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9例误诊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肝性脑病 误诊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3~2006年收治误诊为肝性脑病9例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45~70岁。全部为肝硬化失代偿期(A~B级)患者,其中肝炎后肝硬化5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并发酒精戒断综合征2例,低血糖昏迷3例,低渗性脑病4例。
  诊断标准[1]主要根据:①有病毒性肝炎、长期饮酒等有关病史。②有肝功能障碍和门脉高压征的临床表现。③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发现。④肝脏B超或CT典型肝硬化表现。
  
  讨 论
  
  戒断综合征:长期酗酒者在突然停止饮酒或较大幅度减少酒量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可能酒精对GABA有抑制作用,戒酒对GABA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致血中GABA浓度增高,而GABA是脑中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故出现不同类型戒断症状。如本组中1例在停止饮酒2天后,出现精神错乱,全身肌肉出现粗大震颤,肌张力增高,并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本组中另1例在戒酒3天后出现酒精性幻觉,有迫害妄想,患者意识清醒,定向力完整。此2例病人开始误诊为肝性脑病,但相应治疗后无明显改善,细问病史,均有大量饮酒史,考虑是否和戒酒有关。故给予地西安泮治疗,症状缓解,1例给与50g白酒,幻觉消失,后逐渐停用。故此2例考虑诊断为戒断综合征。而肝性脑病与戒酒的时间无明显关系,而与一些诱因如消化出血、高蛋白饮食、低血容量、便秘、感染、大量放腹水等引起去氨活动停滞,氨的毒性增加,造成缺氧有关,且肝性脑病常有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根据以上特点来鉴别。误诊的原因主要为未详细询问病史和患者戒酒时间造成的。
  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低血糖反应:本组3例诊断为肝源性糖尿症,1例给予优降糖片,2例给予正规胰岛素针皮下注射控制血糖。病程中1例突然出现昏迷;2例患者出现躁动不安,不久患者就嗜睡,继而昏迷。此3例患者开始考虑为肝性脑病,急查血生化、血氨等各项指标,发现血糖为2~2.8mmol/L,经50%葡萄糖液静推后,患者清醒。考虑与肝脏病变导致胰岛素、优降糖灭活减少有关[2]。故对于肝硬化伴意识不清或昏迷的患者,应警惕低血糖反应,随机血糖可鉴别肝性脑病和低血糖反应。误诊原因是对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只注重降低血糖,未重视因肝功能差,优降糖和胰岛素在体内蓄积引起低血糖的可能性。
  低渗性脑病:肝硬化患者易并发电解质紊乱,可出现低渗血症。低渗状态易致脑水肿,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水平愈低,持续时间越长,脑水肿越重,且常表现为难治性脑水肿,可死于脑功能衰竭或脑疝。本组3例出现极度疲乏、无力、神志淡漠、嗜睡,2例表现为烦躁、胡言乱语,当时诊断为肝性脑病并给予相应治疗但无疗效。查血电解质示:血Na+97~105mmol/L,K+2.8~3.3mmol/L,OSM<250mmol/L,且无典型脑电图改变和扑翼样震颤。改为补充高渗盐治疗,症状较快缓解,故考虑症状由低渗性脑病引起的。要鉴别是肝性脑病还是低渗性脑病,需查血氨、电解质、脑电图等相应检查。误诊原因是未及时监测血电解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处理肝硬化病人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警惕戒断综合征、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低血糖反应、低渗性脑病等可引起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的疾病。需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有无扑翼样震颤,有无眼球震颤,有无肌肉粗大震颤,有无幻想、神志淡漠、烦躁等;其次,要进行脑电图、血糖、电解质等相关实验室或器械检查;最后综合分析,得出诊断。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4.
  2 武俊,戚学洲,徐江海.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肝昏迷3例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3):149.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5月面神经炎106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男72例,女34例,年龄32~65岁。本组病例均符合面神经炎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发病时间数小时或1~3天,表现一侧表情肌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颊肌瘫痪使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4例,男21例,女33例,年龄35~76岁。无明显外伤史42例,有明显外伤史12例,病程1年以上35例。  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②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针灸、生活调理综合方法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中药内服、针灸加生活指导治疗胃脘痛232例。结果:各种胃脘痛治疗的有效率在88%以上。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是胃脘痛治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中医综合疗法 胃脘痛 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2年4月~2005年3月收治胃脘痛232例,其中男130例,女102例;年龄16~81岁,  以35~50岁为多;病史0~5年1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3年以来收治荨麻疹3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6~10岁18例,10~15岁12例,病程6~12个月21例,1~2年9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治疗方法:以养血熄风汤加减治疗。处方:生首乌10g,黄芩15g,地龙15g,乌梢蛇9g,蝉蜕10g,麻黄6g,蛇床子9g,刺蒺藜10g,地肤子9g,防风9g,荆芥9g,细辛3g,甘草9g。每日1
期刊
患者,女,57岁,因下腹部肿物3个月,阴道流血1周,于2007年3月1日入院。查体:T36.9℃,P74次/分,R19次/分,BP140/85mmHg,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下腹部可触及约如孕4个月大小的包块,质地中等,无压痛。B超检查提示:宫颈处强回声包块,宫体左后方见混合性团块(卵巢囊腺癌可能性大),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积液,右侧卵巢见大小为14cm×11cm×8cm的肿物,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
期刊
患者,男,60岁,职员,右利手。文化程度高中,有高血压病史。2000年8月23日,主因突然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恶心呕吐6小时入院。入院检查时即发现病人不能回答问话,也没有主动语言,使用摇头和点头回答问题。查体:右侧鼻唇沟略浅,右侧上、下肢体肌力4级,右侧痛觉减退,右侧巴彬斯基征可疑阳性。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丘脑外侧高密度出血灶,出血量17ml。给予降颅压、止血、改善微循环及对症等治疗2周后,病人右
期刊
患儿,男,17个月。出生后发现两侧阴囊不对称,左侧较右侧为大,无触痛,无红肿,表面光滑,质囊性,并逐渐增大。患儿5个月大时来我院就诊,见患儿左侧阴囊增大,透光试验阳性。根据B超所显示:左侧阴囊与腹股沟内可见无回声暗区,大小约为2.4cm×1.3cm,其外下方可见睾丸回声。超声诊断:左侧精索鞘膜积液。临床医生建议周岁后择期手术。现患儿17个月大,家长领患儿复又来诊。  查体:现患儿左侧阴囊较以前明显
期刊
患者,男,60岁。以“右鼻腔通气不畅,头痛0.5年,加重伴右鼻腔黑色肿物,右眼突出20余天”主诉入院。患者于0.5年前自觉右鼻腔通气不畅,偶伴头痛。在外院行X线检查提示:右筛窦炎。抗炎治疗症状稍有好转,未作进一步治疗。近20余天,右鼻阻塞严重,且伴鼻腔黑色物质脱出,右眼突出,头痛加重。患者无此病家族史。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腹(-)。右鼻部肿胀,鼻腔填满黑色质软物质。表面溃烂,有脓血性分泌物,
期刊
患者,女,维族,32岁,主因剧烈咳嗽,乏力,胃寒,发热,于2006年12月19日到我院门诊就诊。查体:T39℃,P100/分,BP100/65mmHg,急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淋巴结不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剑突下压之稍有不适,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呈阴性。血常规:白细胞4.6×109/L,中性粒细胞0.70。按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清开灵静滴,口服三九感冒冲剂、急支糖浆3天,病情无好
期刊
患者,女,33岁,因下腹部持续性疼痛1天伴出冷汗来诊,现停经13周,在停经40天左右在当地医院经超声检查,诊断“宫内早孕,存活”。1天前腹痛剧烈,来院就诊时,面色苍白,神清,血压90/60mmHg。妇科检查:宫体及附件不清,下腹部压痛明显。  超声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宫腔内可见直径约3.3cm透声较差无回声区,周边较暗。子宫上方偏右侧附件区可见胎儿回声,胎头双顶径3.2cm,胎心胎动消失,紧邻胎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