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银器窖藏

来源 :收藏界·古文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le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金银器以其材质贵重、纹饰华美、工艺精湛而深受人们的珍爱。唐代是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金银器是富丽堂皇的唐代宫廷艺术的标志之一。
  1982年元旦,江苏省镇江市丁卯桥发现一处唐代银器窖藏,埋藏深约1.3米,出土银质酒瓮一口,瓮内装有各类银器,另有大银盒、盆、钗等堆放在银瓮的西侧。该窖藏出土银器共计950余件,有酒瓮、盆、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令筹筒、鎏金酒令筹、托、碗、盒、镯、钗等,其中银钗数量最多,有760支。此窖藏出土的银器按类可分为茶器、酒器、饰件、妆具和药具,现借助于文献资料、考古实物以及有关专家的研究,对其类型和用途作一梳理。
  带提梁银茶釜
  茶釜(鍑,fu),共出土两件。高10厘米,口径25.6厘米。宽沿,深腹,圜底。一件沿面设一对护耳及环状提梁,沿外刻“力士”二字。一件无提梁,沿外刻“力士”二字。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一件与此相似的提梁银锅。
  此类器物在唐时称为鍑。《茶经》云:“鍑,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鍑是煮茶器,唐代盛行煮茶,茶鍑是重要的茶器之一,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鍑中煎煮。
  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茶盒
  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茶盒两件,高26厘米,口径31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25.6厘米。四出莲瓣形。直腹,腹下内收,喇叭形圈足;盖面弧凸,以子母口扣合。盖面捶刻凸花,以衔草双凤纹为主体,边缘刻8对相向的飞雁,间以缠枝莲及鱼子纹;腹下刻一圈牡丹花,圈足上刻有鸿雁,足边沿饰莲瓣纹。外底刻“力士”“伍拾肆两壹钱贰字”铭。另出土两件盒底,一件四出莲瓣形,中心刻折枝花一朵,周围装饰4只鹦鹉,刻花处皆鎏金。一件四出莲瓣形,底面刻一龙纹,脚下流云一朵,刻花处鎏金,底径24厘米。
  鎏金鹦鹉纹银茶盒
  鎏金鹦鹉纹银茶盒4件,圆顶盖,子母口,直腹下折成平底,矮圈足,口径11.4厘米,足径9厘米。盖面中心捶刻一对衔草鹦鹉,周围装饰飞雁10只,两者之间为一圈变体莲瓣纹带,以缠枝莲花相间,鱼子纹衬底,腹部以菱形连续纹样装饰,圈足沿饰变体莲瓣纹带。
  鎏金莲瓣形银茶盒
  鎏金蓮瓣形银茶盒,高7.5厘米,腹径9.5厘米,足径6.5厘米。四出莲瓣形。盒顶圆弧,盒盖和盒身部子母口相接,直腹,腹部下收,四曲喇叭形圈足。顶部捶刻一对衔草鹦鹉,相间缠枝莲花,底部以鱼子纹衬底,盖底腹部装饰一周缠枝菊花连续纹样。另有素面银茶盒15件,造型、大小同鎏金鹦鹉纹银盒,器底外或圈足内刻“力土”二字。
  唐代盛行煎茶或煮茶,饼茶需碾成茶末煮饮,无论饼茶或茶末都需要用容器存放。唐代茶盒分两类,大盒装茶饼,小的则用于装茶粉末。
  荷叶形银盐台盖
  荷叶形盐台盖通高7.3厘米,口径20.6厘米。卷边荷叶形。顶饰柿蒂状钮,盖面錾刻双曲线,边口悬鱼四尾。内边刻“力士”二字。该器写实风格较强,荷叶的茎、叶脉都十分逼真,錾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且疏密有致。
  唐代煮茶要放适量的盐,《茶经》中提到放盐的容器名日“鹾簋”(cuogui)。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台盘支架上有錾文“咸通九年(868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其盖与此件相似。因唐代饮茶加盐,此器可能为贮盐之器盖。
  银茶托
  茶托变体莲瓣形,凹底,喇叭形圈足。圈足内刻“力士”二字。高8-8.5厘米,口径8.8厘米。1957年西安和平门外出土7件唐代银鎏金莲花形茶托,其中一件在圈足内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字”。茶拓子即为茶托。
  茶瓶(执壶)
  茶瓶塔形盖,盖钮呈宝珠形,侈口,束颈,弧腹,矮圈足,肩部设长流及把。底部有“力士”二字。通高25.4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8.4厘米。
  晚唐时,一种新的饮茶方法兴起,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冲点放在碗中的茶末,称为点茶。点茶最重要的器具是茶瓶,即执壶,此壶既用于煮汤,又用于点茶。蔡襄《茶录》云:“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
  鎏金银熏炉
  鎏金银熏炉,残高16厘米,底径23厘米。出土时已残损。从现存部分看,分上、中、下三层,可以拆卸。圈足四面有对称的镂空如意云纹,两侧各刻一禽鸟,间饰卷草,外围各以连珠纹带作束腰形抱合。基座二层面上各刻以破式菱形、蔓草及变体莲瓣纹带。中间为承盘,宽沿,折边,平底,沿面刻一圈缠枝花卉,折边饰破式菱形纹一周,以鱼子纹为地。上部是炉盖,直壁,弧顶,葫芦形钮,钮饰重瓣覆莲纹。圈足内刻“力士”二字。
  法门寺地宫也出土了一件银熏炉,出土时盖面的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熏炉是辅助茶器,唐人注重品茗的环境,室内熏香可以保持空气清新,为品茗增添意蕴。
  银鎏金龟趺“论语玉烛”酒令筒、酒令筹、酒旗、酒纛 (dào)
  银鎏金龟趺“论语玉烛”酒令筒 高34.2厘米,龟长24.6厘米,筒深22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底座为鎏金银龟,托负圆形酒令筒,筒盖一圈以鱼子纹衬底,上刻鸿雁两对,间以卷草、流云纹,并有银链与盖相连。筒身以鱼子纹衬底,上刻一对龙凤,间以卷草纹,正面长方形框内双钩“论语玉烛”四字。
  银酒瓮
  银酒瓮通高55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29.3厘米。覆盆式盖,上置蘑菇状钮,盖边与瓮口有链环相连,锁失;瓮直口,广肩,鼓腹,平底。底中部刻楷书“酒瓮壹口并盖鏁(suo,同“锁”)子等共重贰佰陆拾肆两柒钱”。“鏁子”是指衔接盖之链。唐代每两合今37.3克,银酒瓮实重9873.31克。
  此器自名为酒瓮,《安禄山事迹》载唐玄宗赐安禄山物品中也有“八斗金镀银酒瓮”,当为贮酒器。白居易《咏家酿十韵》曰:“瓮揭开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   银鎏金龟跌“论语玉烛”酒令筒铭文
  依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之说,通常是把行令用具的筹、旗、纛置于一器,器以银制,名作“笼台”“凡笼台,以白金为之,其中实以二十筹、二十旗、二十纛”。“论语玉烛”当为笼台之属。
  银鎏金酒令筹50枚,筹长20.4厘米,宽1.4厘米,厚0.05厘米。出土时装置酒令筒内,大小基本相同。酒令筹正面刻有酒令文字,上半段选自《论语》语句,下半段为酒令内容,可归纳为6种饮酒方法:“自饮”“伴饮”“劝饮”“指定人饮”“放”“处”;6种饮酒数量:“五分”(半杯)“七分”“十分”“四十分”(四杯)“随意饮”“放”。
  银高足杯
  银高足杯素面,高14.8厘米,口径14.5厘米,圈足8.6厘米。五曲形,深腹,圈足,足内刻有“力士”二字。腹外饰突棱一周。据有关专家考证,此杯是酒器中与酒筹配合使用的“觥盏”,其形制独特,迄今为止仍属孤例。
  鎏金摩羯戏珠纹银盘
  银盘3件,一件鎏金,高7.3厘米,口径34.5厘米,底径24厘米。两件素面,其一高7.5厘米,另一件高6.8厘米。鎏金摩羯戏珠纹银盆,腹部五曲。底面为小波纹地,錾刻一对翘尾展翅、睁目张口的摩羯,嘴前各有一颗火焰宝珠,衬以莲花、荷叶和游鱼。底腹及腹沿之间,饰破式草叶纹与卷草纹带,腹内五曲区间内刻珍禽,衬以涡轮状卷草纹和鱼子纹。外底镌刻有“力士”二字。刻花处皆鎏金。素面银盆,敞口,平底,口沿内刻“力士”二字,出土时覆于银酒瓮之上。
  鎏金鹦鹉衔枝纹五曲银碗
  3件银碗当为酒樽,是筵席盛酒之器的古称。唐代筵席上的盛酒之器多为碗,口径一般在30厘米以上。
  鎏金鹦鹉衔枝纹五曲银碗碗为海棠形,内底刻一对鹦鹉,间以缠枝莲花和鱼子纹,圈足边缘饰连珠纹一周,圈足内刻“力士”二字,刻花处鎏金。
  此器大于酒碗,当为酒海,白居易有诗句“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
  鎏金压花双凤菱形银盘
  银盘2件,一件鎏金压花双凤菱形盘,高4.8厘米,长21厘米,宽15.3厘米。盘底中心线刻火焰宝珠一颗,一对鸾鸟饰于两边。盘沿面压出8只飞鸟并以缠枝花、鱼子纹衬底。花鸟纹饰及凸起边缘处皆鎏金;另一件素面银盘,形制相同,内刻“力士”二字。
  素面菱形银盘
  素面银碟
  素面银碟6件。高5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8.2厘米。五出莲瓣形,圈足内刻“力士”二字。
  盘与碟的区别在于,盘大碟小。盘多用于盛放各式果品或面点,陈设于酒宴席上;碟多用于盛放干果,置放于宾客面前。
  鎏金蝴蝶纹银盒
  鎏金蝴蝶纹银盒高4.8厘米,口径5.8-8.9厘米,底径4.2-5.7厘米。整个银盒为变形蝴蝶,盖面微隆。子口,圈足。盒顶锤刻蝴蝶纹样,盖、底腹部同饰连续纹样。
  鎏金鱼纹银盒
  鎏金鱼纹银盒高4厘米,口径5.2-7厘米,底径4-4.9厘米。呈海棠形,盖面微隆。器直腹,子口,圈足。盒顶部刻出4条小鱼,制作精美,别出心裁。盒子的主要用途是盛放化妆品,大的也可用于盛放茶饼和茶末。
  鎏金人物银瓶
  鎏金人物银瓶残高7厘米,口径3.8厘米,腹径6.6厘米。此人物瓶应有三足,出土时已佚。颈部分别刻有连珠纹、摺带纹及蔓草纹带。腹部以鱼子纹为地,以串枝花为隔,用华丽的卷叶纹构成3个莲瓣形开光,开光内以针状扇式纹和草叶纹为点缀,刻划三组人物图:一幅是三童表演胡旋舞,一幅是二童对坐斗草,一幅是三童表演杂剧。底外刻十二重瓣花一朵。
  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鎏金春秋人物三足银罐、陕西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素面三足银罐与此件相似。在陕西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有银石榴罐,同出有大量的丹砂,由此推测鎏金人物银瓶可能為盛放丹药之器。
  “安史之乱”后,南方成为金银器制作中心,器类增多,工艺高超,纹样华美,民族色彩浓厚,尤以镇江(时称润州)为著。据考古发现,整个南方出土唐代金银器的总数达1100余件,而镇江占九成左右。润州炉火纯青的金银器制作工艺使其成为南方的中心产地,制品多供奉皇室,并錾刻“力士”名牌商标。其对宋元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足球是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活动,而最早的足球起源于中国,它的原型就是“蹴鞠”。蹴鞠又名“蹋鞠”、“蹴球”等,“蹴”有用脚蹋、踢的含义,“鞠”最早指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鞠者”,表明了战国时期,在齐国的都城临淄一带蹴鞠就已经十分流行。到了汉代蹴鞠还被用于士兵的体能锻炼,刘向《别录》中记载:“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
期刊
清宫收藏有大量古代玉器,其间多有珍品,富有研究价值。可惜终清之世,没有一部书像《西清古鉴》著录青铜器那样,将清官藏玉器编成总汇性的图录。清代皇帝最重视古玉的应推乾隆,在他的诗集中有若干题咏古玉的诗。可是祗看诗不能一定知道所描绘的是什么器物,好在还有不少玉器实物流传下来,上面刻着乾隆的御题诗文,使我们知道它们会受到皇帝的品评欣赏,也反映出乾隆鉴赏这些古玉的见解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乾隆非常喜爱一些罕见
期刊
汉画拓片同其他古董珍玩一样,本身就是价值极高的收藏品。它留下珍贵的石刻史料,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收藏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收藏汉画拓片可以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增加艺术修养,而且还能保值增值。不过由于汉画拓片收藏门槛较高,属于一门高端的收藏门类,没有一定的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文物学以及绘画、书法知识是很难轻易介入的,因此需要汉画收藏爱好者具备一定学识修养和重视相关知识的积累。  汉画艺
期刊
——春秋战国青铜器——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3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呈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郑铜器群,安徽寿县蔡侯墓铜器群,山西
期刊
水盂,书斋案头之物,为磨墨时盛水器皿。其形制多为圆口,鼓腹,可备水以供研墨之用。早在宋代有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曰:“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在清代出现的各类文房用具中,水盂可称为陶瓷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虽小巧玲珑貌不惊人,但方寸之间气韵生动,古雅有余,含韵于朴,它把中国文人墨客的书画元素融入到瓷器中,更开创了瓷艺新风,同时也脱颖而出了许多秀美而精湛无比的作品。
期刊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从晚唐始,青瓷生产上升为主流,之后历经500余年发展,成为北方延续时间最长的青瓷窑场。在耀州窑青瓷生产的历史上,有世所熟知的宋代橄榄绿釉瓷,也有未被完全认知的五代一一北宋初的天青釉瓷,这类青瓷与橄榄绿釉瓷的审美意趣完全不同,并对后世汝官窑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讨论的对象,并非那些已被陶瓷考古确认的天青釉瓷,而是沿着近现代天青釉瓷概念界定的方式,对汝窑之前耀州窑天青釉瓷的产生
期刊
“醇酎中山,沉湎千日。”是西晋文学家左思在《魏都赋》中对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名酒“千日醉”的赞叹。  史书记载,中山国居民好饮善酿,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叫狄希的中山人,善造千日酒,喝了他的酒,能使人醉卧千日。一天,好饮者刘玄石前去求酒,狄希以酒未酿好为由拒绝,刘玄石再三请求,狄希执拗不过,便给了他一杯,刘玄石一饮而尽说:“太好了,请再来一杯。”狄希说:“只此一杯,便足以使你
期刊
缸瓦窑也称“赤峰窑”或“赤峰缸瓦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60公里松山区的缸瓦窑村,规模很大,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约1000米。缸瓦窑始烧于辽代早期,元代停烧,是辽代最大的瓷窑,在该窑址已发现20多座马蹄窑和1座龙窑。  缸瓦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以及赤峰辽
期刊
姑苏城里,有一座位于金阊门内的铁瓶巷的清代建筑。宅院内松竹荫翳、莳花点点、假山复廊、碧池亭台,连接轩敞的楠木大厅和数进内宅。这是顾文彬营造的宅园“过云楼”,后又在此楼的宅后建造了一座园林,名曰“怡园”(现今苏州名园,对外开放)。楼内贮藏大量的古代法书名画、版本书籍、彝鼎古玩,名重于世,雄视江南。  顾氏家族古玩收藏的数量,有姑苏“半壁江山”之誉。论其价值,多为传世的珍稀之宝。“过云楼”第四代传人顾
期刊
清朝道光皇帝(1821-1850年)统治时期,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半殖民地时期,加之天灾人祸,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日趋贫困。由于国家财政的拮据,使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每况愈下。在清宫旧藏品中,道光朝的瓷器库藏数量较之乾隆、嘉庆朝有了大幅减少,在数量不多的道光朝瓷器中,绝大部分又是沿袭前朝的传统品种,并无创新之作。但是在这样一种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