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关键词:概念;生物教学;考纲;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经历了几届高三的一二三轮复习,在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中,越来越体会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的重要性。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在大量生物现象、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1、概念是考纲要求的折射
考试大纲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一切的教学活动都以落实考纲为最终目标。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概念: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考纲要求: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概念指导我们“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那么什么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遗传信息的特点是什么?和其他的细胞内物质有什么不同?要了解这些,就必需透视核酸的结构。学生也只有在逐步了解其结构的化学元素、基本结构单体、单体的种类、核苷酸链的平面结构、核苷酸链的空间结构后,才能够准确把握核酸的结构特点,才可能进一步讨论核酸的功能。概念的后半句“核酸与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那么核酸与遗传、变异之间有什么联系?不同的生物之间这种关系是相同的吗?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如何?元素组成、基本单位、链接方式、合成场所、结构多样性原因的分析有何联系与区别?我们明白了这些,自然也就掌握了核酸的功能。落实考纲,概念是最好的支撑。
2、概念是教学内容的梗概
教师落实教学内容的工具一是教材,二是有关的教辅资料或资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落实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吃透教材应该从概念着手。例如:必修一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2节《细胞的分化》中,教学内容的梗概是这样设计的: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包括概念、特点、意义和实质)——细胞的全能性(包括概念、全能性差异比较和全能性表达的条件)。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差异的过程。生物个体发育过程都会发生分化,所以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最后致其发生稳定性差异,所以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继而学习分化的意义在于1、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2、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因为是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所以实质即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有时只能呈现“结果”。教师不是要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一“结果”变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那么就让教学内容的落实从概念的解读开始!
3概念是教学重难点的提示
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物理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应理解、掌握的内容。《染色体变异》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教学难点:①染色体组的概念。②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③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教师如何依据考纲的重难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教学的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高三的复习,教师要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所学的东西,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形成基本的解题能力。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学不宜空讲知识,高三复习尤其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机械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这样的复习是弱效的。
染色体变异的概念: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对比重难点和概念,不难发现二者是一致的,从基本的概念分析到具体内容的延展,这样的课堂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有效的。
4、概念是课堂教学的总结
好的课堂小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那么该如何做生物教学的课堂总结呢?以3中的《染色体变异》为例:在学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4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染色体组2、判断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3、特点4、人工诱导法),对比概念,来个总结也是很不错的。
5、概念是教学反思的基础
反思则知不足,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一节课或者是一章节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先的设计,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效果……复习课的反思,要写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学生的问题反馈。前者可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比如说在课堂上与学生的“火花”,这些可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碰上,教师应对学生给予鼓励,只要允许,加以拓展、讨论并记录,成为拓展教师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的丰富材料;不足之处,反映自己和学生的问题。是因为教学设计不合理?是教学过程提问不深入?是问题的梯度不明显?(或者是梯度太明显?)是重点不突出?(或者无关的教学比重过多?)……通过学生的表现,做个有心人,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加以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提升自己以后的教学水平。反思教学可以从自己是否落实基本的教学任务开始,而对生物复习课来说,基础的教学应该从概念出发,核实概念的基本内容,衍生的重难点等等,做个乐于“反刍”的教书匠。
对生物复习课的概念教学,我的思考还不够成熟,有些想法可能是不可取的,需要改进的,我正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期待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的总结—学习—总结—学习,使之更好的为我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概念;生物教学;考纲;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经历了几届高三的一二三轮复习,在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中,越来越体会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的重要性。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在大量生物现象、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把事物的一般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给予定义,然后再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1、概念是考纲要求的折射
考试大纲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一切的教学活动都以落实考纲为最终目标。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概念: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考纲要求: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概念指导我们“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那么什么是遗传信息?遗传信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遗传信息的特点是什么?和其他的细胞内物质有什么不同?要了解这些,就必需透视核酸的结构。学生也只有在逐步了解其结构的化学元素、基本结构单体、单体的种类、核苷酸链的平面结构、核苷酸链的空间结构后,才能够准确把握核酸的结构特点,才可能进一步讨论核酸的功能。概念的后半句“核酸与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关”,那么核酸与遗传、变异之间有什么联系?不同的生物之间这种关系是相同的吗?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如何?元素组成、基本单位、链接方式、合成场所、结构多样性原因的分析有何联系与区别?我们明白了这些,自然也就掌握了核酸的功能。落实考纲,概念是最好的支撑。
2、概念是教学内容的梗概
教师落实教学内容的工具一是教材,二是有关的教辅资料或资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落实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吃透教材应该从概念着手。例如:必修一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2节《细胞的分化》中,教学内容的梗概是这样设计的: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包括概念、特点、意义和实质)——细胞的全能性(包括概念、全能性差异比较和全能性表达的条件)。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差异的过程。生物个体发育过程都会发生分化,所以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最后致其发生稳定性差异,所以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继而学习分化的意义在于1、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2、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因为是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所以实质即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有时只能呈现“结果”。教师不是要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一“结果”变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那么就让教学内容的落实从概念的解读开始!
3概念是教学重难点的提示
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物理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应理解、掌握的内容。《染色体变异》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教学难点:①染色体组的概念。②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③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教师如何依据考纲的重难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教学的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高三的复习,教师要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所学的东西,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形成基本的解题能力。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学不宜空讲知识,高三复习尤其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机械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这样的复习是弱效的。
染色体变异的概念: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对比重难点和概念,不难发现二者是一致的,从基本的概念分析到具体内容的延展,这样的课堂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有效的。
4、概念是课堂教学的总结
好的课堂小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那么该如何做生物教学的课堂总结呢?以3中的《染色体变异》为例:在学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4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染色体组2、判断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3、特点4、人工诱导法),对比概念,来个总结也是很不错的。
5、概念是教学反思的基础
反思则知不足,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一节课或者是一章节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先的设计,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效果……复习课的反思,要写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学生的问题反馈。前者可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比如说在课堂上与学生的“火花”,这些可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碰上,教师应对学生给予鼓励,只要允许,加以拓展、讨论并记录,成为拓展教师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的丰富材料;不足之处,反映自己和学生的问题。是因为教学设计不合理?是教学过程提问不深入?是问题的梯度不明显?(或者是梯度太明显?)是重点不突出?(或者无关的教学比重过多?)……通过学生的表现,做个有心人,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加以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提升自己以后的教学水平。反思教学可以从自己是否落实基本的教学任务开始,而对生物复习课来说,基础的教学应该从概念出发,核实概念的基本内容,衍生的重难点等等,做个乐于“反刍”的教书匠。
对生物复习课的概念教学,我的思考还不够成熟,有些想法可能是不可取的,需要改进的,我正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期待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的总结—学习—总结—学习,使之更好的为我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