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时代。随着东西文化进一步扩大交流、碰撞和融合,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在当今时空日益缩小的时代变得十分重要。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包括不同种族间交际、不同民族间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本文重点阐述留学生管理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一、留学生学习的不同适应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大幅递增,据最新统计,2008年度来华留学人数首次突破20万,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223499名各类人员来华留学。[1]外来文化的不断输入,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低效率的交流和相互间的误解都可能导致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这些都严重地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这种国际大融合的形势下,认真研究跨文化交际学十分必要。
有学者曾以在我国学习的美国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调查。发现,可以把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观光心态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心理复苏阶段、初步适应阶段。[2]在四个适应阶段中,观光心态阶段短则一周,长则四个月。学期较短(如四周)的留学生大多处于这一阶段,观光心态一直持续到学习结束。所以这种学期很短的留学常被冠以“修学旅行”,即观光旅行也是他们来华学习的部分目的。对这类学生,我们必须针对其特点,尽量把课程和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
对于接受汉语速成训练的学生而言,一般他们都以在短期内能迅速提高汉语水平为学习目的,但他们在文化适应上仍有很大差别。笔者曾在汉语速成班进行了两个学期(各20周)的汉语教学工作。前一学期在最低水平班(A1班),是典型的欧美生班。后一学期在最高水平班(C2班),是典型的日韩生班。教学中发现,A班的学生因为汉语水平低,本国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较大,加上学习期间适逢国庆、圣诞和元旦等多个节日,在观光心态阶段之后,学生的出勤率明显下降。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团圆的圣诞节前后,学生的出勤率最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甚至还出现焦虑和紧张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正是文化休克阶段的典型表征。这个班只有一个曾在日本生活过3年,从事日语翻译的新西兰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这同他了解东方文化,有在东方国家生活的经验不无关系。
对于C班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已具有中级汉语水平,加上日韩与中国间文化的相似性,除在“五一”劳动节前后,因为旅行和回国探亲等原因,出勤率略有下降外,整个学期的出勤率一直很高,良好的学习状态一直持续到学期结束。可见,如何帮助不同文化背景和汉语水平的学生尽快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摆脱文化休克现象,这些都是留学生管理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和做好的工作。
二、跨文化交际带来的问题
1.时间观差异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有所不同。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别还表现在时间的利用方面。中国人在时间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支配时间常常比较随意。而西方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托夫勒把美国人使用时间方式比喻为“软件时间”式(software time)。他认为,时间对美国人来讲是一条直线,既珍贵又固执。因此美国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3]
在留学生管理的各项计划和安排中,常出现“另行通知”“报名额满为止”这样的说明。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述对初来乍到的外国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另外在制订留学生学习计划时,更改学生课程安排时间的情况也较多。这种时间安排上的不确定性和临时性,确实给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麻烦,也招致了他们对我们工作的不满。
2.思维方式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具有较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中国人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正相反,常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其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与西方人那种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确性言语观不同,中国人偏重迂回、含蓄和笼统式的言语观。这种思维差异在我们的管理中也常有体现。目前,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在管理工作中加强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重要。留学生在咨询问题时,通常需要的是具体的、如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之类的答复。而有时我们往往只能给出“还说不好”“到时候再说”之类笼统的解释。这些对于不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外国人来说,理解和判断的难度可想而知。
留学生管理人员实际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工作。在与多种文化背景的人交际和协调工作时,把握好分寸。笼统思维和精确思维的差异,常使我们有时在解释一些工作的具体细节上要花费很多的精力,甚至常有对方事先把细节落实得越具体,可到时更改变化得越多,反而更加被动的情况发生。尽管有时我们也尽力做了协调与解释工作,可仍然招致学生的诸多不满。这些都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受制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问题。
另外,作为留学生管理人员,一定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避免用本国语的解释规范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
3.“感谢语”与“道歉语”的使用差别
在留学生办公室里,我们使用“感谢语”和“道歉语”的频率远低于外国学生。例如,东西方对“感谢”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上就有一些差距。“Thank you”在西方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用语。然而在中国,人们总是在“蒙恩”或“受惠”时才表示感谢。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留学生一连说了几次“谢谢”,而我们却没有回应。作为涉外管理人员,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此外,有人对中美语境中道歉语的使用也作过比较。发现无论是在使用频率还是在使用范围上,美国人对道歉语的使用都远远高于中国人。[4]道歉已成为一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比如由于我们工作的不周到,常给外国学生带来一些不便。有时我们也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但却很少能在口头上当面道歉。这种仅顾及自己面子的做法会影响我们整个工作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道歉的低频率呢?因为中国文化属于“强语境”文化,而西方文化属“弱语境”文化。“强语境”文化重集体的和谐,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道歉频率自然就低。而“弱语境”文化强调个人意见和差异,冲突不可避免,道歉频率也就高。此外,言语观的不同、对个人隐私权利的认识不同,也造成道歉的频率高低不同。要做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首先用好“感谢语”和“道歉语”。
三、做好多元文化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缩短交际距离的最好办法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方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先入为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群体或文化的成员。对不同文化的掌握有两种情况。一是掌握有关国家文化的知识;二是具备与外国人直接交际的能力。前者是指具备理解和描述不同文化的能力。后者是指与不同文化的成员进行交际活动能力。我们应清楚自己文化的边界,采取不同的交际原则和管理措施,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
1.建立一种不同文化间友好沟通的氛围
在留学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在我们的小环境中,应建立一种不同文化间友好沟通的氛围。交际双方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协力合作,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只有在这种友好沟通的氛围中,不同文化的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才能进行充分地交流。
2.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一般来讲,西方人(主要指欧美人)以个人主义为行为取向,人们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表达观点和见解,缺乏他人取向或群体取向人们那样的耐心容忍精神。所以我们经常感到欧美学生“事情多”,其实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日本学生则主要采取典型的集体主义行为取向,期望人们在交际中尽量缩小自我。他们严格遵守既成的规定,情感不外露,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听话”。但这种文化取向也带来一些问题,如矛盾冲突不能表面化。当这些矛盾个人无法化解时,常会出现较欧美人更加严重的、如自杀这样的偏激行为。了解这些特点,就要求我们能与这些学生多接触,多沟通,从而有效地与他们进行交际,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而占人数第一位的韩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们的生活中,关系取向十分明显。他们注重人情的作用,也知道如何使用“变通”的办法。“通融一下吧”,这只有在韩国学生的口中才能说出。所以有的时候,韩国学生比较“能磨”。在处理有关韩国学生的事情时,要注意用公平和统一的原则,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总之,对于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应该采用有针对性的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达到更好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3.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为了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特有文化的理解,减少沟通上的障碍,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如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到风景地观光旅游,召开有关中国文化和习俗的讲座和交流会等。让学生多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多学习、多认识中国文化,减少他们对中国文化认识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25.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2.
[3][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34-135,375.
一、留学生学习的不同适应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大幅递增,据最新统计,2008年度来华留学人数首次突破20万,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223499名各类人员来华留学。[1]外来文化的不断输入,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低效率的交流和相互间的误解都可能导致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这些都严重地影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这种国际大融合的形势下,认真研究跨文化交际学十分必要。
有学者曾以在我国学习的美国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调查。发现,可以把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观光心态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心理复苏阶段、初步适应阶段。[2]在四个适应阶段中,观光心态阶段短则一周,长则四个月。学期较短(如四周)的留学生大多处于这一阶段,观光心态一直持续到学习结束。所以这种学期很短的留学常被冠以“修学旅行”,即观光旅行也是他们来华学习的部分目的。对这类学生,我们必须针对其特点,尽量把课程和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
对于接受汉语速成训练的学生而言,一般他们都以在短期内能迅速提高汉语水平为学习目的,但他们在文化适应上仍有很大差别。笔者曾在汉语速成班进行了两个学期(各20周)的汉语教学工作。前一学期在最低水平班(A1班),是典型的欧美生班。后一学期在最高水平班(C2班),是典型的日韩生班。教学中发现,A班的学生因为汉语水平低,本国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较大,加上学习期间适逢国庆、圣诞和元旦等多个节日,在观光心态阶段之后,学生的出勤率明显下降。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团圆的圣诞节前后,学生的出勤率最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甚至还出现焦虑和紧张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正是文化休克阶段的典型表征。这个班只有一个曾在日本生活过3年,从事日语翻译的新西兰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这同他了解东方文化,有在东方国家生活的经验不无关系。
对于C班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已具有中级汉语水平,加上日韩与中国间文化的相似性,除在“五一”劳动节前后,因为旅行和回国探亲等原因,出勤率略有下降外,整个学期的出勤率一直很高,良好的学习状态一直持续到学期结束。可见,如何帮助不同文化背景和汉语水平的学生尽快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摆脱文化休克现象,这些都是留学生管理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和做好的工作。
二、跨文化交际带来的问题
1.时间观差异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有所不同。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中国人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别还表现在时间的利用方面。中国人在时间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支配时间常常比较随意。而西方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托夫勒把美国人使用时间方式比喻为“软件时间”式(software time)。他认为,时间对美国人来讲是一条直线,既珍贵又固执。因此美国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3]
在留学生管理的各项计划和安排中,常出现“另行通知”“报名额满为止”这样的说明。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述对初来乍到的外国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另外在制订留学生学习计划时,更改学生课程安排时间的情况也较多。这种时间安排上的不确定性和临时性,确实给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麻烦,也招致了他们对我们工作的不满。
2.思维方式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具有较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中国人凡事习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正相反,常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其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与西方人那种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确性言语观不同,中国人偏重迂回、含蓄和笼统式的言语观。这种思维差异在我们的管理中也常有体现。目前,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在管理工作中加强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重要。留学生在咨询问题时,通常需要的是具体的、如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之类的答复。而有时我们往往只能给出“还说不好”“到时候再说”之类笼统的解释。这些对于不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外国人来说,理解和判断的难度可想而知。
留学生管理人员实际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工作。在与多种文化背景的人交际和协调工作时,把握好分寸。笼统思维和精确思维的差异,常使我们有时在解释一些工作的具体细节上要花费很多的精力,甚至常有对方事先把细节落实得越具体,可到时更改变化得越多,反而更加被动的情况发生。尽管有时我们也尽力做了协调与解释工作,可仍然招致学生的诸多不满。这些都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受制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问题。
另外,作为留学生管理人员,一定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避免用本国语的解释规范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
3.“感谢语”与“道歉语”的使用差别
在留学生办公室里,我们使用“感谢语”和“道歉语”的频率远低于外国学生。例如,东西方对“感谢”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上就有一些差距。“Thank you”在西方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用语。然而在中国,人们总是在“蒙恩”或“受惠”时才表示感谢。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留学生一连说了几次“谢谢”,而我们却没有回应。作为涉外管理人员,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此外,有人对中美语境中道歉语的使用也作过比较。发现无论是在使用频率还是在使用范围上,美国人对道歉语的使用都远远高于中国人。[4]道歉已成为一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比如由于我们工作的不周到,常给外国学生带来一些不便。有时我们也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但却很少能在口头上当面道歉。这种仅顾及自己面子的做法会影响我们整个工作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道歉的低频率呢?因为中国文化属于“强语境”文化,而西方文化属“弱语境”文化。“强语境”文化重集体的和谐,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道歉频率自然就低。而“弱语境”文化强调个人意见和差异,冲突不可避免,道歉频率也就高。此外,言语观的不同、对个人隐私权利的认识不同,也造成道歉的频率高低不同。要做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首先用好“感谢语”和“道歉语”。
三、做好多元文化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缩短交际距离的最好办法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方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先入为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群体或文化的成员。对不同文化的掌握有两种情况。一是掌握有关国家文化的知识;二是具备与外国人直接交际的能力。前者是指具备理解和描述不同文化的能力。后者是指与不同文化的成员进行交际活动能力。我们应清楚自己文化的边界,采取不同的交际原则和管理措施,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
1.建立一种不同文化间友好沟通的氛围
在留学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在我们的小环境中,应建立一种不同文化间友好沟通的氛围。交际双方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协力合作,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只有在这种友好沟通的氛围中,不同文化的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才能进行充分地交流。
2.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一般来讲,西方人(主要指欧美人)以个人主义为行为取向,人们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表达观点和见解,缺乏他人取向或群体取向人们那样的耐心容忍精神。所以我们经常感到欧美学生“事情多”,其实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日本学生则主要采取典型的集体主义行为取向,期望人们在交际中尽量缩小自我。他们严格遵守既成的规定,情感不外露,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听话”。但这种文化取向也带来一些问题,如矛盾冲突不能表面化。当这些矛盾个人无法化解时,常会出现较欧美人更加严重的、如自杀这样的偏激行为。了解这些特点,就要求我们能与这些学生多接触,多沟通,从而有效地与他们进行交际,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而占人数第一位的韩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们的生活中,关系取向十分明显。他们注重人情的作用,也知道如何使用“变通”的办法。“通融一下吧”,这只有在韩国学生的口中才能说出。所以有的时候,韩国学生比较“能磨”。在处理有关韩国学生的事情时,要注意用公平和统一的原则,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总之,对于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应该采用有针对性的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达到更好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3.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为了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特有文化的理解,减少沟通上的障碍,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如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到风景地观光旅游,召开有关中国文化和习俗的讲座和交流会等。让学生多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多学习、多认识中国文化,减少他们对中国文化认识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25.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2.
[3][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34-13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