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教多媒体,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ry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它们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启迪他们的思想,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篇幅短小而丰富,它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要想充分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了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引进艺术境界,让学生充分领会古诗的精华。这样就能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语句浓缩,意思跳跃,学生不能一读就懂。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搭起入境桥梁把学生引进古诗中。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瀑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照射呈现出紫色的烟雾。这样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动态画面了,把学生带进了令人神往的境界。到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教学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和现代的意义不一样了。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又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学生如果死记硬背,是不能真正理解掌握的。但是,如果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那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教学白居易的《草》时: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图(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到边。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生:……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 “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促进了智力发展。这些靠老师用语言描述是做不到的。
  三、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朗读训练
  古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回味无穷。朗读训练是使学生的感情和诗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学生还能更好的体会音乐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出示庐山瀑布的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配上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诵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学生会更加喜爱古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学生要充分了解诗的意境和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在教低年级小朋友学《鹅》时,就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描述出来。学生们描述了这样的画面: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湖水,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大白鹅昂着头,好像在唱歌……这个过程是学生们的构设想象过程,也是艺术的再创造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升华。
  总之,运用电教手段,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天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古诗教学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
期刊
站在课改的第一线,让笔者感觉最深的是,当今的教师变了,变得更可爱了,更容易接近了,更让学生信任了。而教师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角色的转变。现在的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当今的教师,已不是笔者儿时心中那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老学究,而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
期刊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设计得是否巧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问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纠正错误,运用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提问合理,问题获得解决,就能强化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提问不当,就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期刊
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
期刊
【摘要】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 朗读;目标;方法;过程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
期刊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此,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小学生对写作发生兴趣时,让他们长时间从事写作活动,他们也不会感到累,更不会感到是一种包袱。相反他们会排除一切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然而,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他们的大量课内外活动中,通过教育进行激发和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在多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期刊
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帮助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也是阅读写话的工具。它不仅能帮助识字,也能促进读写。在发展儿童的语言、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汉语拼音使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面貌:它不再以识字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面貌:它不再以识字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而是以发展语文为核心来加快儿童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这既减轻了因为众多文字符号的单纯识字带来的枯燥乏味的
期刊
低年级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是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要学好语文课,对于小孩子来说的确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为了不让学生学烦、学腻、学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多滋多味,我采用趣味疗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一、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一
期刊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