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a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点点拨]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包括中华民族形成、民族融合过程,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民族压迫斗争以及新中国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内容。这是近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民族政策属于政治范畴,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应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方面来考虑。
  
  [考点分析]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一个多元统一化的民族实体。我国民族构成的演变经历了六个时期。
  1.先秦
  华夏族的形成时期。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夷戎狄的交融。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酝酿准备阶段。
  我国古代炎黄部落联合打败东方蚩尤部落后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构成后来华夏民族的主体。
  春秋战国兼并战争过程中,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
  汉族的形成时期。秦统一全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两汉时期,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民族界限比较清晰,民族偏见较强烈,民族隔阂严重。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初步形成,“汉人”更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3.魏晋南北朝
  民族大融合与大迁徙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丰富了整个中华文明。民族融合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反映。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反过来,民族融合的发展,又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隋唐
  民族关系相对稳定,各民族迅速发展。唐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唐朝巨大的国力为支撑,中华民族达到空前繁盛的局面。
  5.五代辽宋夏金元
  周边民族政权纷纷崛起,迅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逐步实现了封建化,民族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民族战争不断,民族融合加速,并出现了民族政权的对峙。元朝统一后,逐渐形成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6.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较少,在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中央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对祖国疆域的扩展和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重要作用。中央政府通过多种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和抗击外来侵略,使中华民族统一体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7.近代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受到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蹂躏,在反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有中央政府组织的反侵略斗争,有人民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活动。近代中国人民反抗资本主义列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斗争,维护了中国的统一。如反对英国侵略西藏、反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孙中山维护共和的斗争、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特别是抗日战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合作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8.现代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原则,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逐步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显示了前所未有的聚合力,以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认识和规律
  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传统逐渐积淀的过程。
  2.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基础,民族融合是主要形式,和平交流与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3.由于历史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不能因此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4.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团结互助、共同开拓,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5.对民族间的战争的认识。
  民族间的战争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回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2)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都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3)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如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等。
  (4)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民族中流民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古代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一般不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来分析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凡实行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凡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分裂国家和民族的战争是非正义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是正义的。对民族征服战争要辩证分析,在征服的过程中往往是非正义的,而征服的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客观上起了积极作用。
  
  [典型题例]
  
  例1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主要体现在( )
  A汉族政权“尊王攘夷”抵制边地各族的进攻
  B.犬戎攻破镐京,推翻西周政权
  C.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
  D.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普遍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主要是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春秋争霸从各诸侯王的主观意愿看,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是非正义的,但是从客观效果来看,是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的,因为争霸导致社会动荡,各民族频繁迁徙,民族间的接触增多。
  答案:C。
  例2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简析:本题是考查两汉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难度不大,但要防止因轻率答题而导致的失误。A项是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D项是张骞出使西域后的客观作用,为打通“丝绸之路”奠定基础。B项的叙述则是错误的。
  答案:C。
  例3 (2002年全国卷)唐太宗时蒙古高原一带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突厥族 C.回纥族 D.吐蕃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唐朝的民族关系及历史地理知识。A项所指民族在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时与汉族建立融合政权,唐时期,其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开始消失。故A项不合题意。8世纪中叶,骨力裴罗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回纥汗国,控制东自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据此,选项C可从时间上加以排除。7世纪上半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逻些为中心建立强大的奴隶政权,但其活动地区是青藏高原。D要排除。东突厥屡次攻掠内地,成为唐朝强大的威胁。故选B。
  答案:B。
  例4 (2002年上海高考卷)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但是金军南下并未能在客观上加快社会的发展。另外,题干所给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B。
  例5 绍兴议和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两宋( )
  A.割让土地 B.屈辱称臣
  C.纳贡岁币 D.战败议和
  简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辽和战”、“宋金对峙”,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比较能力,只要把内容对号入座即可。A、B、D项都同澶渊之盟不符,只有C项符合两个条约内容。
  答案:C。
  例6 “台湾问题”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造成的
  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雅尔塔会议规定造成的
  D.联合国有关决议造成的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台湾问题”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要求分析的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联系解放战争的历史可知,由于国民党没有诚意,北平和谈破裂,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推翻南京国民党政府,蒋介石逃到台湾,建立起割据政权。这是“台湾问题”的主要原因。C、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B项也不能算是主要原因。
  答案:A。
  例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秋 D.1978年秋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再现、再认历史事件的能力。A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当时起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使命已完成,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答案:B。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岭南越族地区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刻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唐高宗一统天下
  3.下列各项中,符合统一趋势的史实有( )
  ①武王伐纣 ②葵丘会盟
  ③长平之战 ④商鞅变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对于两汉与匈奴的战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同匈奴“战”“和”当中以战为主
  B.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是被迫的
  C.当时匈奴南下主要目的是掠夺
  D.双方战争都不具侵略性
  5.下列关于西域都护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是西汉前期设置的机构
  B.是中央王朝管辖西域中央机构
  C.是汉朝派驻西域的军事行政长官
  D.保护丝绸之路商旅往来的当地首领
  6.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的共同作用是( )
  ①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②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有利于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 ④都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两汉丝绸之路兴盛,其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B.西域都护的设立
  C.两汉纺织技术高,丝绸产量多且质量好
  D.经济文化的促进
  8.“贞观十年,初通和好,(其后)远降文成公主入蕃”。材料中的“贞观十年”采用的纪年方法是( )
  A.帝王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公元纪年
  9.下列史实不是唐太宗在位时出现的是( )
  A.设都督府及安西都护府
  B.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C.设都督府及北庭都护府
  D.唐蕃和亲
  10.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曾先后采取过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的政策措施( )
  A.突厥族 B.回纥族
  C.靺鞨族 D.吐蕃族
  11.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使唐蕃友好关系得到加强 ②为吐蕃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③唐蕃立了“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之盟 ④唐朝开始了对吐蕃的管辖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12.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族之间的战和关系
  B.人心渴望和平
  C.北宋的积贫积弱
  D.北宋统治者的软弱妥协
  13.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的相同政绩是( )
  A.建立了本民族政权
  B.采用宋的典章制度
  C.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
  D.设榷场进行边境贸易
  14.辽、夏、金三个政权基本相同的有( )
  ①受汉族文化影响 ②与宋有战有和 ③与宋并立 ④创立本民族文字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北宋晚期与南宋初期共同的政治特点是( )
  ①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②皇帝指导思想是议和求安 ③统治阶层中投降派占上风④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元朝统一统治中国近百年的主要原因是( )
  A.蒙古人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统治者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行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17.元朝设立的管辖今西藏和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是( )
  A.理藩院、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台湾府
  D.理藩院、台湾府
  18.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 )
  A.内迁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
  19.下列制度的目的、体制、影响相似的有( )
  ①编户齐民 ②猛安谋克制   ③土司制度 ④八旗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20.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严重威胁不同于以往的是( )
  A.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B.少数民族贵族的分裂、叛乱
  C.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D.边疆危机
  21.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
  A.为平定“三藩之乱”奠定了基础
  B.是西南地区改司设省的改革
  C.长官由世袭改为中央任命
  D.中央开始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22.唐朝时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政治上的共同趋向是( )
  A.统一本民族各部 B.建立本民族政权
  C.接受唐朝的领导 D.与唐朝皇室通婚
  23.唐太宗与汉武帝相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相同点不包括( )
  A.发动正义反击战 B加强行政管理
  C.注意发展经济 D.实行册封制度
  24.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族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25.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唐帝国建立时,已经融入的边疆民族是( )
  A.匈奴、鲜卑 B.突厥、匈奴
  C.契丹、鲜卑 D.鲜卑、突厥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立朝仪,造都邑……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其故何如?”
  材料三 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材料四 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乃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以上材料均选自《元史》
  回答:
  (1)据材料概括元朝“尊用汉法”的情况。
  (2)从元朝推行“汉法”的情况可得出“汉法”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元朝的历史,依据材料二分析元朝为什么推行“汉法”?并指出由此可得出什么规律?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土尔扈特部落以噶尔丹不道,故率本部落迁入俄罗斯,彼国以其愚戆,时加欺凌。大兵既定伊犁,威布遐迩,土尔扈特部长闻之曰:“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
  ——昭梿《啸亭杂录》
  材料二 今之汗渥巴锡者,即阿玉奇之曾孙也。以俄罗斯征调师旅不息,近且征其子入质;而俄罗斯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合族台吉密谋,挈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肩焉。
  ——何秋涛《朔方备乘》
  材料三 伊等如此携眷,远道辛苦,乞求前来者,殊为可悯,理应妥善安抚办理。
  ——清帝谕旨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土尔扈特部外迁的原因和大致时间。
  (2)“大兵既定伊犁”所反映的事实是什么?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有什么联系?
  (3)材料中“黄教”是指什么宗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兴黄教”的史实。
  (4)材料四出于哪位皇帝的谕旨?有何意义?
  28.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周边民族发展和融合情况。
  29.唐朝在政治空前强大、经济达到空前繁荣的同时,民族关系也取得了重大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唐朝周边有哪些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其分布情况如何?
  (2)唐朝是怎样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
  (3)汉武帝与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何相似之处?
  (4)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30.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所论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唐太宗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政策。
  (3)唐太宗所论及汉武帝的内容是否完全正确?说说你的看法。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A 5.C 6.B 7.D 8.B
  9.C 10.B 11.C 12.D 13.A 14.D 15.A
  16.C 17.B 18.D 19.D 20.C 21.C 22.C
  23.D 24.B 25.A
  
  二、非选择题
  26.答:(1)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族官制;任用汉人做官;建立都城,学习汉族的礼节;重视农业生产,采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学习接受儒家思想理论。(2)“法汉”是指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因为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由蒙古高原进入当时的中原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后,只有改变落后的“旧俗”,适应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才能巩固其统治。规律: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27.答:(1)对噶尔丹统治不满。清初。(2)清政府平定叛乱,统一新疆地区。清朝强大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3)喇嘛教。清朝统一中国前,黄教首领五世达赖统一全藏。清统一中国后,五世达赖来京朝贡。顺治帝隆重接待并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后来,康熙帝又给另一黄教领袖五世班禅封号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也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4)乾隆帝。表明中央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8.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那时,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大发展,中原各诸侯国在周边地区开始经营,各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①公元前5世纪末,北方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在今内蒙古五原地区建立头曼城。北方的诸侯国赵、燕、秦与匈奴发生过相互战争。赵曾向九原地区移民开垦。秦国也曾向辽东地区扩展,建立郡县。②公元前4世纪末,秦兼并巴、蜀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促进了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公元前3世纪前期,秦灭义渠,设陇西、北地、上郡。同时,南方 楚国的庄踽到云南,称滇王,加强了云南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联系。战国后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29.答:(1)①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②回纥。原居色楞河地区,8世纪中期,控制东起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地区。③棘韬族。初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7世纪中叶起,分黑水和粟末两部,前者在黑龙江下游,粟末在黑水南部。④南诏。主要分布在云南洱海一带。⑤吐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2)①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等。②设管理机构。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黑龙江流域设黑水都督府等。③和亲会盟。同西藏的吐蕃进行和亲会盟。④战争。唐初对东突厥战争,俘其首领,安定北部边境。(3)①两人都打败了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安定了北部边境。汉初,汉武帝以强大国力,对匈奴展开长期猛烈战争,击败匈奴,西汉北部边境得到安定;唐初,唐太宗打败东突厥,消除东突厥对唐朝的威胁。②都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蕃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藏汉的关系。③都加强了对边境的管辖。汉武帝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与西南的联系;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4)①政治强大,经济繁荣。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③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改善民族关系。
  30.答:(1)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2)治安中国,绥之以德。只要唐朝强大,少数民族就会向往,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与少数民族交往要以德服人,采取开明政策。史实:由于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用人,调整政策,唐太宗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兴盛局面。对东西突厥的战争是以强大的国力为基础的。打败东突厥后,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立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对归顺唐朝的突厥首领都给予官职;对被俘的颉利可汗也归还家属,赐予良田美宅。这种绥之以德的做法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大可汗”。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联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3)不完全正确。汉武帝对匈奴长期用兵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出现第一次繁盛,西汉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是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使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
其他文献
[重点点拨]    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包括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30年代亚非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60至9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等。民族解放运动贯穿于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是其主要线索之一。    [考点分析]    一、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线索  1
期刊
[考点学练]    (一)我国的国体  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1)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2)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相区别、互相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二者相辅相成
期刊
[重点点拨]    我国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的和平友好交往自古以来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中国近代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外关系的发展线索与特征:  1.秦汉时期:中国国力
期刊
[重点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手工业发展、古代商品经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具有面广、题型全的特点。在内容上既考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史,又考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以及经济思想、经济上的主张等。    [考点分析]    一、中国
期刊
【重点点拨】    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考查热点。它主要包括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艰难曲折的发展、近代社会存在的几种经济形式及相互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内容。    【考点分析】    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在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
期刊
【重点点拨】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想是救亡图存。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先进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救国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新思想的萌发;资产阶级由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一战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救国思想的主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  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仍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期刊
[考点学练]    (一)商品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时间是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训练题例  现在日本有些企业从多雨的日本海直接运来雨水,用轮船运往阿拉伯国家,用它换取外汇或国内短缺物资。雨水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  A.雨水有使用价值  B.雨水是用来交换的  C
期刊
(一)高考作文深刻的含义  深刻的内涵有: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不同文体有不同要求,记叙文要形象厚重,议论文要抽象透彻,散文则要有韵味、有哲理。  (二)记叙文深刻的策略  记叙文一般是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无论是饱含哲理的抒情还是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还是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都要透过所叙内容揭示本质意义  1.抒情议论,升华主题
期刊
第一部分2006年全国各地部分  高考作文题及例文评析  一、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  目前,中国人中读书的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字数
期刊
(一)高考作文有文采的含义  词语生动:即要求文章用词恰当、精彩、形象。  句式灵活:即句式要有变化,或长短结合、整散并举,或常式变式交相辉映。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即善于运用比喻、排比、比拟、对偶、设问、反问、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  文句有意蕴:即文句要讲究含义深刻,有韵味。  (二)高考作文有文采的策略  1.注重句子的修饰。  对句子的“定、状、补”修饰成分作恰当合理的补充,会使语句大放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