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czs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点点拨]
  
  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拔官吏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
  
  [考点分析]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2.产生原因
  (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经济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结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政治范畴,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来考虑。
  3.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
  (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
  (3)改革中央机构。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4)注重选拔官吏。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
  (5)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
  结论: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应全面把握历史发展的阶级性特点和总体趋势: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③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4.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万马齐喑”,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③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结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典型题例]
  
  例1(2005年天津文综卷)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展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比较和分析能力。关键要理解题目中的“官制适应君主专制”的主要原因,因为封建君主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君主控制了人事任免权。
  答案:C。
  例2 (2004年春季文综卷)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变法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比较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的社会背景,据此可判断王安石变法符合题意,因为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之一是削弱地方权力,虽然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但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答案:C。
  例3 (2006年天津文综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深层次思维能力。本题采取突破分析法,即抓住关键性的一点予以突破,题干中涉及的两种现象都是当时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重要表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展的总趋势是君权即皇权加强,而相权却被不断削弱。
  答案:B。
  
  [考点分析]
  
  二、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分封制
  (1)目的:加强对征服地区的管理,巩固奴隶制统治。
  (2)办法:周王将一定的土地与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贡献财物,随从作战,保卫王室。
  (3)特点: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逐级分封;天子独尊,权力分散于诸侯;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
  (4)认识
  ①它是奴隶社会一项重要的等级制度。
  ②使周王室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从而巩固了统治。
  ③对周朝疆域的开拓起了积极作用。
  ④不利的一面是:受封者权力太大,本身带有很大的分裂因素,造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割据的局面。
  2.秦朝郡县制
  (1)实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 行郡县制,郡守与县令负责管理百姓,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徭役,加强了中央集权。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来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元朝行省制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控制地方。
  (2)办法:除河北、山西、山东为中书省直辖外,其他为行中书省管辖范围,简称行省或省,中央派员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论: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办法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它们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管理地方、巩固边疆发挥了良好作用。
  
  [典型题例]
  
  例4 (2004年全国文综卷)北宋削夺地方财政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重要历史知识及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北宋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的同时,还在各州设通判,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集中地方行政政权防止割据的措施。C项的设立转运使是为了集中财政。D项的设立布政使是明朝废丞相设三司的措施。
  答案:C。
  例5 (2004年全国卷Ⅱ)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废分封、设郡县这一措施的理解。B项不仅不是郡县制的内容,而且在中国古代从未实行过,因此是错误项。由于商鞅变法削弱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该项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C项设定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并不存在。D项与郡县制在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的史实不符。
  答案:A。
  
  [考点分析]
  
  三、选官制度
  1.世袭制
  (1)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1912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
  (2)认识
  ①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②王位世袭制的出现在初期有其积极的一面,对于稳定局势,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2.军功授爵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来授以爵位和赐给田宅。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3.察举制
  (1)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即选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
  (3)演变:东汉时,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门第望族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并由此产生“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
  4.科举制
  (1)演变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③北宋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⑤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⑥1905年,清末新政中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
  (2)评价
  ①利:A.有利于笼络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B.中央政府掌握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C.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②弊:A.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B.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结论: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
  
  [典型题例]
  
  例6 (2003年江苏卷)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分析能力,“武举”“殿试”创于唐武则天时,进士科属于隋炀帝时创建。可用排除法来做。
  答案:C。
  例7 (2003年高考春季卷)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简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打破思维定势。科举制的设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有利于人才选拔;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A、C、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据此分析B项削弱皇权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B。
  
  [考点分析]
  
  四、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两汉
  (1)西汉武帝时,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官阶低于郡守,但其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权力很大。
  (2)东汉初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
  (3)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后来逐步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
  3.北宋
  北宋在地方上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4.明朝
  (1)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 不法行为。
  
  [考点分析]
  
  五、少数民族的重要政治制度
  1.蕃汉分治制
  (1)原因:契丹建国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为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
  (2)办法:中央设立南面官与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唐朝官制,统治汉人与渤海人,权力比北面官小。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数民族。
  (3)评价:设立南面官,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猛安谋克制
  (1)目的:加强统治。
  (2)办法:各户壮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3)性质:基本社会组织,将军事与地方行政组织一体化的兵农合一组织。
  (4)作用: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八旗制度
  (1)办法:努尔哈赤以军事组织形式将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是女真人在满洲兴起过程中实行的兵民合一的军政制度。在清军入关后继续实行,清末瓦解。
  (2)评价: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结论:
  
  1.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等。
  2.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历史也是一个发展的、渐进的过程,如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变革完善的过程。由此可见,改革是必要的,只有不断改革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和跟上时代的脚步。
  3.封建国家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从根本目的上看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的阶级性及其基本职能。
  4.评价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注意两大问题:一是要把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评价;二是要用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历史。
  
  [典型题例]
  
  例8 (2004年江苏卷)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简析:虽然学生可能不知道汉武帝在位的时期,但可通过有效的时间信息进行推算。例如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而西域都护的设置却是在公元前60年,两者相差78年,这对汉武帝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古代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康熙,也才有60年。
  答案:B。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统治者大都注重政治制度的革新。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开始于(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2.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 )
  A.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B.开始实行殿试与武举制度
  C.“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
  D.以八股取士
  3.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4.中国古代社会中对血统关系起否定作用的进步制度是( )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士族制度 D.科举制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所此回答5~12题。
  5.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中央设三公九卿
  B.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C.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D.颁布《秦律》实行法治
  6.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7.秦“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本质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
  C.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D.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8.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分工明确 ②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③因相互牵制而降低了行政效率 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从隋唐开始,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 )
  A.建立军功 B.参加科举考试
  C.弃农经商 D.依靠门第出身
  10.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11.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免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
  C.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物质基础
  D.使中央有足够的“岁币”议和
  12.元朝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尚书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御史台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往往是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共存。据此回答13~21题。
  13.西汉初年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这是( )
  A.对先秦分封制度的发展
  B.对秦朝郡县制度的继承
  C.对秦朝郡县制度的创新
  D.历史发展曲折性的反映
  14.唐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选拔官吏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15.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图进行解读,正确的是( )
  A.该制始于唐代
  B.中书省是立法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
  C.该制度的实行意味着丞相制度的废止
  D.该制度的实行激化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6.科举制度在唐代促进了社会繁荣,到明清时期却阻碍了社会进步,这是因为( )
  A.分科考试的办法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考试形式单一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C.考试内容背离了时代要求
  D.科举考试地位降低
  17.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将帅权力 D.削弱地方势力
  18.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19.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下列制度,哪项与察举制的功能相同( )
  A.编户制度 B.监察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21.“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改变这种局面开始于( )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
  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人才选拔制度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据此回答22~25题。
  22.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叫( )
  A.察举制 B.征召制
  C.举孝廉 D.九品中正制
  23.下列选官制度不属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创立的是( )
  A.殿试制度 B.武举制度
  C.高官主持考试制度 D.“自荐”制度
  24.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有( )
  ①实行糊名法 ②增加录取名额 ③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④创设明法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明清时期,有人认为:故吾以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该则材料表明( )
  A.作者反对明代八股取士制度
  B.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禁锢文化的愚民政策
  C.作者认为明代推行与秦一样的文化制度
  D.这一政策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加强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治世、盛世。这种局面的出现,离不开当朝统治者政策的调整及个人的雄才大略。据所学知识回答26~29题。
  26.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
  27.郭沫若先生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她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
  28.唐朝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29.“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王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
  B.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D.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历代重视法制建设,但不同的时代又各有所不同。据此回答30~33题。
  30.对“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句话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以民为本,否定贵族特权
  C.以法行政,建立法治国家
  D.维护君主专制,否定贵族特权
  31.唐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职权牵制与监督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同是( )
  A.三权本质、目的不同
  B.三权内容不同
  C.制约方式不同
  D.对社会影响不同
  32.明朝《大明律》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内容集中,条理分明
  B.主张量刑
  C.增加了经济立法
  D.参照了六国律令
  33.以下司法改革中能体现出重视生命的是( )
  A.商鞅变法
  B.明太祖司法改革
  C.宋太祖司法改革
  D.王安石司法改革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形成后历经各朝不断完善巩固,到明清时期空前强化。据此回答34~37题。
  34.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35.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3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有关制度,曾经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据此回答37~40题。
  37.与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的性质基本相同的制度是( )
  A.募兵制 B.府兵制
  C.八旗制度 D.保甲制
  38.具有兵农合一特点的制度有( )
  ①府兵制 ②均田制 ③猛安谋克制
  ④八旗制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9.清初的八旗制度( )
  A.实行于皇太极在位期间
  B.按军事组织形式管理女真各部
  C.是一种满汉分治的管理制
  D.在平定三藩之乱后被废除
  40.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制度的创新方面也多有建树。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匈奴——和亲制度
  B.契丹——“蕃汉分治”
  C.党项——猛安谋克制
  D.蒙古——金瓶掣签制
  
  二、非选择题
  41.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源于何时?列举史实说明。
  (2)分析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3)北宋时期该制度又有何新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并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源及影响。
  (4)明朝是怎样监督官吏的?
  (5)综观上述制度及其演变,你认为有何影响?
  


  42.在中国古代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回答下列问题:
  仔细阅看《汉墓壁画属吏图》,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1)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制度?这一制度始于何时?如何评价?
  (2)到了东汉,这种选人制度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后果?
  (3)隋朝时,科举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唐朝则对科举制予以继承和完善,并形成定制。你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有何评价?
  (4)明朝的科举制有何严重局限性?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这种局限性说明了什么?
  (5)我们今天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方面应该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43.概述汉武帝、唐太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革新 举措及其相同影响。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解析:关键要认识北宋科举制的特点。北宋时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考试科目减少)3.C4.D(解析:要认识这四种制度的作用。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分封诸侯王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打破了禅让制,但还是有血统关系;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对血统关系起了否定作用;士族制度是士族享有特权,世代做官,有世袭的特征)5.C 6.C 7.C 8.C9.B 10.A 11.C 12.C 13.C 14.D (解析:关键要理解“完善”的具体措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中央集权) 15.B16.C 17.D 18.D (解析:因为过分集权使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故反面证明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19.A 20.A21.A 22.B 23.C 24.C 25.B 26.D 27.C28.A 29.B 30.D 31.A 32.C33.D 34.A 35.B 36.B 37.C 38.C (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可据此排除A、D两项。而府兵制是具有兵农合一特点的军事制度)39.B 40.B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1)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汉武帝时,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无固定的治所;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后果: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东汉的变化使刺史逐渐凌驾于郡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失去了监察作用,地方监察制度基本瓦解。(3)北宋:在地方上,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根源:唐朝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重蹈覆辙采取了这一举措。影响: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4)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分管监察、司法。制定了《大明律》,对贪污贿赂罪也严惩不贷。(5)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政府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解析:本题以古代监察制度为线索组织问题,包括秦、两汉、北宋、明朝的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教材中均有明确阐述,不难回答,最后一问从总体上考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要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概括,具有一定的难度。
  42.答案:(1)察举(或选举),即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到东汉后期,导致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2)门第望族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3)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为一体,提高了各级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人、用人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总之,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对其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4)实行八股取士,即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表个人见解,文体死板,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这种局限性说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衰落时期,封建专制极端加强。(5)要破格使用、重用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要建立相应的选拔人才的监督制度。
  43.答案:(1)举措:汉武帝时期,实行刺史制度,使监察制度更加严密;实行察举、征召等人才选拔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太宗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善的严密体系;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调整健全了府兵制。(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促成了封建社会兴盛局面的形成。(3)认识:制度创新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
  解析:解答此题时关键要审清题中的限定语。强调“革新”的制度举措,即在两位皇帝在位时所实行的措施。
其他文献
[考点学练]    (一)商品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时间是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训练题例  现在日本有些企业从多雨的日本海直接运来雨水,用轮船运往阿拉伯国家,用它换取外汇或国内短缺物资。雨水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  A.雨水有使用价值  B.雨水是用来交换的  C
期刊
(一)高考作文深刻的含义  深刻的内涵有: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不同文体有不同要求,记叙文要形象厚重,议论文要抽象透彻,散文则要有韵味、有哲理。  (二)记叙文深刻的策略  记叙文一般是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无论是饱含哲理的抒情还是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还是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都要透过所叙内容揭示本质意义  1.抒情议论,升华主题
期刊
第一部分2006年全国各地部分  高考作文题及例文评析  一、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  目前,中国人中读书的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字数
期刊
(一)高考作文有文采的含义  词语生动:即要求文章用词恰当、精彩、形象。  句式灵活:即句式要有变化,或长短结合、整散并举,或常式变式交相辉映。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即善于运用比喻、排比、比拟、对偶、设问、反问、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  文句有意蕴:即文句要讲究含义深刻,有韵味。  (二)高考作文有文采的策略  1.注重句子的修饰。  对句子的“定、状、补”修饰成分作恰当合理的补充,会使语句大放异
期刊
[重点点拨]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包括中华民族形成、民族融合过程,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民族压迫斗争以及新中国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内容。这是近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民族政策属于政治范畴,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来考虑。    [考点分析]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一个多元统一化
期刊
(一)高考作文创新的含义。  创新作文,就是在突破束缚,拓展思路,不拘一格的思维环境下,写出在思想感情上,或在语言形式上,或在行文结构上富于个性或者透发新意的作文。比如说,从人类生存、历史演变,从科学进步、文化发展的高度审视现实,突破思维定势,以新视角观察、以新理念思考来展示新发现、阐述新见解。  创新作文历来非常适合人类最前沿的审美趣味,所以它很受人们的欢迎。高考中的创新作文焕发的是青年学生所特
期刊
五、湖北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
期刊
(一)高考作文丰富的含义  在“发展等级”的评分中,“丰富”有三个评分点: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主要是指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材料丰富就是旁征博引,理论引证、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都比较多而确切有力。 形象丰满主要是指记叙性文章。形象丰满,或是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  意境深远主要是
期刊
六、天津高考作文题    新华字典里有一个新词,叫“愿景”,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或评题    这是命题作文。“愿景”是一个新词,有的同学可能看到这个词就蒙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网上的调查,天津的作文“愿景”难度是排第一名的。其实,“愿景”的词义解释考题中已经写出来了,意思是所向往的前景,说得通俗些,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愿望。题目虽是一个新词,近年来却也经常出
期刊
作文训练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作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臭,如好(hào)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诚意》  注:①谦,同“慊”(qiè),满足。自谦,指“自我满足”,不是为了别人才讲求诚意。  作文要求:从原文中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命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慎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