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人银行市场需“精耕”

来源 :中国对外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h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财富管理市场的主体也日益多样化。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机构已经从不同角度介入到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中,纷纷开发出了为高端客户理财的专属服务。
  国内已经有13家商业银行宣布成立私人银行部门。从国内最早的私人银行业务出现到如今仅五年时间,从少有人知的新生事物到如今的初具规模,私人银行在中国正迅猛发展。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私人银行部联合发布了《2011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对2011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上客户构成、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和展望。报告指出,中国高净值人士对私人银行服务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大多数人了解或听说过私人银行的概念,约半数人将私人银行最重要的功能理解为“更加个性化和优先的银行服务”,而非其财富架构、投资理财规划和产品选择。中国现在只有富一代和富二代人群,欧洲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发展到富三代、富四代、富五代。中国的私人银行客户是怎样的客户群体,有怎样的特征?
  据了解,国内已经有13家商业银行宣布成立私人银行部门。从国内最早的私人银行业务出现到如今仅五年时间,从新生事物到遍地开花,私人银行在中国正迅猛发展。
  在全球经济形势难以摆脱衰退阴影、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显著增强的背景之下,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私人银行财富管理行业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最新变化?未来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又是什么?
  市场规模及地域特征
  如果2007年被认为是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元年,那么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波士顿咨询发布的报告指出,从财富总量上来看,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在2010年底达到了54万亿元人民币,与2009年末的42万亿元人民币总额相比增长了28.6%。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预计将在2011年底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高净值家庭在2010年共拥有23万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占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的四成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8%,远高于普通家庭可投资资产24.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中国高净值家庭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从2008年的51万户增加到2010年底的103万户,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2%,预计至2011年底,全国高净值家庭的数量将达到121万户。在高净值家庭中,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到50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仍占绝大多数,但是超高净值家庭(即可投资资产总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的数量占比也逐年扩大。
  从可投资资产的构成来看,居民储蓄占比仍然最大,但是增速相对较缓,其在可投资资产的占比已经从2008年的61%降至2010年的55%。增速最快的可投资资产是以市值计算的流通股票,中国股市从2008年的谷底逐步回升是明显的推动力之一。银行理财产品是仅次于居民储蓄的另一主要资产类别,其在可投资总资产中的占比也逐年递增。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信托资产的规模在过去三年间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5%的速度增长,这表明了信托公司近年来业务的飞速扩张以及高净值人士对信托产品的青睐。
  从高净值家庭的地域分布看,高净值家庭仍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特区以及其它东南沿海地区,四川、山西、辽宁、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湖南和福建也有相当数量的高净值家庭。从全国范围来看,拥有2万户以上高净值家庭的省份和直辖市已经达到15个,高净值排名前十的省份所拥有的高净值家庭总数,已经占全国高净值家庭总数的近70%,仅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拥有的高净值家庭数量已占全国高净值家庭总数的35%。
  高净值人士的地域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拥有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的山西和海南等地,高净值家庭的数量正急剧增加。在包括甘肃、安徽和贵州在内的部分中西部省份,高净值家庭数量的增长速度已经领先全国。
  从各地区高净值家庭相对比例(即当地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占比)增长速度和高净值家庭平均可投资资产规模来看,高净值家庭相对比例最高的前三大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东,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的数量分别达到192、97和45户。而比例数量最少的地区则是安徽、湖南和甘肃,每万户家庭中分别只有12、11和8户高净值家庭。
  竞争格局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正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谈到国内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领域的总体竞争格局,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经理王楠称,目前在国内已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银行数量已经不少,至少已有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在中国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已经增至16家,它们以产品、服务和成熟的市场品牌迅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另—方面,全国110多家各类商业银行都已推出了财富管理服务,而财富管理面向的中高端客户正是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客户市场基础。而目前整体的竞争格局是,中资大型商业银行对市场保持着较强的主导,但由于各家中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方式上的差异不大,因此在这种同质化竞争中,并未出现明显的“优胜者”或是“落伍者”。
  相比之下,外资银行在国内财富管理市场上的业务规模则较为小。这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于,外资行的营业网点较少且并无老客户的积累,在“客户获得”方面存在先天的劣势。但外资行的优势在于其相对成熟的理财咨询流程,丰富的海外经验,以及灵活的管理体系。例如部分外资银行利用更有吸引力和灵活的薪酬体系,激发了雇员们的工作热情,并可以以此从国内顶级中资银行大量网罗优秀的客户经理以拓展市场。
  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财富管理市场的主体也日益多样化。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机构已经从不同角度介入到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中,纷纷开发出了为高端客户理财的专属服务。尽管竞争者众多,但目前中国私人银行业仍处于学习,探索、借鉴和提高阶段,缺少成熟的经营模式,未产生市场领导者。各家金融机构需要研究客户需求,调整战略重点,丰富产品和服务供应。中国私人银行业群雄逐鹿的竞争局面仍将持续。
  中国高净值人士群体
  波士顿咨询的调研发现,中国近六成高净值人士是私人企业主,超过半数的高净值人士通过创办实业起家,近半数的高净值人士凭借着管理和营销能力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创造并积累个人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塑造了当下中国人特有的财富观。高净值人士普遍强调财富的快速创造和积累,但是在如何合理地使用财富、处理和消费财富方面,他们的态度和做法尚不成熟。
  高净值人士对财富的控制欲望较强,对商业银 行和财富管理机构管理财富的能力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期望值较低,因此更希望自己控制和管理财富。高净值人士群体的结构仍不稳定,资产规模波动较大,他们对投资和理财的需求具有短期性和单一性取向的特点,这向私人银行业务进行长期和全面的投资规划和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高净值人士普遍看重财富的安全保障功能,安全感低。调研显示,56%的受访者认为财富意味着“自由安全的生活”比“优越的物质生活”(48%)更重要。
  调查同时发现,高净值人群对“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和“社会仇富心理严重”有强烈的认同感,其中88%的高净值人士认同贫富差距正在加大这一现实。高净值人士对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认知,但认识的深度和实践都不够。
  理财观念和手段。“为子女规划未来”超越“为事业进一步提升”和“高品质的生活”,成为高净值人士最重要的理财目的,这表明了富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金融机构选择。高净值人士选择私人银行最重要的原因是“服务和销售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素质”,其次是“服务的私密性与可信度”,排在末位的是银行的“网点装潢”,这再次证明了高净值客户对硬件装修并不太看重,而是更加关注和重视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以及产品和服务功能等软实力。对于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传统误解是:“拉关系”比什么都重要,但调查显示客户在选择客户经理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专业的金融产品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说明客户经理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
  调研显示,私人银行客户平均使用2,5家私人银行,说明客户的忠诚度并不高。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另外一家金融机构推出同等条件下收益更高的产品而将资金转出目前使用的私人银行时,24%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29%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
  产品需求和偏好。高净值人士对储蓄现金类产品的偏爱仍然很高,但是在2011年,固定收益和信托类投资产品一跃成为最受青睐的产品。高净值客户对产品最为关注和不满的仍然是收益。此外,他们还希望改进产品的多样性和连续性。从投资期限上来看,50%的客户偏爱于选择一年期以下的投资产品,而客户整体对三年以上期限的投资产品并不看好。
  服务要求。高净值客户对私人银行网点的专用空间要求较高,2/3的受访者认为最必不可少的是“私密的会谈室”和“专属的交易柜台”。而通常银行花大力气进行豪华装修、提供高档的茶水饮料、娱乐节目甚至上网设备都被大多数客户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服务。
  从提供的金融服务上来看,近半数受访者对综合财富规划感兴趣,其次是投资组合管理和产品定制化服务,对财产继承感兴趣的受访者占比不大,占总人数的约1/6。
  最受欢迎的非金融增值服务是“高端医疗服务”。71%的受访者对此服务感兴趣,同时也有不少人青睐于“高端旅行咨询”和“子女教育咨询”。但是选择高尔夫等“高端娱乐项目”的受访者相对较少,只占12%。
  客户们普遍觉得各机构提供的非金融增值服务差别不大,38%的受访者认为私人银行“雷同项目太多”应该积极拓展新项目。银行、航空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等都在竞相提供大同小异的高端增值服务,客户对此逐渐感到麻木,缺乏个性的非金融增值服务很难成为私人银行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
  搭建离岸财富管理平台
  国内高净值人群对离岸财富管理的现实需求有多大?中资银行搭建离岸财富管理平台,目前有哪些具备可操作性的路径?根据调查,大部分高净值人士目前对于离岸财富管理的兴趣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离岸财富管理有现实需求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另一方面,以资产规模将高净值人群划分为不同层次,则资产额度最高的高净值人群中接受离岸财富管理的意愿也最为强烈。
  目前看来,中资银行搭建离岸财富管理平台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在海外自建分支机构;二是收购海外现有的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是与海外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在当地设立合资企业。而假如中资银行尚不具备建立离岸财富管理平台的实力,在最低层次也可通过与海外金融机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实现资料共享,从而介入离岸财富管理业务。
  离岸财富管理市场通常是指为非居民投资者提供的、不受所在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服务。从狭义范围来讲,离岸财富管理账户不受境内监管限制,可以有效规避境内法律和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提高资金自由调拨的可能性。鉴于金融资本本身具有的逐利性与流动性,从广义范围来讲,离岸业务为金融资本提供了跨国配置渠道,满足了追求跨地区最佳投资配置的实际需求,是全球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2010年,全球离岸财富规模为7.8万亿美元,这一增长的动力源于市场表现特别来自于新兴市场的资产流入。与此同时,离岸财富占总财富规模之比也从2009年的6.6%降至2010年的6.4%。
  对于私人银行整体而言,离岸业务—直属于波动性较大的业务。但是热衷于离岸业务的私人银行客户群体确实大量地存在。更多的客户选择离岸的原因不在于避税,而是资产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对离岸财富管理的需求还处于初期阶段,从对离岸财富管理需求的地域特性来看,目前这种需求还比较集中于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省。越富有的客户对离岸产品的需求越大,资产规模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客户中,22%都使用过离岸产品和服务。另外,投资房地产获利的客户对海外投资特别感兴趣。平均而言,这些使用离岸产品的高净值客户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为16%,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比例更大。离岸财富管理在未来私人银行业务中的重要性将逐步增大,在某些地区,提供海外投资产品和财富管理服务的能力已经成为了选择私人银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关链接
  中国高净值人士的十大特点
  第一,私营企业主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流。近六成的高净值人士为私营企业主,超过半数的高净值人士通过创办实业起家,近半数的高净值人士凭借着管理和营销能力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快速创造并积累个人财富。
  第二,高净值人士普遍看重财富的安全保障功能,将近一半的人士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作为重要的财富使用途径。高净值L-i-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与教育水平和财富规模成正比,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净值人士中有20%的人士选择了“为他人和社会谋福利”作为财富分配的手段。
  第三,高净值人士中有48%的人士认为“为子女规划未来”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理财目的,超越了“为事业进一步提升”(44%)和“高品质的生活”(40%),表明富裕人群对培育下一代的重视程度。
  第四,约六成高净值人士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约三分之一的人士投资以保值为主,只有8%的人士愿意承受较大的风险。总体来说,高净值人士约一半资产投资在中等或较高风险的资产中。
  第五,高净值人士对私人银行服务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大多数人了解或听说过私人银行的概念,约半数人将私人银行最重要的功能理解为“更加个性化和优先的银行服务”而非其产品选择和理财规划。
  第六,高净值人士对固定收益和信托类投资产品的兴趣最高,有57%和55%的受访者对该类产品感兴趣。
  第七,高净值客户对私人银行网点的专用空间(包括会议室和交易柜台等)要求较高,但对于很多银行花大力气进行豪华装修、提供高档的茶水饮料、娱乐节目甚至上网设备却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服务。
  第八,半数的高净值人士已经或者准备进行财产移交。在得益于财富传承的所谓“富二代”这一特殊群体之中,专业投资人士的比例相对较高,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偏好一些较为复杂的投资产品。他们对私人银行的要求严格,对生活品质追求也很高。
  第九,越富有的客户对离岸产品的需求越大,而且他们多集中于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省。资产规模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客户中,22%都使用过离岸产品和服务。资产规模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客户中,约四分之三预计其对海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逐步增加。
  第十,单家银行所管理的高净值客户钱包份额约为20%,因此,在某一家银行总资产仅为1,000万元人民币的客户,很可能实际可投资资产达到5,000万以上甚至上亿元人民币。如何提高钱包份额将是各家私人银行的当务之急。
其他文献
苗连生: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  限公司董事长  入选理由:2011年底,美国光伏企业针对中国光伏产品提起“双反”调查,英利集团等多家在国际光伏产品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光伏企业成为被调查对象。苗连生成为最早牵头组织光伏企业组成应对联盟的企业家之一。他说,双反的核心其实就是对中国光伏企业的不公平待遇。  苗连生20世纪80年代初从部队转业,1993年开始涉足太阳能这一高新技术产业。1998年,成立
期刊
陕西铜川是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诞生地。这个书中典型的煤矿产区在2011年10月18至20日迎来了历史上值得记录的3天一一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成功举办,从而拉开了整个城市转型的序幕。  “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这是铜川城市形象宣传语。以发展“药王”为代表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为突破口,打造全国知名的养生保健城市是这个曾经的黑色煤城如今的发展目标。  随着药王中医药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以及相关
期刊
谢谢你折磨我  在台湾金石堂书店的《出版情报》上看到一本新书推介,书名是《谢谢你折磨我》,作者是马克·罗森。书还没买到,但我喜欢这个书名。这是一本探讨新世纪人际关系的书。在日常生活里,在工作上,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讨厌鬼,他们或许是你上司和同事。这些讨厌鬼对你的折磨,也许有激励的作用。  不要被所有的折磨打倒,你要用这些折磨来自我提升。长夜哭泣之后,你会感谢所有曾经折磨过你的人。他们成就了你。——张
期刊
地处非洲、地中海和欧洲交界处的埃及,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北穿地中海至欧洲,西跨大西洋至美洲,东延土耳其至亚洲,而往南延伸直达非洲腹地,从古至今来都是全球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  由中埃两国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坐落在埃及具有“世界航海咽喉要道”之称的苏伊士运河南端。  地理位置优越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横跨亚、非两大洲的埃及,北部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西南部直通非洲大陆
期刊
临近年关,對于众多市民来说,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采购年货,放下一年的辛苦与操劳,现在就是尽情犒劳自己和家人的时候。  往年过年有些单位都会发水产、炒货、腊肉之类的‘老三样’或是几百块商场购物卡。发油、礼盒對年轻员工大都不乐意,吃不了回家探亲也带不走,所以没啥用。今年的年货,不再是“老三样”,而更多的年轻白领在购买年货清单上换成了西班牙产的橄榄油、法国红酒、保健品等“洋年货”。  “洋年货”今年为何悄
期刊
作者:(美)查兰 等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7-1  总序  领导梯队建设:  跨越从优秀到卓越的天堑  推荐序陈春花  作者简介  序言  再版序  导论  第1章 概述:领导力发展的六个阶段  第2章 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第3章 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  第4章 从管理经理人员到管理职能部门  第5章 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  第6章 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
期刊
一、300个省市资源环境效率提高  资源、环境、经济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一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效率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指数》(CCGEI2011)报告数据显示,中国273个城市名义GDP总量从上年的31788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54692亿元人民币,平均经济增长11.6%。同期,273个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从2287302万吨下降到2228037万吨,下降2.6%;工业烟尘排放总
期刊
2011年,在欧债危机给全球经济再度带来衰退的阴影下,中国会展业却成为局部的亮点,用不断见涨的各项数据指标,映衬了经济的回暖与市场的复苏,重塑了行业的信心。据统计,在世界前百强的超大型专业商展中,中国已超过10%。  “十二五”期间,部分城市的会展业单独制定了“五年规划”,十七大明确指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与此同时,国家提出了要大力扶持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中国会展业将有
期刊
从成立北京市第一家以机电设备安装为主业的中外合资建筑施工企业,到所属企业获得新加坡最具前途的中小型企业奖,王培坤,这个马来西亚籍华人,已在他商海中泛舟50余载,始终矗立潮头。  他是新加坡民泰集团的创始人,也是北京长城民泰工程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而他的成功之道便是科学管理与科学经营。勇敢创业路  新加坡民泰集团起步于新加坡经济迅速成长的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公司创始人王培坤先生以其敏锐的战略目光抓住了
期刊
2012年7月20日,中国轻工業信息中心发布《2012年6月中国轻工業经济运行简报》,《简报》显示,6月份中轻景气指数为96.29,位于“稳定”区域(参见图1-1)。与5月份相比,中轻景气指数有所回调,上浮0.77。  中轻景气指数跨年度连续13个月位于“绿灯区”中心线以上,6月中轻景气指数值略高于5月,行業运行显现回升迹象,但能否保持上升走势,有待于三季度数据的进一步确认。(参见图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