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悟”出一片数学新天地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14516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巧思,以“本”为本
  什么是“本”?课本?文本?生本?在作文教学上,我认为这几个方面都囊括其中。
  1.课本是基础
  教师是离不开课本的。以苏教版中年级习作内容来说,它是一个反复、重整、创新的过程。三年级下册对习作3的描述是这样的:“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即使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得有意思。”当时学生们像中了“发现”的毒一般,每两三句就可能出现三个字——“我发现”。基于此,那一次的修改习作要求之一为:去“我发现”。时隔一年,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又要让学生把去年的“旧账”翻出来整理整理。“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请把你的新发现写下来。”有了方法性的引导,这次的习作,学生就能运用具体的事例,将自己的“观察——探究——发现”有条不紊地写下来。
  2.课文是拓展
  这里我认为的“文本”中的“文”是课文,不浪费语文书上精彩的课文内容、丰富的写作特色和大量的留白部分,联系课文进行联想写作,以文为本。“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不只是教课文,而是用
  数学,一直被人们称为是思维的体操,是富有逻辑、强调推理的学科。传统的观念过于强调数学理性的一面,忽视其感性的一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也越来越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此只有让学生喜欢数学,才能学好数学:只有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探究,才会有乐此不疲的状态:只有让他们亲身经历,在充分的体验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迸发。
  一、呈现新知,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感悟,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2个4相加、3个5 相加、5个2相加、6个7相加、30个9相加”比赛结果自然是教师获胜。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十分佩服教师的计算速度。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后故弄玄虚: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当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教师揭示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然后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在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连加的繁琐后,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乘法计算的优越性。新的问题情景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产生强烈碰撞,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恍然大悟——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让学生参与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了新知的来源,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探究新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环境,充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亲历中,感受学习的价值与成功,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益。
  例如在正方形一课中,理解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的周长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学生有的说:“四条边长度相等。”有的说:“四条边一样长。”但我并不满足,而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
  生1:我是用尺子量正方形的四条边的,发现它们都是四厘米。所以我认为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生2:我是通过对折,把四条边折在一起,发现四条边重合了,这说明它们是相等的。
  生3:我是用一根绳子和正方形的四条边比,也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看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交流、体会、感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而且突破了知识的难点,帮助学生轻松又牢固地获取知识。
  又如《认识公顷》一课。对于“公顷”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悟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 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1)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一公顷。正是由于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有了感性的体会,所以学生大都能够较好地感受、想象并体会出1公顷的面积大小。(2)计算一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3)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课前让28名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感受大约100平方米的大小。课中让学生思考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体会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增加了数学内涵。(4)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印象。老师又提供了几组数据,通过计算学生具体地感知1公顷的大小(如:1公顷相当于200个教室面积, 2个操场的面积)。这样1公顷的表象就不再脱离实际也不再显得苍白了。“公顷”这个概念在学生的感受、类比、推理,体验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共同体验着学习的过程,共同分享着学习的快乐。从不知到知之,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感受。
  三、应用新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固然是一种智力活动,但人的学习也是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情感体验。如果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将从中获得无穷乐趣,同时也理解和发展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如:学了认钟表后,我让学生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让学生体会时间就在自己身边,时间是宝贵的要懂得珍惜。认识“几十几”后,我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几十几”的数,使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了人民币,通过创设小组购物的真实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心中悟出始知深”,要想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对于美国的小说家来说,年度最大的文学盛宴,莫过于普利策小说奖的公布之夜。2012年4月,期待已久的出版商、小说家与读者们欣然赴宴,却颓然而归——普利策小说奖35年来首遭空缺。
大凡图书评论,言之所论,文之所述,总是以图书的内容为主题,这无疑是图书评论中天经地义的定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对于图书之中读者年龄段最低的童书来说,书为儿童而变,书为儿童而美,书为儿童而用,图书的“书态”有时会与图书的内容一样重要。  书态,指的是图书的存在形态。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伴生物的图书,其载体、字体、制作方式亦即图书书态也在不
兰州是一座两山夹一河的城市,黄河由东向西穿城而过,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兰州儿女。所以,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三百万兰州市民的母亲河。作为一名生长在黄河边的兰州
我已经对她说过一次谎了。那是前天发生的事。"你——在给同学发作业答案?"妈妈疑惑地看着我。我的手抖了一下,没能碰到那个写着"发送"的蓝框。"嗯,她跟我关系很好——""很好也不行!"
大洋洲文学指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南太平洋诸岛国之文学统称。南太平洋诸岛独立于20世纪70年代,此地文学多数还处于胚胎期;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是上世纪初才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建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患者伴随智能障碍的发生率及特点,以期及时加以干预。方法选择60例已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除评定一般自然状况及原有基础疾病外,对入选
科学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想象,从而不断促进孩子们探究世界兴趣的积累。在幼儿园阶段给予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是一种在科学启蒙上的教育,它重點在于激发出学生的认识事物的兴趣和探究世界的欲望,是和孩子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不断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参与,让孩子们不断感受到其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乐趣。那么,应该如何在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环境的创设呢?  
脑转移瘤,脑膜转移瘤,又称脑膜癌病,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或脑膜,据统计脑、脑膜转移瘤的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25%-30%,脑及脑膜转移的临床表现十
一、 构建“融和课堂”的意义  近年来 “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迎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同时当地学校也迎来了大量的“新学生”——外来务工子弟。我校便是一所有近70%“新学生”的学校,且学生们来自22个不同省份。由于经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性格、素质、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迥然不同。由于巨大的差异性,他们之间更容易产生矛盾、摩擦,给学校工作提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电教手段也逐渐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所谓的电教手段,意即电化教育手段,它是一种利用电化媒体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其主要方式包括:电子计算机、投影、电影、幻灯、录音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提高幼儿在科技制作小活动中的创新探究能力,是值得提倡并加以推广的。  一、电教手段在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中的应用探究  教学案例一:自制传声筒  1.创设情境,成功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