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意识。那么,针对当前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我认为开展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并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六年级4个班男生,共计102名。实验时间为2005年9月-2006年6月。
2、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及了解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并分析比较分层教学的效果。
②实验法
2005年9月,我们对本校六年级4个班男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见表1,两组学生身体素质相近),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52人),男一组为对照组(50人),对实验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对对照组学生则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我们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分层。首先,建立学生个人体育档案。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途径,对六年级4个班男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建立学生个人体育档案,为开展分层教学提供依据;其次。合理划分层次。学生体育素质差异主要由身体形态、技术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决定。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水平及学生自我评价等因素进行分层编组,按照强、中、弱分成A、B、C三个组别(见表2)。分组后,体育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对学生分层不是将学生贴上标签,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等,适时地调整学生所处的组别,使分层教学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教学分层。新课程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各层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中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见表3)
教学评价分层。教学评价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评什么,怎样评,用什么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分层教学中,我们遵循新课程评价的三条原则,即: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过程性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现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评定采用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定采用以定性评定为主的方法(见表4)。
结果与分析
1、分层教学对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影响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分层教学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摆在首要位置,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从教学方法的安排上,都十分强调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比如,进行篮球运球教学时,根据实验组学生的情况。将这节课的运动技能目标制订如下:A组,能正确掌握动作,并能灵活运用在实际比赛中;B组,能掌握该动作,并能与其他一些技术相结合;C组,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并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根据上述难易不同的教学目标,A、B、C三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对照组则采用B组的教学目标进行统一教学,于是一部分篮球基础较好者因得不到应有发挥而产生惰性,一部分篮球基础较差者因一下子无法掌握技术而气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也挫伤了学困生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重要标志,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在分层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发与保持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他们的身体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提高。
比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我对实验组学生采用“让距跑”的练习方法,让A、B、C三组不同奔跑能力的学生站在三条不等距的起跑线上同时奔跑,最后使三组学生几乎同时到达终点。这种方法的练习,可以鼓励C组学生为了摆脱后面的“追兵”而用力地向前奔跑;还可以促使A、B两组学生为了追赶在前奔跑的同伴而努力不止,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奔跑能力。在对照组教学中,我让全体学生在等距离条件下进行练习,这对奔跑快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吃不饱”的现象,对奔跑慢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吃不了”的现象,这样便削弱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远离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再如,在投掷的教学中,我对实验组学生采用“闯关”的练习方法,先让全体学生闯“合格关”,接着让闯过关的学生逐步朝着新的目标“良好关”、“优秀关”努力,最后达到“自我挑战关”,闯关成功者教师奖励一个彩球予以鼓励,对未过关者的要求是在原处继续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练习,大大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投掷能力。在对照组教学中,我让全体学生在同一条白线后按同样的要求进行掷远练习,这对优等生来说开始学习时情绪高涨,之后就很快表现出厌倦感,而对学困生来说在课堂上却始终表现出被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验表明(见表5),开展分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说明:
从表1、表5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50m、50m*8往返跑、斜身引体、立定跳远等项目成绩无显著差异(P≥0.06),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50m、50m*8往返跑、斜身引体、立定跳远等项目成绩均有显著提高(P≤0.01)。这充分证明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分层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分层教学坚持因能编组,因组定标,因材施教,因需指导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都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二是不过分追求运动强度和密度,运动量的安排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特征。比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我先为学生安排了难易程度不同的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定距跑、“寻找奔跑空间”游戏等内容,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与需求选择有效的内容进行练习,这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爱好和需求,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分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并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六年级4个班男生,共计102名。实验时间为2005年9月-2006年6月。
2、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及了解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并分析比较分层教学的效果。
②实验法
2005年9月,我们对本校六年级4个班男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见表1,两组学生身体素质相近),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52人),男一组为对照组(50人),对实验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对对照组学生则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我们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分层。首先,建立学生个人体育档案。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途径,对六年级4个班男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建立学生个人体育档案,为开展分层教学提供依据;其次。合理划分层次。学生体育素质差异主要由身体形态、技术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决定。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水平及学生自我评价等因素进行分层编组,按照强、中、弱分成A、B、C三个组别(见表2)。分组后,体育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对学生分层不是将学生贴上标签,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等,适时地调整学生所处的组别,使分层教学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教学分层。新课程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各层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中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见表3)

教学评价分层。教学评价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评什么,怎样评,用什么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分层教学中,我们遵循新课程评价的三条原则,即: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过程性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现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评定采用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定采用以定性评定为主的方法(见表4)。

结果与分析
1、分层教学对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影响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分层教学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摆在首要位置,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从教学方法的安排上,都十分强调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比如,进行篮球运球教学时,根据实验组学生的情况。将这节课的运动技能目标制订如下:A组,能正确掌握动作,并能灵活运用在实际比赛中;B组,能掌握该动作,并能与其他一些技术相结合;C组,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并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根据上述难易不同的教学目标,A、B、C三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对照组则采用B组的教学目标进行统一教学,于是一部分篮球基础较好者因得不到应有发挥而产生惰性,一部分篮球基础较差者因一下子无法掌握技术而气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也挫伤了学困生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重要标志,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在分层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发与保持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他们的身体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提高。
比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我对实验组学生采用“让距跑”的练习方法,让A、B、C三组不同奔跑能力的学生站在三条不等距的起跑线上同时奔跑,最后使三组学生几乎同时到达终点。这种方法的练习,可以鼓励C组学生为了摆脱后面的“追兵”而用力地向前奔跑;还可以促使A、B两组学生为了追赶在前奔跑的同伴而努力不止,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奔跑能力。在对照组教学中,我让全体学生在等距离条件下进行练习,这对奔跑快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吃不饱”的现象,对奔跑慢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吃不了”的现象,这样便削弱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远离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再如,在投掷的教学中,我对实验组学生采用“闯关”的练习方法,先让全体学生闯“合格关”,接着让闯过关的学生逐步朝着新的目标“良好关”、“优秀关”努力,最后达到“自我挑战关”,闯关成功者教师奖励一个彩球予以鼓励,对未过关者的要求是在原处继续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练习,大大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投掷能力。在对照组教学中,我让全体学生在同一条白线后按同样的要求进行掷远练习,这对优等生来说开始学习时情绪高涨,之后就很快表现出厌倦感,而对学困生来说在课堂上却始终表现出被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验表明(见表5),开展分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说明:
从表1、表5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50m、50m*8往返跑、斜身引体、立定跳远等项目成绩无显著差异(P≥0.06),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50m、50m*8往返跑、斜身引体、立定跳远等项目成绩均有显著提高(P≤0.01)。这充分证明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分层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分层教学坚持因能编组,因组定标,因材施教,因需指导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都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二是不过分追求运动强度和密度,运动量的安排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特征。比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我先为学生安排了难易程度不同的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定距跑、“寻找奔跑空间”游戏等内容,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与需求选择有效的内容进行练习,这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爱好和需求,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分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