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协定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研究现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e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45年2月4日—11日,二战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刻,在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的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弹子宫,苏美英三国为统筹协调彻底战胜轴心国集团举行了雅尔塔会议。11日,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等分别代表美苏英三国政府签署了举世闻名《雅尔塔协定》(下文简称《协定》)。这次会议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协定》自然也是史家评品的对象。
  【关键词】:雅尔塔协定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研究现状
  一、《协定》签订的背景和原因研究综述
  1978年由暨南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华南师院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合编的《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论世界史及资料现代部分》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研究这个问题的序幕。文中记载了《协定》的具体条款以及美苏两国为此而进行的信件往来。
  1983年山极晃(日)李淑藩(译)《围绕着日本战败的国际关系以雅尔塔协定和美苏中关系为中心》。文中以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以美苏为中心下的签订《协定》的背景及其过程。
  1985年周希奋《雅尔塔协定和美国的远东战略》,随后,1987年王真的《雅尔塔协定与美苏战略格局》,这两篇文章都从国家战略和世界格局上需找依据。周希奋老先生从美国方面分析认为“‘雅尔塔’妥协,既是美苏间力量均衡的产物,也是美国远东政策的产物。”,而王真教授从美苏两方面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美国用雅尔塔协定限制苏联,苏联其实也是用雅尔塔协定限制美国。《协定》奠定了战后美苏在远东战略格局的基础,是引起美苏冷战的根源之一。
  此外,1988年李茂春等人发表的《雅尔塔秘密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必然产物》,1995年汪涛《从〈雅尔塔协定〉看大国强权政治》,1997年杨宝康的《雅尔塔协定与大国强权政治》,这三篇文章都从当时战争的情况下,协定的签订是美苏两国各自国家利益的体现,深深地打上了强权主义的烙印。其中较为具体的是《雅尔塔秘密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必然产物》,李茂春等人认为“《协定》的签订并非偶然,他是美国战后称霸世界蓝图的必然产物,是与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紧密相连的。”。
  至于原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1990年龚亚立《苏美英签订雅尔塔协定的原因》,1991年周军《雅尔塔协定与苏联对日宣战》,1995年刘华《雅尔塔秘密协定新论》。龚亚立认为“苏美英三国各怀鬼胎,共同勾结,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从苏美英三个角度分析了原因,较为可信,而刘华则认为协定虽由美苏英三国签订,但实质下是罗斯福与斯大林私下交易的产物,并分析了协定签订的现实及历史原因。周军主要论述苏联对日宣战与协定的关系以及中苏之间谈判的过程。
  21世纪初,对协定的签订背景和原因研究有了新的突破。2003年张振江教授《雅尔塔秘密协定背后的中美苏关系透析(ⅠⅡ)》,2007年乔丽萍《大国的交易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分析》。前文主要说明了《协定》签订时的中美苏关系以及之间的外交活动,而后文则主要论述《协定》是美苏两国为了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进行的一场罪恶交易。总的说来,学者们对《协定》研究,大多通过中美苏三个角度以及《协定》签订的具体过程来论述的,大多忽略了英国的因素,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相关更多资料的公开和发布。
  二、《协定》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
  对于这一问题,研究者众多,著述颇丰。1990年陶文钊的《1945年中美苏关系的一幕从雅尔塔秘密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一文,作者研究的更为深远,通过中美苏的的外交活动关系签订的《协定》的过程以及协定签订后的直接产物《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文章论述有理有据,分析也较为充分和可信。《协定》的直接影响莫过于中国领土主权之损害,1995年王春良先生《雅尔塔秘密协定与中国领土主权之损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准则,充分明晰的向读者叙述了《协定》签订的“前世今生”,通过历史的方式充分、具体、“大胆”的指明了《协定》的签订,无疑做了许多侵害中国的事情。
  此外,这一时期研究《协定》与中国外交关系的专著和文章也多了起来。2000年张历历主编的《20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卷)一书,其中专门有一节《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在战争即将胜利的条件下,美英苏三国为战后世界的政治安排而做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其中的《协定》谈判细节更为细致,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更令人信服的资料。而在2003年刘丽君出版的《二十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也有专门一章(《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来论述这一问题。作者书中认为当时号称“四强”之一的中国,实际上成为美苏进行秘密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其中蒋介石与苏联的妥协,客观上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007年林治波主编《中国抗日战争秘闻》一书有一篇(《蒋介石刺探<雅尔塔协定>》),书中讲述了蒋介石谈过一系列外交活动探知《协定》而不可得的事件,体现了中国的软弱和美苏等国的强权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007年另一本书《抗日时期的对外关系》(唐培吉)则对《协定》签订是各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以及各国各自的国家战略利益有了独到的见解。研究这一问题的专著还有《国共全面内战的缘起 抗战胜利之初美苏和国共核战关系研究》和《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前书有专门章节叙述《协定》的由来、签订以及对中国战局的影响。后书则从中苏关系的大局下论述,书中主要说明《协定》中苏联的因素,称《协定》是中苏关系的阴影。
  三、对《协定》有关中国问题的综合研究综述
  对于这一专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张志毅1993年发表的《关于雅尔塔会议若干学术争论问题析疑》,文中主要阐述各国对雅尔塔会议的几种不同意见和评价,其中作者认为雅尔塔会议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雅尔塔秘密协定》为会议抹上了阴影。2002年牛军先生的《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美苏国共关系》一文,文章中详细的讲述了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美苏国共关系,为研究《协定》的签订提供了翔实的资料。2008年杨天石先生根据公布的《蒋介石日记》发表了《蒋介石日记解读》一书,书中详细的讲述了蒋介石签订《协定》前后的决策过程及真实的内心感情状况,此书的发表对于研究《协定》有着重要作用。郑会欣教授于2009年发表于《历史学家茶座》的《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一文有根有据阐述了《协定》产生的过程,内容细致详实,是研究《协定》不得不读的文章。2011年又有力作,李杨发表《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的再认识》,文中对于传统的“蒋介石以苏联放弃支持中共为交换条件”的说法提出质疑,作者重新考察了蒋介石的思想言行、立场以及采取的相对应的对策,用事实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蒋介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协定》。
  综上所述,《协定》和中国的关系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史学界很早就开始关注到这一专题,这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也是不少,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在史料方面还有继续挖掘和开发利用的余地,尤其是缺乏国外对《协定》和中国关系的研究方面的了解以及《协定》对中国影响的综合的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汪涛﹒《从《雅尔塔协定》看大国强权政治》[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王真﹒《雅尔塔协定与美苏战略格局》[J]﹒东南亚研究, 2003年第4 期
  [3] 暨南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华南师院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合编﹒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论世界史及资料现代部分[M]﹒1978:401-407
  [4] 山极晃 李树藩﹒《围绕着日本战败的国际关系以雅尔塔协定和美苏中关系为中心》[J]﹒史学集刊,1983年03期
  [5] 周希奋﹒《雅尔塔协定和美国的远东战略》[J]﹒世界历史, 1985年12期
其他文献
一.初遇系花  美术系的李维娜是公认的系花,不仅人长得漂亮,还是个学霸,今年以四川省艺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我们学校。 由于我是本地人,并不需要多少行李,所以我在最后一天的下午,穿着一身耐克运动装,背着阿迪双肩包,就独自去学校报到了。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从未到这所名校里溜达过。一进学校的正门,在最显眼的位置,就看到古风蔚然,宏伟大气的图书馆,图书馆前面是一块偌大的草坪,有的人在看书,有的人在热
期刊
北京,不仅是新中国的首都,同时还是中国人心中特别神圣的地方。我们这代人几乎是听着《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长大的,所以我很想找机会去北京看看。或许是上天不负有心人吧,2007年的暑假,我们结婚快三年时,我和人爱人终于踏上了去北京旅游的列车。  都说北京的秋天最美丽,但在我看来,北京的夏天同样也很有特点。火辣辣的骄阳照在半空,各种燥热、闷热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来到北京,下了火车,在刚
期刊
柔情如繁星春水,慢慢扩散着涟漪。  ——题记  爱永远不会忘记那份甜蜜,也不会忘记情随事迁的忧伤……停留在那个时空的温暖,停留在那个季节的爱恋,让我开始感受世界的明媚。从来你就是我心中的天使,我甘愿做一生守护你的魔鬼,颠覆世俗!每当看见你浅笑,我总会傻傻的发呆;每当看见你舞蹈,我总会痴痴的鼓掌;每当瞥见你的眼里闪动泪花,手足无措的我总是笨笨的给你擦干泪水。定格的画面,飘渺的而又觉真实,伤痛的而又觉
期刊
【摘要】:中国彝族是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且一些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服饰至今仍保留了较多彝族传统文化特点,是较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饰。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采集了凉山彝族所地、什扎、依诺三个语言区的男子上衣实物照片,并对当地居民、手工艺人、民族文化工作者进行访谈录音,整合分类后对凉山彝族男子上衣形制进行解说,以此记录凉山彝族男子上衣的形制特点,以利后人
期刊
随着发展迅猛的大量当代小说的影视化改编的势头,也随着一些小说家的主动“触电”,当代小说家的写作似乎与影视之间有了一种更亲密的“联姻”。联姻到底是相互拯救,还是相互伤害?联姻到底应支持还是应反对?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影视本体、文艺评论、媒介发展、文化传播、消费大众、市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作者为探究这一现象,查阅了尹鸿的《世纪转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时代》,杜芳、王松岩的《从影视本体研究看文学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人们的生活品位逐渐提高,发展“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市场机遇日趋成熟,“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也随之越来越突出。阐明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概念,从都是节能的建筑、都符合国家的政策等两个方面研究了二者的相同性,同时分析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在特征、发展时间、要求、效益等方面的不同。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
【摘要】:汉诗的出现,体现了日本文坛对汉文学的重视。而《怀风藻》作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汉诗集,多数作品虽然不算成熟,但《咏月》这首诗既体现了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受容,又表达出日本诗人独自的创造性,还能看出日本人注重细节的民族特性。在日本汉诗创作的起步阶段,该作颇具价值。  【关键词】: 怀风藻;日本汉诗;咏月  五言詠月  月舟移霧渚 楓楫泛霞濱  臺上澄流耀 酒中沈去輪  水下斜陰碎 樹落秋光新  
期刊
不久前听到一段对话,是父子间的问答。  父亲问儿子:“儿子,将来你想干什么呀?”  儿子仰起头,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我想去卖无花果。”  父亲看了看儿子,问道:“为什么呢?”  儿子得意地挑了挑眉:“因为我们学校对面卖无花果的胖奶奶有好多又香又甜的无花果呀,我也想有多得吃不完的无花果。”  无从得知这位父亲听到儿子的梦想时会做何反应,只是当我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愣了数秒,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关
期刊
【摘要】:哈金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裔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描绘中国社会中各个人物阶层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的境况。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剖析《小镇奇人异事》这部作品中,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及叙述视角的转变,以此来解读作品主题,并且说明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展现人物形象和表达作品主题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小镇奇人异事;哈金;不可靠叙述;叙述视角的转变  引言  哈金是当
期刊
【摘要】:僧诗是元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文献散佚和对元僧诗研究的忽略,使我们对元僧诗认识不够全面、深刻。本文通过对释英出家前后迥异的诗歌风格分析,并探究其原因,可以使我们了解在江湖诗风普遍影响下的宋末元初诗僧的生存状况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元僧诗;释英;诗歌风格;原因  释英,字实存,号白云,俗姓厉,浙江钱塘人,大致生活在宋末元初,所著诗集《白云集》[1],共四卷。释英从小就喜欢作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