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推断和想像”题的设错方式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_z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是阅读能力考查的第四个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本题都出现在四个选择题的最后一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掌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推断和想像,这种推断和想像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是最有效的方法。第三,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这可以使你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最常见的设错方式有:
  1、由或然推出必然。如文章中这样表述:“所有这些主观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的安排、比例尺度、选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题目中设计的推断是“建筑美感源于建筑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不难看出由原文到推出的结论,是由或然到必然,程度明显不同,显然是错的。(当然“所有”一词在原文中也无依据)类似情况是,原文用了“可能”“可以”“能够”“也许”等词语,推断中却用了“必定”“必将”“一定”“定然”“定要”等词语,阅读时多加注意。
  2、由未然推出已然。如文章中如此表述:“科学家迄今破译了人体10万个基因中的5000个,目标是破译所有基因,建立完整的遗传信息数据库,这将促进生物学的不同领域或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的发展,也将为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题目中设计的推断是“细胞生物学因为人体基因的破译而获得了较大发展”,通过比较,马上可以看出二者的情状是不同的,原文是预料,推断中却变为事实。
  3、以偏概全。如文章是如此表述的:“美感也在演变,……到今天,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涵着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建筑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题目设计的推断是“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原文阐明建筑美感演变的结果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而推断却只剩下一方面了,这是以偏概全,显然错了。2002年高考语文第10题A项也属于这一类型。
  4、夸大其词。这种设题,或在范围上将原文的部分变为全部,或在程度上将原文轻的变为重的。如原文这样说:“这就有其神秘性,事实上,有些自然之谜,即使科学发展到今天,也很难破解……”题目设计的推断是“即使到今天,自然之谜也完全不可破解”,显然这个推断在范围与程度上都对原文进行夸大,当然错了。
  5、条件互混。就是由必要条件推出充分条件,或由充分条件推出必要条件。如原文是:“我想,每个人的青年时代都要面临着这样的考验,在青年时代就走得很稳的人几乎没有。有人说《青铜时代》是罗丹青年时期的自塑像,即使像他这样的大艺术家,显然也相当长久的挣扎,没有青铜时代的挣扎与试炼,就没有后来的罗丹。”题目设计的推断是“人们青春时期往往会经历坎坷和挫折,只要不断锤炼,见证自我,就能有所成就”,原文是必要条件,推断则成了充分条件,错了。
  6、故意曲解。即题目抓住文中某一关键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第10题将“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设错成“台风将远离日本”。
  7、乱设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使得选项表面上仍与原文意思一样,其实相去已远。
其他文献
站在课改的第一线,让笔者感觉最深的是,当今的教师变了,变得更可爱了,更容易接近了,更让学生信任了。而教师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角色的转变。现在的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当今的教师,已不是笔者儿时心中那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老学究,而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
期刊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设计得是否巧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问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纠正错误,运用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提问合理,问题获得解决,就能强化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提问不当,就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期刊
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
期刊
【摘要】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 朗读;目标;方法;过程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
期刊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此,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小学生对写作发生兴趣时,让他们长时间从事写作活动,他们也不会感到累,更不会感到是一种包袱。相反他们会排除一切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然而,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他们的大量课内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在多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期刊
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帮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它不仅能帮助识字,也能促进读写。在发展儿童的语言、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汉语拼音使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面貌:它不再以识字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面貌:它不再以识字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而是以发展语文为核心来加快儿童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这既减轻了因为众多文字符号的单纯识字带来的枯燥乏味的
期刊
低年级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是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要学好语文课,对于小孩子来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为了不让学生学烦、学腻、学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多滋多味,我采用趣味疗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一、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一
期刊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
期刊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它们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启迪他们的思想,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篇幅短小而丰富,它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要想充分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了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