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驳·探究·发言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尽管在考查的内容、分值、题量等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背景材料的选取及试题设问指向、参考答案的设置等方面,则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一、真题再现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
  (12分)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3)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4分)
  参考答案:
  (1)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4分)②受错误价值观驱动,否认英雄的言论歪曲了历史,遮蔽了真相,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4分)③只有尊重历史,坚持真理,树立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抵制否认英雄的谣言,消除其影响。(4分)
  (2)①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②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③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10分)
  (3)树立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勤奋学习,掌握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本领;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4分)
  二、试题赏析
  1背景材料选自负面事例
  该试题的背景材料运用了有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的负面事例,教育考生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在全国高考政治学科试卷中,选用负面事例作为主观题的背景材料实不多见。
  2试题设问彰显创新理念
  第(1)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该设问从哲学的角度要求考生对某一言论加以“批驳”,是一大亮点。
  第(2)题,该设问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要求考生对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进行“探究”,是该试题一大亮点。“如何守护英雄”这个话题,在《文化生活》教材中没有表述,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现成理论可以借鉴。考生可能会结合教材,答出提高抵御落后文化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但如果不结合材料进行深层次探究,就会很难答出尊重历史事实和具体答出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第(3)题要求考生就“我”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该试题创设召开主题班会的情境,让考生列出发言要点,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还有思想性。
  3偏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该试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当前人们对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的现象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突出了对价值观的考查,让考生树立道德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培育英雄精神,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新一轮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大幕即将拉开之时,该试题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改革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4参考答案体现开放特色
  该试题第(3)题以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让考生列出发言要点,鼓励考生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重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题型没有标准答案,具有开放性。
  三、备考启示
  1加强核心素养培养
  在对《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的备考复习中,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政治认同(有立场,有情感);理性精神(有思想,有理性);法治意识(有秩序,有自尊);公共参与(有担当,有情怀)。从哲学的角度看,其核心素养主要寓于主观对客观具有反作用的原理之中,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其核心素养主要寓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之中。
  2提高论证探究的能力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政治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等方面。探究在考试过程中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研究的欲望,或是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高考试题设置的情境往往是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考生从未遇到过的。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综合利用试题中提供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进行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并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关注社会热点
  热点问题是历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背景材料选用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关注年度热点,又要关注长效热点;既要关注时政热点,又要关注社会热点;既要关注正能量热点,也不能忽视负面热点。针对历年高考第39题所选取背景材料的特点,考生要特别关注与文化有关的热点问题,尤其要关注与哲学、文化知识交叉的长效热点和社会热点。
其他文献
纵观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的政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在措施类、影响类、原因类等试题中,无论考查的是《经济生活》知识还是《政治生活》知识,问题都是围绕某一个(或者两个、三个)行为主体来设计的。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的第(2)题: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2015年高考新课标
新课标全面改版,提出了许多新思维、新观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概括,廓清了历史学科的教学定位和价值判断。笔者在本文基于一堂高三一轮复习课例,探索中学历史课堂转型的三条路径:小切口探讨、深思维开掘、素养化考查。  高三一轮复习初期,我上了一堂校级公开课,题为“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本文基于该课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探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转型的路径。  该课教学设计的大体思路是:什么是历史事实?
2015年12月14日—12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举行。2015年12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在郑州举办这次会议后,许多人对此看法不一,狂欢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一般而言,具有政治性的国际会议,按照惯例都会在上海与北京两地举行。郑州身为一个内陆省会城市,政治色彩并不浓烈,与其他内陆省会城市相比,各方面也并不算突出,却意外成了举办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
【背景材料】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大兴农田水利
2009年高考尘埃落定,其中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给了我们什么重要启示?我们在未来一年的高三历史复习中应注意些什么?这成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和高三文科学生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该卷历史试题的命制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试卷呈现了“相对稳定”的特点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套试卷中的历史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大纲》)3月1日已经出炉。《大纲》是指导高考复习与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深入研读《大纲》,了解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命题的主要方向,理解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是提高地理复习效率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在考试大纲相对稳定的规范下,高考命题具有“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尤其是新
“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一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可近日,有三位美国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并指出,以各大行星的运行轨道来看,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地球,可实际上,水星却是与地球保持最近距离时间最长的行星。  不一样的公转速度  我们都知道:水星、金星、地球均围绕太阳运动。但由于它们的公转速度不一致,很多时候金星和地球总是分列于太阳的两侧,而水星则相比金星离地球更近一些。  千里之外的邻居 
2007年10月2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胡锦涛同志主持下,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第)》。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写人党章,成为党章修正案引人注目的亮点。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纵观近几年杭州市文综中考试题,与时俱进、生活化选材是方向,以现实生活材料、重大时事热点为载体,注重学科特质及能力立意,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本人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聚焦中考时事热点来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思品教学。  一、为什么要聚焦时事热点  1.践行课程标准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要求结合学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湖北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据此,完成1~2题。  1.据报道,春节前夕丹江口库区渔民集中清理网箱养鱼,舍弃唯一的致富“饭碗”。这样做的原因是( )  A.为了春节时集中高价出售  B.为了确保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