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作文:创生“第三个故事”的密码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tiantian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本,也称图画书,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儿童读物。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认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显然,诺德曼所说的 “第三个故事”,是一定要通过与读者对话、互动才能完成的。儿童文学阅读研究指出:“由于绘本是最能与读者对话、互动的书,所以,在图画书的阅读上,最能够看出儿童读者对文学的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应。”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绘本的“第三个故事”是儿童读者通过阅读绘本,参与到绘本之中,在与绘本的文、图进行对话、互动后,在自己心中将文、图结合,整理自己对绘本的积极的、能动的反应,创生出来的一个新的故事。这故事中融有儿童读者对绘本文、图的意义理解和情感体验。
  台湾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郝广才在论及绘本奥秘时说过:“达·芬奇的密码,并不是藏有什么宗教的大秘密,而是他如何创造了‘美’,让我们的眼界大开,学会一种观察的方法,来发现新世界。”那么,绘本作文教学,引导儿童创生“第三个故事”的密码又是什么呢?
  
  密码1:图文交融,“第三个故事”在往返运动中生成、推进
  
  绘本是说故事的图书。绘本的故事,不只是靠文字来叙述,而是由文字和图画来共同表达。文字讲述的故事常常被一幅幅图画分割着,使故事暂时中断,从而造成悬念。它们迫使儿童读者追问:“事情是怎么发展的?下面会怎样?”从而产生阅读期待。然而,好的图画却又常常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观看并注意画中的细部,享受图画带来的乐趣。如此,读者的注意便在图画与文字之间来回往返运动。
  绘本作文教学可以顺应这种阅读方式,引导儿童在图文之间来回往返的运动中,读图读文,图文交融,产生悬念,积极投入,获得感受,在心中逐步生成、推进“第三个故事”。同时,着力激发其倾述“故事”的欲望,捕捉倾述的时机,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的“第三个故事”。
  譬如绘本《记忆的瓶子》,图画和文字通过反复的手法,呈现出一个很有意思规律——戴尔的记忆,根据其内容和感情的不同,所装的瓶子形状和颜色也会各不相同,而且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譬如白色的是想念、蓝色的是依恋,红色的是胜利,弯曲的是不易……我曾在绘本作文课上与孩子们一起阅读这一绘本,引导他们叙述自己的“第三个故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潜心阅读绘本中的文字和图画。文字推动孩子细致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读图、想象,又让他们产生继续阅读文字的欲望。阅读过程中,图文交融,儿童心中自然诞生了关于《记忆的瓶子》的第三个故事。故事中既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更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
  实践研究表明,在文图交融、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第三个故事”的生成和讲述将会是主动的、独特的、充满儿童情趣。
  
  密码2:化静为动,“第三个故事”在想象、推测中鲜活、生动
  
  故事都是关于运动和变化的,它们必然在时间中发生,然而画面都是静止的。一幅图只能表现时间长河里短短的一瞬间。为了让图能够传递足够的信息,让读者把图中的信息构成故事,绘本的创作者在构思故事时,总是着力于用图表现动的东西,表现一瞬间的行为、动作、神态,以暗示时间的推移,叙述故事,而原本应承载这些信息的文字语言则被“少量化”了,其中一部分文字被作者融进了图画里,或隐退到图背后。
  根据绘本的这一特点,我们则可以精选绘本中的“典型图画”,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在文图交融、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联系配图的文字,放飞想象,弄清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并调动各自的生活经验,注意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揣摩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让平面的、静止的画面,在儿童心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
  譬如《疯狂星期二》,一本配有极少文字的图画书。大卫·威斯纳高超的绘画技法,娴熟流畅的图画叙事功力,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想象力的飞跃。在课堂中,与孩子们尽情享受图画带给我们的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后,我精选并出示了一幅图,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放飞想象,描述各自心中的“第三个故事”。
  图画书的一幅图展现的只是故事中的一部分,有时,教师还需引导儿童从当前看到的这幅图联系到下一幅或上一幅图画,注意两幅图之间的变化,鼓励他们主动追问,大胆推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积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情的发生、推进,又会怎样发展?让一幅幅独立呈现的画面在儿童心中联系起来,流动起来,如影视一般连续播放起来。
  我深感,在绘本作文教学中,引导儿童联系文字仔细读图、想象推测,实质上是在图文交融的阅读过程中,利用“静止画面”和配图文字调动儿童的经验,激活儿童的语言潜能,让儿童读出绘本创作者融在图画中和隐退图画外的文字,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和自己创生的“第三个故事”,使这一故事鲜活而生动。
  
  密码3:聚焦细节,“第三个故事”在发现、寻找中丰满、厚实
  
  优秀的绘本创作者通常会十分注重图画设计的机智和细节的巧置、隐藏。绘本中的细节可以是人物的某个特别动作、表情、衣饰,可以是环境中的某件物件、某处背景。这些细节有的着力营造了故事的氛围,有的刻意让读者追求原因和结果,暗示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重要甚至是主要信息,丰富了图画的叙事容量。绘本中的文字往往能引导读者注意图画中的特定细节,提示读者用特定的方式解读这些细节,图画中的细节注重的也往往是文字的特定方面,并引导读者解读文字。
  在绘本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利用细节激发儿童发现的欲望和乐趣,引导他们在读图时仔细观察、寻找这些特定的细节,积极思考,发现暗含在细节中的意义,从而使创生的“第三个故事”丰满、厚实。
  《铁丝网上的小花》的绘画者——意大利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以一种超级写实的画法向我们述说了一个发生在德国小城的故事。二战期间,小女孩白兰琪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集中营。接下来的日子里,白兰琪坚持偷偷省下自己的食物送给集中营里的孩子吃。最后,战争结束了,白兰琪却牺牲了。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关于战争、大屠杀,却又分明让读者感受着纯真、善良和爱心。在课堂中,当孩子们读到故事最后的文字和图画时,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引导他们借助文字对图画意义的指向功能,注意寻找图画中的特定细节,解读细节,丰富“故事”的内容,倾情叙述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当堂写下的文字和这本书都足以让我们的心在哭泣!图画细节引爆了儿童情感的高潮!孩子们透过战争现象感受着人性本真,分辨善恶、美丑……他们在绘本作文课堂中寻找着生命的力量。可以想见,“故事”,在他们心中也必然因此而深厚、丰满起来。
  绘本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读物,可以作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实践研究表明,从“图文交融,化静为动,聚焦细节”三个层面,引导儿童进入绘本的世界,在往返运动的阅读过程中,想象推测,发现思考,创生、讲述生动而丰满的自己的“第三个故事”,是可行的、有效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语习文”,也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言语的智慧并不是直露的,而是隐含在语文课文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文中发掘出来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因此,文本细读,挖掘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    一、剖析课文语言,发掘“语文核心价值”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泳,而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
利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能实现基本的作文教学目标,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本文就高中作文的教学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
我国宋朝诗人司马光在《客中初夏》写道: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向日葵,一说起它,总会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是希望?是太阳?是激情?是
朗读教学,不是学习表现声音的技巧,而是学习对话,学习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学习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在走向文本的“读进去”的同时,也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经验、感受、个性等。那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     一、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范读”是教师从教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能力是关系学生终身成长的重要能力,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效阅读技巧的探索中,我们从文题入手,切题入文,给学生一个
在初中阶段语文这门学科是非常的重要的,特别是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写作部分因为写作在语文学科中的比例占据的还是比较大的.艺术来源生活更是高于生活,写作也是一样的,写作不
你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吉他的高级演奏方法了吗?如果你能够将下面这段右手点弦的乐段很好地演奏下来,那么你的吉他演奏技巧已经是相当惊人的了!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指导思想,采取读与写相结合、校内课堂与生活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及特长,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想写、乐写、会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一、激发兴趣,刺激学生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根治害怕作文的心理良方。众所周
随着信息科技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普遍采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两者有效的整合,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渐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逐渐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