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alz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吸收,有借鉴,也有对自身文化身份地位的反思。在现代文学这个多姿多彩的发展阶段,一定的自我文化身份问题的反思,可以让自己在研究他国文化的过程中不忘自己,不忘初心。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本土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与影响,这对于促进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研究;文化身份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对外国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是因其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状况来决定的。在这一时间段里,有对外国文化的排斥,也有对外国文化的盲目跟风,也有对外国文学研究中对自身文化身份问题进行的一些反思和总结。随着二战的结束,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冷战的开始,以及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建立,从而使世界两大组织形成分庭对垒的局面,再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将近半个世纪里,中国文学经历了一定的保守和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并不断的随着政治局面的变化而相应变化。21世纪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中国学者对外国文化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一段时间历程里,中国本土化的文学有执着,有迷失,也有不断的进行自我性的反思和发展。
  一、建国后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1.建国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建国初期的时代背景是美苏两个世界霸主分庭对垒的冷战时期,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中。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上的反映,因而,在1949年到七十年代一些时间段里,中国在文学的发展上深受苏联批判文学的影响,在文学研究上,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批判性,可以说在那个时候的文学研究是具有机械性和条条主义,本本主义的。1949到1978年这近三十年里,是政治与文学为一体的阶段,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严厉的。1949年到1966年,经历了社会主义的初期建设,“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在文学上进入了苏联文学的批判性圈子,处于一种封闭性的状态。1966到1976的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在这十年里受到严重的摧残,在文学上出于一种与世隔离的状态。而这一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西方迅速进行,资本主义世界出于一种极速向上的发展阶段,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也在以一种多姿多彩的形式在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但这一阶段的中国学者对于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接触是出于一种无奈和无语的阶段。
  2.八十年代的相关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文学也打开了一道展望世界的大门。无论是在思想和文化上,文学的封闭状态模式被打开,中国学者开始一种新的姿态来对待资本主义文学。1978年到1990年这十多年里,是中国政治与文化转型时期,对于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也不再那么的敏感化和排斥化。但因其前的三十年里,中国文学研究一直出于一种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状态,对西方文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从而在研究西方文学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西方出现了“新历史文化主义”以及“伯明翰学派”兴起和发展,在批判文体上,“新历史文化主义”强调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性的文学的批判,它的代表人物有的有史蒂芬·格林布拉特,蒙特罗斯,海登·怀特等,“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这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文学,也是八十年代,中国学者研究外国文学时的主要内容。这些学派性的外国文学是符合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学的发展的,但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就缺乏一定的理论性的事物,因而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存在一种对外国文学盲目性跟从问题,从而忽视了本土性文学的研究与发展。
  3.九十年代
  经历了八十年代对外国文学研究的盲从性问题,中国学者在九十年代开始对自身的研究方式进行怀疑和质问了。九十年代是一个风云变化的年代,政治上,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大阵营的较量失去了一种平衡性,经济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在文学研究上,中国学者开始出于一种两难的局面。他们一方面不愿舍弃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自身对本土文化的一种忽视和丢弃,从而在两难间徘徊不定。
  4.二十一世纪的来临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了各国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契机。这一阶段即正在进行的阶段,中国学者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出于一種成熟性的状态,在研究外国文学的同时,也将本民族文化的东西带入到世界文学潮流之中,用一种中国文学式的声音让其他国家的人知道并且了解,这是一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一种变革和肯定。将过去的几十年里丢掉的,忽视的本民族传统文学进行捡拾和继承,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一种发扬,并在研究外国文学的同时,将本民族的文学带入到世界文学大潮中,进行一定的传播和弘扬。这是对自我文学的一种传承,也是对世界文学的一种发展和促进。
  二、对于处理本民族的文化身份问题
  在研究外国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像猴子搬玉米那样,学习研究一种文学就丢掉另一种文学的学习与发展。在世界文学欣欣向荣的今天,我们既要尊重并且谦虚谨慎的外国的文学,又要在研究的同时,让世界听到我们自己文学发展的声音,向其它国家进行本土文学的传播和发展。这也是避免世界文学同质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促进世界文学多姿多彩的重要方法。
  总结:
  对外国文学的研究,要注重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考察,从而避免在研究外国文学的同时,丢掉了自己文化的身份素养和精神诉求。
  参考文献:
  [1]王予霞.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4)
其他文献
【摘要】:僧诗是元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文献散佚和对元僧诗研究的忽略,使我们对元僧诗认识不够全面、深刻。本文通过对释英出家前后迥异的诗歌风格分析,并探究其原因,可以使我们了解在江湖诗风普遍影响下的宋末元初诗僧的生存状况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元僧诗;释英;诗歌风格;原因  释英,字实存,号白云,俗姓厉,浙江钱塘人,大致生活在宋末元初,所著诗集《白云集》[1],共四卷。释英从小就喜欢作诗,
期刊
【摘要】:1945年2月4日—11日,二战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刻,在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的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弹子宫,苏美英三国为统筹协调彻底战胜轴心国集团举行了雅尔塔会议。11日,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等分别代表美苏英三国政府签署了举世闻名《雅尔塔协定》(下文简称《协定》)。这次会议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协定》自然也是史家评品的对象。  【关键词】:雅尔塔协定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研究现状  一
期刊
凌冽的冬总是带着恼人的傲气一下下敲打着我的膝,寒气从脚底钻进了心头,望着铜镜里皱褶的脸,平静的抹上一层胭脂,抿了抿嘴,费劲站直了我弯了二十载的背脊,我倚着门,今日,你终于回来了吗?  那年的灯节,终于可以出门探一探这世俗,斜阳映照着远方孤独的桥,近处人来车往,巷弄里文人骚客低头沉吟,花灯前闺秀捂嘴痴痴的笑,原来这便是元夕之美。  日头便带着斜阳沉沉坠下,黄昏竟然如此美丽,行走到柳旁,我不禁眯起眼,
期刊
“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十二怒汉》【美】  拍摄于1957年的《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男孩被指控杀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证人证言和物证似乎已经确凿。楼下的跛脚老人声
期刊
【摘要】:《围城》叙述了一个以方鸿渐为中心的爱情婚姻故事,故事中所描述的大量女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鲍小姐的堕落轻浮,苏文纨的高傲自负,唐晓芙则纯净脱俗,孙柔嘉的工于心计。分析发现受过良好教育且女性意识也在逐步复苏的她们,依旧摆脱不了依附于男人的命运。本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再现当时动荡的社会中女性的真实生活面貌,另一方面也对现代生活中的女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形象分
期刊
【摘要】:作家萧红的影视作品非常少,目前以萧红为主角的电影只有两部,即2013年上映的《萧红》和2014年上映的《黄金时代》。本文从三个角度浅析了《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分别是:女性意识;间离效果与非线性时空;纪实性。  【关键词】:女性意识;间离效果;非线性;纪实  一、女性意识  在中国的传统叙事模式下,女性形象是在男性视角下建构而成的,一类是以男性为塑造标准的 “巾帼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等
期刊
【摘要】:本文拟对该篇与鲁迅《故乡》的互文性进行探讨,通过对“归乡模式”的变用,及“路”的意象的解读两个部分去探寻作家在关照国人生存、体悟人生之路上对鲁迅的内在的继承与发展——这是一个绝望与希望并存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古典爱情;归乡;生存之路  “归乡”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表征之一,也是现当代作家常使用的文学母题。在“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中,故乡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小说中承
期刊
【摘要】:中篇小说《镜花》以第一人称视角“我”讲述了苏邶燕和鄢丽的虚无空寂生活,从“花”和“镜”这两个部分来分析小说的题目与内容的丰富内涵,展现出当下女性繁华生活之后的虚假的爱情和空寂的内心。  【关键词】:花;镜;女性;爱情  《镜花》是阿袁2015年发表在《上海文学》的中篇小说,以大学老师“我”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我”应老教授的要求让其外甥女苏邶燕来旁听课程,后受邀参加她举办的大院妇女读
期刊
【摘要】:《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通过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作者用细腻,冷静的笔触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婚姻,爱情的幻象,更探讨了一个灵与肉、自由与道德相冲突的主题,展现了一位女性在经历爱情,背叛,死亡等磨砺之后走上精神救赎道路的故事。本文将从题目對主题的暗示、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推动,中国元素对主题的烘托这三个方面对小说主题进行解
期刊
【摘要】:陈染的《私人生活》近似于自传,以女性角度书写了一段私人的生活体验,文本中涉及到相当一部分女性身体的描写,实质上是对传统女性身体的一种解放,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而企图追求的女性身体私人化,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女性独立。  【关鍵词】:身体描写;解放;私人化  《私人生活》描写的是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倔强而敏感的女孩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关于自身私人化的经历体验,“通过对女性个体成长历程的解密,突显主体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