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晖渊映 雄视江南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姑苏城里,有一座位于金阊门内的铁瓶巷的清代建筑。宅院内松竹荫翳、莳花点点、假山复廊、碧池亭台,连接轩敞的楠木大厅和数进内宅。这是顾文彬营造的宅园“过云楼”,后又在此楼的宅后建造了一座园林,名曰“怡园”(现今苏州名园,对外开放)。楼内贮藏大量的古代法书名画、版本书籍、彝鼎古玩,名重于世,雄视江南。
  顾氏家族古玩收藏的数量,有姑苏“半壁江山”之誉。论其价值,多为传世的珍稀之宝。“过云楼”第四代传人顾公雄先生及其家属,抱着拳拳爱国之心,在解放初期将宋、元、明、清至近现代的308件书画作品无私捐赠给国家,交上海博物馆珍藏。为纪念顾公雄先生,上海博物馆编选了一册大16开精装本《顾公雄家属捐赠上海博物馆过云楼书画集萃》,于2002年1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世代传藏 连绵百年
  “过云楼”的第一代主人名顾文彬(1811-1889年),字蔚如,号子山。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汉阳知府、浙江宁绍台道等官职。此公淡泊名利,生平嗜好书画收藏,一生殚精竭力,多方搜求,积累书画墨迹达到数百件之多,作品年代自晋、唐,到明、清,连绵千载,其中有不少为传世的赫赫名迹。这些国之瑰宝吸引了名公巨卿和文人墨客流连其间,与楼主人品赏切磋,挥毫泼墨,论书评画,谈艺论文,传为当时江南文化雅集的佳话。
  顾文彬迷恋书画收藏与研究,无意仕途,在“过云楼”落成后的第六天,他就辞去浙江宁绍台道的官职,返乡燕居,沉潜于书画艺文之中,怡怡自乐。意取苏东坡言“书画于人,不过是烟云过眼而已”,题宅院为“过云楼”。门额上刻“霞晖渊映”4个隶书大字。顾文彬不仅喜爱收藏,精于鉴赏,又工书、善操琴,书法宗欧阳询、褚遂良,书体清丽工整,亦工诗词曲,著有《过云楼诗》、《眉绿楼词》、《百衲琴言》等存世。
  顾文彬有3个儿子:廷薰、廷熙、廷烈。次子与第三子均能书画,廷烈尤为出众,被誉为多才多艺才子。廷烈更名承,字承之,号骏叔,又号乐全、乐泉逸史。同治七年(1868年)生。性爱山水,又好书画,书学颜真卿,画泛学各家,尤喜摹米友仁、董其昌的水墨山水。承继父业,精于鉴别,其父说他“性爱骨董,别有神悟,物之真伪,一见即决,百不失一”。《过云楼书画记》的成书,廷烈参与编辑,并精心校勘。体弱多病,不及付印,他就离开人世,令同道痛惜。
  到了第三代,顾家出了个书画名家顾麟士(1865-1930年)。他是廷烈的儿子,字鹤逸,号西津渔父。擅画山水,上追宋元,兼取清初“四王”之长,画风秀雅清逸,亦精鉴别。一生不仕,以玩赏金石书画自娱,常与同时代著名画家吴昌硕、陆恢、费屺怀等雅集于怡园,品赏书画。由于顾麟士是文人画家,亦醉心于收藏,广为搜寻名人名家真迹,使“过云楼”的收藏内容更加充实丰富,著有《过云楼续书画记》六卷。他在自叙中说:“予家自曾王父以来,大父及仲父、先子咸惟书画是好,累叶收藏,耽乐不息。溯道光戊子(1828年)迄今丁卯(1927年),百年于兹。唐宋元明真迹入吾‘过云楼’者,为千里马之集于燕市。”凭借他博学的艺术素养和睿敏的眼光,广取博采,将书画收藏充盈至千余幅之巨,达到“过云楼”藏画的全盛时期。
  因传统的分家方式,藏品分归各房。移至顾氏第四代、顾麟士的次子则杨(1897-1951年),继续保持了“过云楼”的古风和收藏品质。顾则杨,字公雄,号野梅,善画山水。他和妻子沈同樾(1896-1978年)志趣相同,遵循祖训,视书画藏品为生命,始终保存着这份遗产。
  历经艰险 保护国宝
  1937年,顾公雄一家居住在苏州朱家园,过着安逸的日子。未料,祸从天降,同年8月16日日本飞机轰炸苏州,第一颗炸弹偏偏落在顾家的窗下。“轰、轰——”大厅、书房全被炸毁,所幸两列书画大箱子未遭损坏。顾公雄一家吓得直冒冷汗,惊恐之后,杳看被炸之物,见书画箱仍完好地放在那里,转忧为喜,松了一口气。顾公雄连忙带着两只书画箱和珍宝,携家属逃到城外,避居到蠡墅镇亲戚家里。蠡墅镇离苏州城太近,顾公雄感到不安全,又迁到远郊光福寺,住了几个月。他担心身边文物和家人的安危,始终心神不定。1938年年初,在上海的妹妹顾延、妹夫陆楚善的安排下,打算从光福寺迁到上海。那时战火遍及江浙,交通很不方便,没有日本人出面不得通行。陆楚善请了一名天香味精厂的技术员、日本友人酒井润藏,开着一辆汽车到光福寺去接顾公雄一家。一辆汽车装了两箱书画,4个就坐不下,怎么办?顾公雄决定把两个儿子留在常熟汽车站一家小店阁楼上,自己和夫人带着书画,一路上历经艰辛,终于安全抵达上海。当亲戚问及他的儿子时,顾公雄才想起两个儿子还留在常熟小店里,大家开玩笑说:“为了保护文物,老顾连儿子都不要了。”
  书画安抵上海后,顾公雄将一部分珍品寄放在常熟著名藏书家、“铁琴铜剑楼”主人瞿启甲父子的沪上寓所。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顾公雄担心战火燃及上海,又怕国民党散兵游勇、盗匪恶霸上门抢劫,他将全部书画存入中国银行保险箱。
  顾公雄有5个子女,先后都上了大学,家庭经济靠他画画收入维持,生活拮据。友人劝告:“卖掉一些藏画,不就度过生活难关了吗?”顾公雄不假思索地摇摇头说:“这些书画已是文物,一旦流转出去,不知会落到什么地方、什么人手里,这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的父辈祖宗,都交待不过去,都是不可宽恕的行为!”他的妻子明白事理,支持丈夫的安排。在她的操持下,一家人节衣缩食,过着艰苦的生活。即使再苦,顾公雄没有卖过一幅书画,他对子女们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遗产,一代又一代,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我们不能违背祖训,当败家子!”
  慷慨释怀 捐赠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战争离乱和世事沧桑的顾公雄,目睹国家日渐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目睹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他深深地被打动了。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为免蹈昔日藏家的聚散烟云,他作出了慎重的选择:将珍藏多年的书画作品全部捐献国家!1951年,他在弥留之际,对其夫人沈同樾和子女说:“这批书画是祖上保存下来的中国艺术精华,私家收藏难以永久留存。这些财产应该是国家的,还是献出来。把我们的书画收藏品献给国家吧!”他的家属都是深明大义、思想进步的人,一致赞同。
  1951年和1959年,顾公雄家属先后两次共捐出了308件书画作品和明代正德、万历、崇祯时期的善本书及罕见稿本10余部,为弘扬祖国文化艺术,发展文博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51年,为褒奖顾公雄家属,文化部颁发奖状和奖金2000元。顾氏分文不收,当即把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作为抗美援朝之用。1959年,上海市文化局奖给顾氏现金1万元,沈同樾老太太又意欲捐献。上海博物馆得知此事,通过有关部门转告老太太:“这笔钱同过云楼价值边城的收藏品相比较,实在微不足道。顾家生活并不宽裕,望能聊补家用。”沈老太谢辞不得,仍捐出了一部分给里弄。他们的崇高品质,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为纪念顾公雄先生,上海博物馆腾出一室,专门陈列顾氏书画收藏品,公开展出,让参观者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艺术薰陶。
其他文献
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懂憬,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些纹饰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解读古代陶瓷的纹饰特征及寓意,了解传统文化及典故,继而更好地去欣赏那些不同时期
期刊
由中国国际商会、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陕西省贸促会共同主办的“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西安)峰会·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合作发展大会”于9月6日至7日在隋唐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大唐西市举行。峰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在陕西省政协主席韩勇,副主席郑小明,大唐西市集团主席、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吕建中陪同下,莅临大唐西市,先后参观考察大唐西市博物馆、大唐西市ACBD项目以及丝绸之路风情街,并给予了高度评
期刊
足球是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活动,而最早的足球起源于中国,它的原型就是“蹴鞠”。蹴鞠又名“蹋鞠”、“蹴球”等,“蹴”有用脚蹋、踢的含义,“鞠”最早指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鞠者”,表明了战国时期,在齐国的都城临淄一带蹴鞠就已经十分流行。到了汉代蹴鞠还被用于士兵的体能锻炼,刘向《别录》中记载:“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
期刊
清宫收藏有大量古代玉器,其间多有珍品,富有研究价值。可惜终清之世,没有一部书像《西清古鉴》著录青铜器那样,将清官藏玉器编成总汇性的图录。清代皇帝最重视古玉的应推乾隆,在他的诗集中有若干题咏古玉的诗。可是祗看诗不能一定知道所描绘的是什么器物,好在还有不少玉器实物流传下来,上面刻着乾隆的御题诗文,使我们知道它们会受到皇帝的品评欣赏,也反映出乾隆鉴赏这些古玉的见解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乾隆非常喜爱一些罕见
期刊
汉画拓片同其他古董珍玩一样,本身就是价值极高的收藏品。它留下珍贵的石刻史料,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收藏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收藏汉画拓片可以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增加艺术修养,而且还能保值增值。不过由于汉画拓片收藏门槛较高,属于一门高端的收藏门类,没有一定的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文物学以及绘画、书法知识是很难轻易介入的,因此需要汉画收藏爱好者具备一定学识修养和重视相关知识的积累。  汉画艺
期刊
——春秋战国青铜器——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3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呈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郑铜器群,安徽寿县蔡侯墓铜器群,山西
期刊
水盂,书斋案头之物,为磨墨时盛水器皿。其形制多为圆口,鼓腹,可备水以供研墨之用。早在宋代有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曰:“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在清代出现的各类文房用具中,水盂可称为陶瓷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虽小巧玲珑貌不惊人,但方寸之间气韵生动,古雅有余,含韵于朴,它把中国文人墨客的书画元素融入到瓷器中,更开创了瓷艺新风,同时也脱颖而出了许多秀美而精湛无比的作品。
期刊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从晚唐始,青瓷生产上升为主流,之后历经500余年发展,成为北方延续时间最长的青瓷窑场。在耀州窑青瓷生产的历史上,有世所熟知的宋代橄榄绿釉瓷,也有未被完全认知的五代一一北宋初的天青釉瓷,这类青瓷与橄榄绿釉瓷的审美意趣完全不同,并对后世汝官窑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讨论的对象,并非那些已被陶瓷考古确认的天青釉瓷,而是沿着近现代天青釉瓷概念界定的方式,对汝窑之前耀州窑天青釉瓷的产生
期刊
“醇酎中山,沉湎千日。”是西晋文学家左思在《魏都赋》中对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名酒“千日醉”的赞叹。  史书记载,中山国居民好饮善酿,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叫狄希的中山人,善造千日酒,喝了他的酒,能使人醉卧千日。一天,好饮者刘玄石前去求酒,狄希以酒未酿好为由拒绝,刘玄石再三请求,狄希执拗不过,便给了他一杯,刘玄石一饮而尽说:“太好了,请再来一杯。”狄希说:“只此一杯,便足以使你
期刊
缸瓦窑也称“赤峰窑”或“赤峰缸瓦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60公里松山区的缸瓦窑村,规模很大,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约1000米。缸瓦窑始烧于辽代早期,元代停烧,是辽代最大的瓷窑,在该窑址已发现20多座马蹄窑和1座龙窑。  缸瓦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以及赤峰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