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 共创辉煌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me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技工教育广州模式根植于广州市技工院校的长期实践。在全体广州技工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广州模式开出了异彩纷呈的技工教育之花。
  
  广州市技师学院:
  三元一体,高端引领
  2010年5月17日,在广东省“百校千企”技工教育成果展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出席大会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展示厅,他对学院将校企合作的实践归纳为用“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技工”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勉励学院尽快完成人才培养的规模化建设,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结构转型,产业技术优化提升,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在“三元一体”技工教育理论引领下前进
  广州市技师学院根据多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元一体”技工教育理论,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所谓“三元一体”技工教育理论,即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关注高技能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提出高技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现实选择。把技工教育、现代产业和知识产权这三元中的教育元素融合到院校教育过程中,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创造性地提出“课程元”概念和课程设计原理,指出职业教育课程要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生产环境中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三元一体”技工教育理论的引导下,“十一五”期间学院办学经验“真实生产合同课程建设”在2009年参加国际交流,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赏和关注;在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环境下,获得广州汽车工业集团大力支持,成功接收广州汽车工业技工学校,使学院本部学生达到14000人,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在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十大专业实训中心、构建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为支撑点的深度校企合作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每年开展一届科技节,申请并获得实用新型等专利21项。
  基于真实生产合同,建立深度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搞好校企合作困难确实不少,不仅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实,还面临着能否给予学生真实生产环境的压力。广州市技师学院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拓展了校企合作多种形式与途径,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真实”,不仅要学生投入真实的项目中去,还促使学生承担真实生产合同中的权力和责任。学院以真实产品(或服务)的合同签订作为切入点,尤其是以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带动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型一体工作过程的教学,是一种深度高端的“校企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把课程放在一个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中实施,企业生产场地由工厂转到学校,师生是过程的参与者,学生既是生产者也是受教育者,是过程的产品之一。基于真实生产合同的项目教学优点就是学生学习、师资队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学设备等都可以通过真实的平台得到实现。使教学更加真实与具体,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生产流程及操作规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职业道德意识和掌握综合职业能力。这种模式也很受企业欢迎,他们不仅获得了产品,还培养出了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
  组建商业项目团队,培养产品一线精英
  2007年,学院开始探索与企业合作开设“项目课题精英班”的教学模式,实行分层教育的重大教改课题研究与实践。精英班以项目管理方式让教师选拔学生建立项目团队,由学校老师与企业技师、高级技师组成“双导师”教育队伍,合力完成项目生产与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结合生产项目开展,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与生产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项目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完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岗位技术水平与能力本位的提升。工作定位考虑学生将来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为他们“量身订做”培养计划,加强技能培训和生产能力培训,突出个性化培养。比如,学院文化创业产业系根据动漫产业的不同方向,先后将广州市麦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二维动画)、广州市泰明斯贝动画设计有限公司(三维动画)、香港万宽电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影视后期)等动漫以及广告企业完全引入校园,在与上述等公司建设动漫影视制作研发基地的基础上,共同建立校企动漫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动漫相关技能人才的能力以及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影视原创及动漫衍生产品。他们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组成若干个精英班,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熟练绘制漫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和掌握动等技术型人才。
  几年的精英班教学实践,收获了三大成果;一是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参与精英班的教学就是一个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素质的极好机会。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技能提升快速,就业前景好。录用率达到了100%。三是推动了学校教改工作的深入发展。“精英班”在完成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参与产品研发、生产、教学转化等活动。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校企双制,工学一体
  这是一所与时俱进的学院,助推着广州区域产业的发展。这是一所以首领航的学院,搏击着广东技工教育的潮头。这是一所改革创新的学院,树立着技能人才培养的标杆。三十六个春秋,她的每一步都在技工教育领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钟声的敲响,让她有了新的领航目标: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她,就是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校企双制的办学模式
  工贸专业:校企共建
  结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重点建设项目,学院实施了“2111”专业建设工程,即:打造两大品牌,形成一个特色,突出一个亮点,实现一个创新。即:打造“工”、“贸”两大品牌,其中“工”代表数字化现代先进制造产业,包括数控类专业、汽车类专业、自动化专业;“贸”代表商贸、财会、会展等现代服务产业,即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和信息服务等专业。形成“一个特色”:改造提升特色专业,即橡胶工艺专业。突出“一个亮点”:着力发展文化创意类专业,即动漫游戏、服装设计等专业。实现“一个创新”: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开发,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在专业体系建设中,学院率先打破传统的“节点”思维方式,建立了依据产业链建构学院产业系的战略思想。以此为指导思想,学院整合原有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动漫设计与制作、室内设计与装潢、影视制作等专业,先后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系、汽车产业系,为改革创新院系建设淌出一条新路。
  工贸人才:校企共育
  面对新变化新要求,学院对育人模式重新作了“两手抓”的战略规划:即一手抓校内实训车间的“准工厂化”改造;一手抓外部企业实训基地的制度化建设。 以“订单式培养”为例,学院以“校企联合招生”或 “冠名班”名义,先后为广州(日本)JFE钢板有限公司、广州钢铁集团等几十家知名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深受企业、政府、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多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甚至供不应求,无疑得益于学院与企业的成功结盟。
  工贸师资:校企共组
  随着用人观念和体制的转变,学院逐步从企业引进大量的技师、工程师等实践专家作为学院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进入学院任教后,逐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能很快成长为合格的一体化教师。与此同时,校企双制也给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送来了阵阵春风。在学院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各系部与合作企业纷纷签订教师“下厂实习”“拜师学艺”“专业调研”等协议。例如,机电工程系与广州数控设备厂、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柴油机厂等多家公司合作,共同举办“一体化”教师培训班,培养教师达到50多人。
  工贸管理:校企共搭
  多年来,围绕“校企双制”这一主题词,学院与企业积极探索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发展机制。学院先后制定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企合作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使校企合作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迄今为止,学院已经有逾万名学生到企业实习;有312名教师先后到企业学习;企业有54名技师、工程师成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有近万名职工接受了学院培训;校企合作开展了13个技术项目,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工学一体的育人模式
  课程:学校课程与工作任务融为一体
  学院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在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培养层次的15个专业全面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均来源于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实践专家访谈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学院在收集行业发展数据,初步确定对岗位工作性质、任务、责任以及任职人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条件等,再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由企业人员确认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等,以此作为课程的来源。
  学习: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对工学一体课程的学习体现为“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院的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学生个体或小组通过主动、全面和合作式学习,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反馈的工作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渐培养重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样,教学管理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柔性教学控制系统,以学习任务导向决定师生管理走向。
  环境: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融为一体
  课程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工学一体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过程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之下。在校园内部,企业配合学院规划设计每一个实训场地,建设尽量与真实工作环境相近的学习工作站。在企业工作现场,企业向学院提供场地、设备、师傅、工具、工作资料等,学院教师与学生在里面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工学一体课程的实施提供“天然”的学习工作站,使学生获取的信息紧紧贴近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
  学生:学习者与工作者融为一体
  “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学习过程决定了学生的身份有企业准员工的痕迹,在学生管理中,学院仿企业架构管理模式搭建班级管理模式,将学生身份转变为企业员工身份,班级管理架构按照企业管理架构进行组织,这样既方便每个学习任务的开展实施,又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实行过程化模块式考核,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
  三维贴近,文化育人
  创办于1958年的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是业内公认的广州市中职学校中规模最大、校园最美、校风最好、最具文化底蕴的万人技工院校。作为一所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学院不仅以其美丽宜人的校园环境、先进完善的设施设备、规范精细的科学管理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推崇,并且以其育人为本、人文职教的办学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教学贴近岗位,打开就业之门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现有在校学生一万余人,高级工班和技师班的学生占在校生60%,高级工阶段同时就读大专的学生超过90%。学院目前已形成中级技工与高级技工、预备技师班相衔接,高级技工、预备技师班与大专教育相融通的成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整个体系由“分层、分流、衔接、复合、监控”五个环节所组成,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为了使学生毕业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实现学院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院机电工程系与广州机床厂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建设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制造企业技术主管(经理)培养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艺术服务系2007年便开始与广州大厦联合开办工学结合班。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中段开始到大厦顶岗实习,学院安排专人与酒店一起负责学生管理,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学生所得的实习报酬不但可以缴齐全部学费,还能够基本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这种院企合作模式既为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创出了新模式,又为企业物色培养了优秀员工,还可以解决困难学生的学习费用,一举三得。
  专业贴近市场,铺就成才之路
  学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有专业不断进行建设与改造,以形成专业特色:一是重视近年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对传统的优势专业通过课程体系和专业能力的改革赋予新的生命力;对一些有市场潜力的老专业进行改造,使其焕发活力;拓宽现有专业的口径,开设新的专业专门化方向。使学院设置的专业口径宽、内涵丰富、社会适应性强,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求学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形成了人才与市场的良好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了学院发展的更大空间。二是在专业建设中,注意结合行业岗位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变化与发展,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知能结构特征,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特征,及时改造、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三是按照“大专业、小专门化方向”“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按照实行学分制的要求,整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教学实施上更易于操作,具有更大的弹性;并有利于实施分层次教学、实行弹性学制,有利于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同时,学院还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建立工艺美术行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独创了工业美术行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广州模式”,为工艺美术行业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搭建了良好的阶梯。2006年至2011年间,学院采用企业高技能人才模式,培养出改革开放后广州市第一批工艺美术高技能人才163人,并开启了首届广佛肇同城合作高技能人才评价项目。
  德育贴近心灵,奠定和谐发展之基
  学院将“人文职教”的办学育理念融入学院的所有教育活动之中,校园文化建设按照“长远规划、整体策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德育的实施,努力凝练一种催人奋进、激励成才、以德育人、崇尚知识与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全方位地渗透到对学生的所有教育与管理活动之中。学院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对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分段实施。
  学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校园“艺术节”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靓丽风采的舞台;“体育节”让学生们尽情地享受运动、享受健康、享受快乐;“技能节”则使同学们同台竞技,大展身手。54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社团,犹如学院的另一张名片:合唱队、管乐队、口琴社、吉他社,使爱好音乐的同学其“乐”融融;街舞社、舞蹈社、醒狮队的同学们展现了多彩的舞姿;礼仪社、话剧社、书法社、绿苑文学社为学院增强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以“我志愿 我奉献”为宗旨的志愿者协会,承继了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学院校友赵广军的志愿服务精神,将爱心洒遍学院内外。2010年,学院学生还踊跃参加了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活动,喜迎八方客,为广州亚运会尽绵薄之力。精彩纷呈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成才。
  “人文职教”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使学院逐渐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学院多年来保持着被社会所公认的良好校风。广州轻工技师学院这艘航船,正高扬着人文的旗帜,满载莘莘学子,向着知识和技能的海洋踏浪前行。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校企合一,共育英才
  近年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办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一”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
  从“三个中心”到三个转变
  “校企合一”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通过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学环境的改造、教学途径和方式的创新,将行业、企业、岗位因素融入学校,形成学校和企业高度整合、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新型职业教育实施主体,以满足职业教育新的发展要求。“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个中心”实现三个转变。
  实训中心。以工种集群方式来布置设备,学生在这里完成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铣工、钳工、电工、电子、PLC等工种的实训及考证。实训中心特点是工种模拟训练,优点是训练效率高。
  实践中心。以工艺流程布置设备,它的功能一是完成零件加工,二是完成生产实习。学生通过实训中心进入实践中心,不但学习设备操作的技能,而且学习生产知识设备管理成本核算,以及跟生产有关的所有知识。实践中心特点是真实的实践环境,优点是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
  技术中心。技术研究平台,承担着与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为学院师生提供参与技术开发、技术革新和工艺研究攻关的机会。成果转化是技术中心动作的直接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
  通过“三个中心”实现训练方法由“模拟”到“真实”、训练水平由“技能”到“技术”、训练角色由“学生”到“学员”的转变,最终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这一目标。
  从“三动模型”到三个辉煌
  学院本着“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理念,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成就在于行动”的“三动”教育模型。
  “三动”教育模型是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方式,从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在办学过程中设计开展各种活动,以“动”为核心,在运动中点燃生命的激情,在活动中激发个体的潜能,在行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重拾快乐和信心,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愿景是动力。追求愿景是“三动”教育模型的“动能”。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教工自豪、学生自信、家长放心、社会欢迎、政府赞扬”为追求愿景,确立了培养“品格优良、知识全面、技能熟练、特长突出、知恩图报”“又红又专的技术英才”的目标。师生们在愿景和目标的驱动下,预设符合自己实际的期望值。
  文化是支撑。在“三动”教育模型实践过程中,校园文化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主题统领与彰显特色相结合的原则,把“快乐”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追求目标,提出了“快乐工作,共享完美;快乐学习,共享成长”的快乐文化理念。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
  活动是载体。创设成功机会,让师生体验成功,是“三动”教育模型的实施路径。一年一次的校庆日,成为师生翘首期盼的校园节日;毕业典礼和毕业礼物,让师生们感慨万千;机器人主持的技能大赛开幕式,让领导嘉宾拍手叫绝。在教学方面,互动教学法在一次次开怀大笑中得到推广。课堂内“动”了起来,学生有了思考、表现、体验和成功的机会,枯燥的知识“活”了;课堂外也“动”了起来,第二课堂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提升了自信心。
  转变是成果。“三动”教育模型促进了学院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教研教改等全方位的转变。2010年,学院以雄厚的办学实力入选首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全国第四届数控技能大赛和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三金二银的优异成绩;张可安院长领衔主持的国家科研课题荣获了国家职业教育科研领域课题类最高级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年度科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的一等奖第一名。
  从“三大联盟”到三个支撑
  广州机电校企合一职业培训联盟,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继精密制造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培训联盟之后,缔结的第三个校企合作联盟。三大联盟把校企合作推进到更深的层次。
  精密制造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全国第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以公共创新平台为运作载体、以社会力量为支撑、以项目为纽带的精密制造产学研联盟,联盟成员有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作为联盟内唯一一所技工院校,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为学院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开拓出一条产学研一体的新路。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培训联盟是由学院牵头,集合德国DMG机床公司、瑞典山特维克刀具公司、瑞典system 3R公司等三家国际知名企业成立的,旨在以整体技术工艺解决方案的思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我国制造业培养工艺扎实、技术精湛、品格优良的技术英才,提升学院师生工艺开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创新设计能力。
  广州机电校企合一职业培训联盟目前有27家学校和企业成员。职业培训联盟,整合学校和企业方资源,紧紧围绕机电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职业培训整体解决方案,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打造南方先进制造技能人才工厂。
  体制创新促转型,多元发展育英才。三大联盟使办学体制由学校单一办学转向组建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企业参与的职业培训联盟,使传统意义上的技工院校转型为高端的、灵活的、开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大联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教育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服务三足鼎立,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双轮驱动,跨出国门
  38年来,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紧跟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以建设“学生自信、职工自豪、家长放心、政府肯定、社会欢迎”的品牌学院为指导思想,以“双轮驱动”为新战略,以“跨出国门”为新突破,努力构建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五级人才培养体系,铸造技工教育新品牌。
  双轮驱动:实现跨越发展
  双轮驱动,即以服务就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学制教育与社会培训为双轮发展,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构建具有广州特色和公用事业特点的现代技工教育办学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兼顾内涵规模,打造学制教育品牌
  以质量为抓手,育德能兼备人才。学院以人才质量为核心,致力于从品德、技能、意志、思维、沟通、合作六个维度构建具备职业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确定“德技弘毅,知行合一”为学制教育的育人方针。以人为本,依德育提质的深度,以技为魂,托教改夯质的根基,引导学生德技双修,持之以恒,知行合一,从而达到最高境界。
  以规模为基础,构科学贯通体系。学院立足“五个突破”,确定“立足广州,面向全省,放眼全国,探寻名优合作单位”“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和培训鉴定工作相融入,相捆绑,相带动”两大招生思路,走出了一条合力协作、别具一格的招生之路:通过创新报读引导方式、宣传思路、开拓生源地,实现招生观念新突破;通过招收全日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实现招生规模新突破;通过招收企业员工,实现生源结构新突破;通过增加名专业和特色专业就读人数,实现专业结构新突破;通过开设汽车专业星时达精英班、工学结合美的华凌班、高中起点一年制学历班、弹性学制班,实现招生形势新突破,为学院的稳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优质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多元特色,雕琢社会培训瑰宝
  以多元为推手,建立体分层网络。在整合优质师资和提升自身资质的基础上,学院建立起“立足广州,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培训网络,以“走进军营、走进西藏、走进港澳”为突破,以鉴定点为新载体,以“继续教育”“双转移”、服务亚运”为新平台,以高级工、技师培养为重点,培训业务涉及市政建设、园林绿化、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等多个领域,培训成绩备受认可:年社会培训鉴定量达2万多人次;2009年,学院市政园林专业继续教育基地再度被评为“广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2010年,学院连续3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培训机构”。
  以特色为核心,铸行业培训品牌。以优势求突破。学院充分发挥“广州市唯一一家开设市政园林、公用事业专业、广东省唯一的园林绿化工种鉴定机构”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汽车名专业的优质资源,科学定位,理清思路。
  以合作促发展。学院多渠道搭建社会培训的业界网络,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品牌宣传功能,注重携手政府部门、行业及知名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各地区打响公用事业的独特品牌,为深度合作奠定品牌基础。
  以创新夯成果。乘着国家大力推广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东风,学院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以港澳地区园林专业工种的技能培训与鉴定为重点,不断丰富合作内涵,夯实合作基础。
  跨出国门:探索创新发展
  学院注重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理念,汲取发达国家经验,以理念、人才和技术为重点,致力于实现“由教师出国学习到学生出国就业、由技能人才出国到产品技术出国、由学进来到传出去”三大转变,为技工教育的长足发展寻找新的着力点。
  狠抓师资培养,骨干教师国外深造
  学院把师资培养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教师出国深造提供物质支持和学习平台,积极推进教师核心职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6年间,学院已先后派出近20名骨干教师远赴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的知名职业院校深造,着重学习汽车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技术与动漫等专业领域的新理念、新文化、新技术和新教法。
  深化校企合作,技能精英国外就业
  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精英班为载体,将校企合作的触角延伸到国外,将校企联合培养的技能精英输送到国外,成为学院铸造品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把金钥匙。
  科学定位,明确合作形式。学院将工学结合、订单式委托培养、共同研发及生产产品、在企业建立技师工作站、共建生产实训中心、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企业冠名班、提供培训鉴定服务、培育师资队伍、引进企业高端技能人才确定为主要的合作形式。
  化四为一,联合各界力量。“四”,即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企业,“一”,即“校政协企”合作联盟。实践证明,基于政府主导、行业依托上的校企合作最有生命力。学院以名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主动寻求主管局和行业的支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对接点,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业界网络,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
  以变为破,深化合作层次。面对国际合作日益深入的新形势,学院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把将技能精英推向国际就业作为拓宽渠道、打造广州市技工院校新优势的奋斗目标,积极打造校企双制“精英班”平台。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交通行者,以行致胜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不断更新办学理念,运用世界现代先进的职教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逐渐形成了“坚定‘一个’信念、坚持‘两条’腿走路、贯彻‘三赢’的管理理念、实现‘四位一体’的办学目标、落实‘五个一致’的科学发展”的一整套系统办学思想和特色。
  坚定“一个”信念,培育独特文化
  坚定“一个”信念,就是要坚定“建设具有交通行者独特性格和气质的技工院校、培养一流技工”的信念,这是实现“首善”愿景的精神支柱。学院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以先进文化熏陶人、以优雅环境陶冶人、以创新活动激励人、以社团建设凝聚人、以特色媒介鼓舞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针。
  为此,交通技师学院通过设立孔子铜像、鲁班雕塑,建人文广场、技能广场等校园环境,以技能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以成立“烛韵”新民乐团、管乐团、合唱团等文娱或专业社团,以“立交桥”、“交通驿站”校刊、校报等特色媒介,构建浓郁的人文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发展特长的舞台。通过多种形式形成的校园文化,营造出了“崇教尚德、厚能重技、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校风,提炼出“修身立德 躬行成事”的校训。这种实践精神,指引着交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逐渐形成“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品格。
  坚持“两条”腿走路,完善办学功能
  坚持“两条”腿走路,就是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近年来,学校的快速发展不但在学历教育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在校生规模由四千多人扩展到一万余人,短期培训和鉴定量也有新突破,年培训、鉴定量高达到六万多人次,营收也逐年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学校发展的互动机制。
  坚持“两条”腿走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使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均衡发展。指引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完善办学功能双轮驱动的润滑剂,使学院逐渐建立了满足技能人才成长需求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服务体系。
  贯彻“三赢”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平台
  学院于2006年提出了“赢在平台,赢在选择,赢在执行”“三赢才是真赢”的管理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赢”管理理念与学院的制度建设成为有机整体,并逐渐形成学院刚柔并济的管理特色,成为全面提升办学平台的助推器。
  赢在平台,就是均衡构筑办学平台的三条支柱“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和质量”。近几年,学院重点进行了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等一系列改革,达到了管理重心下移、管理结构扁平化目的,使办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办学平台同步协调提升,使得学校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赢在选择,即面对技工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要敢于选择、善于选择。为此,学院在完成了办学规模目标基础上,于2008年做出“稳定办学规模、改善生源结构、调整专业布局”的重大战略调整,实行控制初中生源招生、扩大高中生源、限制汽车类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等。通过几年的坚持与努力,学院已顺利实现生源结构和专业布局的调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赢在执行,是借鉴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的管理理念,强调执行力。因此,锻造教职员工的执行力,尤其中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是学院师生一心、全面提升办学平台的重要保证。
  实现“四位一体”的办学目标,构筑人才立交桥
  学院紧跟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确立了“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四位一体”办学目标:稳定 8000至1万人的总体办学规模;保持70%-80%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建设2-3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探索和创新“一流技工”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四位一体”办学目标指引下,学院紧紧围绕交通运输业紧密相关的汽车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来设置特色专业和规划专业群,形成具有与学校品牌相呼应的结构合理的汽车维修、现代物流等汽车、管理、机电、信息四大类专业群,以满足行业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避免了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建设方面的同质化发展,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
  落实“五个一致”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在继提出“平台办学思路”和“三赢管理理念”之后,学院逐步完善形成了“五个一致”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相一致,办学规模与办学效益相一致,办学条件与教育教学的要求相一致,师资的能力和水平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相一致,学校的发展与教职工利益的提高相一致。
  早在2005年学院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保证,培养‘技能过硬,顾客满意,社会认可’的高、中级技能人才”的质量方针;提出了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的主题年战略;围绕局“273”工程的推进要求,重构教学、管理、实训、信息、招生、安全、保障、招生就业7大平台,形成学院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通过薪酬激励、教师成长等和谐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得教职工的幸福指数与和谐校园建设更加息息相关,“五个一致”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莘莘学子沐人文之魂乃修身立德,孜孜园丁耀技能之光而躬行成事”,交通行者秉执“以‘行’致胜”的性格和气质,以“仰望星空的理想和追求,脚踏实地的坚韧和顽强”,不断磨砺,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实现学院发展的新一轮辉煌。
  广州白云技师学院:
  理想职业,始于白云
  创业二十二年来,广州白云技师学院已由当年的培训班发展成为一艘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的职业教育巨轮,迄今,“白云”已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20万人,将“理想职业从白云开始”的歌声唱响南粤大地。
  面向市场,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
  紧贴市场办专业。在专业开设上,“白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把教育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形成了以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和课程的灵活办学机制。不管是创校初开设服装裁剪、发型、电工、制鞋4个专业(工种)短训班,还是学校上规模后开设各类新专业都是对企业进行调研后的决策。
  就业导向,创建“双主体”育人模式。多年来,学校努力挖掘校企育人的深刻内涵,积极与企业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形式、不同需求、多种层次的合作关系。在育人方式上,探讨课堂搬到车间,围绕典型产品做训练,结合生产编教材,“2+1模式”运作,“两地”(学校、企业)“三师”(专业导师、职业导师、企业导师)全程指导等,借企业之水行教育之舟。
  校企合力,构建职业活动导向一体化课程。“白云”从2005年开始全面开展职业活动导向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针对课程与企业需求的脱节现象,学校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参照企业工作体系,着力构建“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全校共完成近100个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成功改造了一批老专业,开发了一批新专业。
  共建基地,优化教学资源。良好的实训条件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保证,“白云”已建设校内实训场室240多个。通过校企合作,已与珠三角地区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30多家。
  委托培养,为企业进行针对性培训。为充分发挥学校技能教育优势,“白云”积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订单培训,为企业量身定做,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培养紧缺技术人才,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和新员工。先后为当地11个村开设农民工培训共1419人,培训量居广州市首位。近几年累计为珠江三角洲企业提供员工培训1300人次。
  依靠企业,引入“四新”技术。“白云”通过校企合作持续13年举办科技节,引入“四新”技术,引导职业教育技术创新。在内涵丰富的科技活动中,师生们懂得了技术应用的意义,提高了技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了“白云”职业活动导向的改革理念。
  产教结合,培养一体化教师。 “白云”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一线教师赴企业跟线实习,接受新技术培训。通过企业调研、岗位实践、专题研讨等活动,增加教师的专业信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行业交流,拓展合作教育。“白云”非常重视行业交流和对外交流,先后加入了中国模具协会等13家行业协会,了解行业的用人需求和最新的发展动态。“白云”还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拨专款支持教师对外文化交流,近年来共组织干部、教师跨省、跨国考察达200多人次。“白云”“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施,化解了职业院校办学四大难题,稳定了就业市场,形成了校企合力育人的有效机制。
  开拓创新,践行能力本位新理念
  “能力本位”首先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上。在“白云”,新专业开设前都要进行市场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用工市场人才需求、专业对应职业岗位要求、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确定专业人才就业方向及人才培养规格后,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做到专业课程设置有的放矢。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白云”从2005年开始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做中学、做中教”。同时,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核心能力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白云”通过丰富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全方位育人,目前共有44个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同时,每年的“科技节”与“体育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多途径培养“一体化”师资。一是建立“导师制”,推行以老带新;二是建立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制度,选拔和激励优秀教师;三是对师资队伍进行系统化培训;四是通过一年两次的教师专业技能竞赛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来促进教师在专业能力及教学水平上的提高。
  校企联盟,树白云就业服务品牌
  建机构,立机制。较早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制定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保证专项经费和后勤服务。
  搭建平台,主动向企业推销人才。连续五年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校企对接交流会,为学生的就业做好“红娘”。与广州丰田汽车、飞利浦、LG电子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构建“白云”特色职业指导教学体系。“广州白云”贯彻人保部的职业指导课程要求,结合企业用人和就业需求实施职业指导教学,实现了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职业指导。
  有效的就业服务。通过实地巡查、电话跟进、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手段,指导有效实习,引导正确择业,对企业实习生进行全员、全程、全面的管理。
  由于“双主体”育人和就业服务工作到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企业认可,找到理想职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留在广东省珠三角工作的又占90%以上。
  (注:本文选编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广州模式: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探索》一书。)
其他文献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加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金属的性能、金属学基础知识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等。这门专业基础课涉及的术语多、概念多,而且较抽象,理解有难度。加上技工学校大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这让他们往往知难而退,对专业课的学习毫无兴趣。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有效地带动他们学习呢?那就是——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无论是教学
一、实验推动,设疑引学  “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怀疑是发现、想象、思考的动力,创新的前提。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提出矛盾、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提出难题更为有效。设疑与一般的提问不同,它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内容、合理的顺序,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电工基础课课堂教学应先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引发学生
2010年12月25日至26日,在美丽的龙城——江苏常州,在国家首批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常州市科教城,由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常州市科教城和亚龙科技集团承办,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第三届“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在这
曾记否?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的“中国达人秀”节目上,“菜花甜妈”——55岁的卖菜大妈蔡洪平,因为听不懂帕瓦罗蒂唱了些什么,于是自创《送你葱》,唱醉众人,震惊全场,但歌词竟然全是菜名!“鸡腿鸡翅膀,鸭腿鸭翅膀,胡萝卜蕃茄和大葱,荠菜香菜芹菜大白菜……快来买吧,送你葱,送你葱,送你葱!”——一曲走红,又一首神曲诞生了!《送你葱》被称为中国版《今夜无人入眠》,卖菜大妈蔡洪平被称为中国式帕瓦罗蒂,令人忍俊不禁
最近的几十年,老龄人口的空前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进入退休阶级。退休被定义为一个人停止他的主要工作,开始接受政府或者私人的养老金(O’Rand
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主要是依靠对全民全社会的教育,全民全社会的教育应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然而,同是学校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新闻宣传上的际遇却是天渊之别。先看看现在每年6、7月的高考和招生就一目了然,高考宣传可以说是胜过7月的高温,新闻炒作铺天盖地,好不热闹,而差不多同一时间的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招生,新闻宣传却难得一见,似乎早已被人遗忘了。  一、职业教育宣传为何受冷落  职业教育
技校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高考的失败者,基础差、底子薄。他们大多精力旺盛、好动、好奇、个性特征明显,于是便将时间花费在学习之外,对学习失去了热情,似乎学什么都没有兴趣,导致在上课时有“倒下一大片”打瞌睡的现象。汽修专业的学生同样如此。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当然是一方面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工教育格局的调整,技工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然而,伴随着技工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培养合格的技工人才,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为此,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已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几年,笔者学校在教改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此,浅谈几点看法供同仁讨论交流。    一、专业设置要彰显特色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
企业出题,学生破题!从太阳能无线广播的设计与制作,到密封圈保护安装器;从利用PLC控制平台来实现高效、实用、经济的多轴钻床系统,到改装空气压缩机一级升程吸气限制器的加工工艺……以中职学生的独特思维与研究视角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将创新舞台交给中职学生。在日前举行的一场由企业老总与高校教授共同把关的浙江省中职创新创业答辩会上,中职学生的大胆创新令人瞩目,而由此衍生的对中职教育的反思、对
摘 要:在我国民间音乐艺苑里,渔家号子源于海洋渔业劳作,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学生从小生活在海岛,拥有丰厚的海岛文化底蕴和海岛文化教育环境,对大海有深厚的感情。这些丰富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都为探索海岛特色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独有的条件。  关键词:音乐课堂 教学 研究与实践 渔家号子  渔家号子是我们长岛独特的渔家音乐文化,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而今正慢慢淡出文明发达的现实生活。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