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
  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特别提到了,要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工具,只靠口耳是不行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获得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储存的本领,对此别人无法代替,也别无捷径可走。  1、 当前语文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情境的创设,优化课堂结构组合,使课堂结构更加符合课堂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
期刊
站在课改的第一线,让笔者感觉最深的是,当今的教师变了,变得更可爱了,更容易接近了,更让学生信任了。而教师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角色的转变。现在的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当今的教师,已不是笔者儿时心中那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老学究,而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
期刊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设计得是否巧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问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纠正错误,运用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提问合理,问题获得解决,就能强化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提问不当,就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期刊
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
期刊
【摘要】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 朗读;目标;方法;过程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
期刊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此,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小学生对写作发生兴趣时,让他们长时间从事写作活动,他们也不会感到累,更不会感到是一种包袱。相反他们会排除一切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然而,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他们的大量课内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在多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期刊
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帮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它不仅能帮助识字,也能促进读写。在发展儿童的语言、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汉语拼音使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面貌:它不再以识字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面貌:它不再以识字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而是以发展语文为核心来加快儿童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这既减轻了因为众多文字符号的单纯识字带来的枯燥乏味的
期刊
低年级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是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要学好语文课,对于小孩子来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为了不让学生学烦、学腻、学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多滋多味,我采用趣味疗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一、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