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不是文化的产业化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产业不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化”是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严重误读,危害极大。
  “文化产业化”首先削弱了“文化”对社会和公民的福利性;其次,扭曲了“文化”的实质,即扭曲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再次,忽略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在审美情趣及及价值观取向上产生误导。
  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
  文化产业是生产和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以精神消费商品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产业。
  文化产业内涵有三点:1、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商品;2、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强调经济效益,也要求社会效益;3、可进行批量生产并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又反效率化,追求异质性与个性。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为目的,有别于物质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但它同样是以追求经济利益和价值为最终目的的。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产业”,而非“文化”,是经济体系当中的组成部分,追求经济效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经济发展与增长形态。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也不是文化,它和文化事业是关联体,对文化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文化产业为什么比其他产业更加优异,就是因为它是精神消费商品。经济、社会越发达,越需要精神消费,需要心灵慰藉。追求享受,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不是什么主义的问题。
  强调文化产业首先是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就是要求文化产业必须产生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的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的。伴随着创意经济时代来临,“智造”“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正在逐渐取代“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本质上反映了新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用市场机制运作文化产业,是追求持久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市场机制是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方法,是用最简捷的方法,做最复杂的事情,以求得最大的效益。文化产业属于经济范畴,经济水平和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基础越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越好,资本投入的多少,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例如,深圳作为特区,到2010年只有30年的时间,目前文化产业产值占广东省文化产业产值的30%左右。深圳文化产业的成功得益于深圳有非常好的经济总量。深圳有两个国家级的会展,一个是高科会,一个是文博会,后者是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深圳十几年前高水准的印刷业和能够给日本、好莱坞等代工做动画片的动漫业,使得深圳在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基础上有了环境优势,所以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非常快。相反,中国中西部有非常丰富的地上地下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有的已经沉淀了八千年,但它的经济总量很低,一个省可能还没有东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县的经济总量大,投资明显不足,人才和创意都收到阻碍。这些省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几乎完全依赖旅游业,即使有文化资源也做不好文化产业。
  经济属性从以下几点提出要求:(1)经济效益;(2)产业链;(3)商业模式;(4)资本投入(量的多少与环境的优劣);
  (5)品牌;(6)与三次产业的联动。
  文化产业同时具有文化属性
  我们强调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不是忽视文化产业的文化特征。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来源于产品的差异性,而产品的差异性来源于其文化属性,文化产品必须有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特点首先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凯夫斯(Caves)在《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即人们在追求精神产品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商品关系中的从追求效率优先转化到了追求价值优先的境界1。
  创意也被误读,很多人认为创意就是“创出好主意”,但是这种理解很肤浅。作者基于长期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将创意定义为:是指通过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使之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并创造出价值的活动。这种递进式的定义,需要全部实现,缺少任何一步都是不完全的。通常,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很容易做到,符合时代的审美也可以努力实现,但是创造新价值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创意都失败了。为此,作者对创意提出以下基本要求:1、与创新有关;2、时代感;3、新奇独特;4、有震撼力;5、贡献新价值。
  那么,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第一,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指被创意和商业化运作了的文化资源,它不是一般的“文化”概念。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方是:物质产品在被赋予文化内涵后才具有社会效益,而精神产品则不同,它一旦被生产,就具有社会效益。因此精神产品的影响力要比物质产品大很多。
  第二,“文化”还是社会环境和知识创意与管理等概念。以深圳为例:深圳是最先实行了市场经济的内陆城市,借鉴了很多香港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先进模式。深圳发展得非常快,令全世界惊叹,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深圳文化,即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理念,被中国优秀文化融汇之后再生的文化现象。深圳的文化非常明显,深圳的文化特性(包容、共生)也非常明显。
  当然,对创意来说,仅有科学管理是不够的,它需要对科学管理进行超越,实行艺术化管理。当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出更多人本化价值特点时,创新方式相应就会更多地转向“艺术化创造”。与“工业化制造”相比,“艺术化创造”体现出更多的自发性的特点。创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灵感和独特价值。以最大化理性为理念的管理,对创意是不适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需要强调指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意经济使创意和人才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占据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但不是核心资源——作者一再坚持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来源于创意和创新。
  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丰裕程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没有直接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的是否丰裕不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关键是看这些文化资源有多少可以真正被创意,成为文化产业的动力。
  文化属性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以下要求:(1)社会效益;(2)价值观取向;(3)审美情趣;(4)魅力文化资源;(5)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6)精神消费商品。
其他文献
随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文化产业主体的文化企业,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为了更好地关注、指导和推进文化企业健康快速的成长,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以“文化企业经营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暨《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3》发布会,于2013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  参与本届论坛的嘉宾有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专家、业界精英、文
期刊
7月中旬,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号墓葬发掘出比曾侯乙墓早约500年的5个编钟,“编钟之乡”随州成为焦点。目前随州亟待敲响“编钟经济”,该市现有文物复仿制企业5家,木漆雕刻厂1家。另外,随州拟投100亿建设中国编钟“音乐之都”,即集演出、颁奖、创作、体验于一体的编钟文化创意园区。
期刊
历史上,以传统技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要靠生产工艺环节来体现。过去,这些物态化的产品是上层社会和普通阶层的日用消费品,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这些非遗项目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需求人群,逐渐陷入传承危机。如何让这些延续着中华文化血脉的传统技艺产品活跃在当今消费市场中,“生产性方式保护”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何谓“生产性方式保护”  非物
期刊
经济转型需要傻一点的政府。政府太聪明后,天天算计企业。企业被搞得痛不欲生。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都是比较傻的,政府比较聪明的地方,经济发展不起来。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一点疑问都没有。中国企业家资源是最丰富的,世界上罕见的。  在广州、广东可以找到粤商,福建可以找到闽商,山西可以找到晋商,往上有浙商、苏商、徽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证明,只要我们放手,让企业家创造,他们可以适应市场上任何严峻的
期刊
只有实现对“认知上的误区”和“政策上的瓶颈”两个困境的突破,文化产业方能得到长足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家战略了。从15年前中央文献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到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到2010年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再到十八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十多年间,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已经发展成为
期刊
我们要把营造文化创意企业家成长壮大的环境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建立文化创意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发展文化企业人才市场、培育文化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1998年,国家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从自发到自觉”的新的历史阶段。15年后的今天,中国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从产业的本质要求看,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文化
期刊
文化产业已成为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导方式和存在形态,作为支柱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载体,不仅一般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结构,还深刻地改变了人的精神存在方式,改变了整个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空间结构,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无形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改变了国家间文化和精神空间的原有格局,影响着人、社会与国家发展的走向与秩序。  我国
期刊
品牌城市的品牌魅力在于城市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还有城市居民和外来人群高度的认同感,这一切构成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城市竞争力。  今天,对全球创意城市的经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强烈地成为我国各个城市都在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就有将近200个城市提出文化强市,文化立市的主张,要建创意之都,文化之都,甚至也提出要做世界城市、国际
期刊
对文化企业而言,资产证券化可增强文化资产的流动性和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对文化产业投资者而言,资产证券化是新型的金融投资方式,并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文化产业机会。  资产证券化是现代金融学领域最重要的金融技术创新之一。目前,资产证券化已成为许多产业领域最主流的金融方式。文化产业具有高资本密集特性,资本融通的有效性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资产证券化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又一条有效的融资路径。  资产证券
期刊
大数据是未来一切商业活动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未来是一个由“大数据”推动的时代。  近年来,“大数据”一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国外一家媒体把2013年定义为“大数据元年”,同时对于2013—2018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了一个清晰的描绘。可以看出,大数据已成为一种趋势。现在我们注意到,许多企业都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积极布局或者进军大数据领域。作为文化企业,如何把握住这样一机遇,把大数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