满足社会的需要。
  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模块中,课程实习(2-3年级)、科技竞赛(2-4年级),毕业实习(4年级)、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3-4年级)、毕业论文(4年级),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适合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科技竞赛,适合学习成绩突出、有很强创新精神的学生;科研训练,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培养钻研精神,学习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四年来学习工作的体现和结晶。
  在教学总学时之内,确保各项主要实验课程教学时数和教学质量,减少演示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行教学与生产结合,把科研与生产引入教学过程,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并以此作为加强水产养殖本科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把一般性教学生产实习,调整为多学科、综合性实习,提高实习质量。
  总之,我们在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对知识、能力的需要,又体现了本科教育的特点,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与“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实施,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日趋合理,已经完全进入正常的教学过程,向国家、社会和研究单位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不容置疑,学生作为顾客的存在决定了高校是否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因此,高校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通过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来不断满足并超越顾客的期望。但根据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我国公众对教育的总体
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时代。随着东西文化进一步扩大交流、碰撞和融合,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在当今时空日益缩小的时代变得十分重要。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包括不同种族间交际、不同民族间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本文重点阐述留学生管
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动力,但这些企业如何获得金融支持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如果靠新增一两家银行去支持这些高科技企
一、调查情况汇总    1.基本情况  为了准确了解高校的学风现状,分析学风建设的特点,笔者及同事参考、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整理、设计了《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氛围、对构建优良学风的建议以及主观题八大项共47个小题。  我们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通过E-mail发放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探索成果.如何在这个经济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中,展示真理的光辉,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客观性和指导意义,是每一个
期刊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深化学习、拓宽视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全面素质的集中培养和检验,更是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桥梁。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
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是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潮,这一思潮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欧美等移民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融合中的矛盾问题的,后来其影响超出了欧美的范围,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多元文化主义要求承认不同民族、种族以及性别的文化差异的多元与共存,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应运而生。    一、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
1.研究背景:   骶髂关节炎是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y,SpA)最常见和早期表现之一。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病理过程与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血管过度增生有关,炎症向脊柱及髋
自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率先推行课件开放运动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中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已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我国在2003年4月正式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5年内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并将精品课程中的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电子教案、课堂实录、作业设计、在线辅导等相关内容放在各自学校的主页上,免费向社会开放。[1]与此相随,省级、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也蓬勃开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5年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