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相书千古奇文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7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臣,字子相,嘉靖进士,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三十六岁即离世而去,但其操守与才名却广为人知。宗臣中举后先授职为刑部主事,后调任吏部考功主事,他不满奸臣当道、朝政昏聩,因染疾咳血请辞回乡,在扬州百花洲上筑室而居,读书赏景养病,悠闲惬意。闲适的生活没过多久,被朝廷贬抑的重臣李默重掌吏部,催促宗臣回京供职,宗臣避世是因为不满,并不是不想做官,有正直的长官他还是愿意回来继续参与政事的,他一番考虑之后回京,为考功员外郎,不久就迁任勋功员外郎,同年的十月,刑部员外郎杨继盛上书弹劾严嵩,列严嵩十大罪状。严嵩势力不是一个杨继盛可以触动的,杨继盛被捕入狱,随即被处斩。宗臣与王世贞等正直之士无畏严嵩势力,“解袍覆其尸,为文哭之”,在杨家协助办理丧事。宗臣所作的种种本就为严嵩不喜,这样一来,严嵩对其不喜之情直接变成了厌恶。
  受到严嵩厌恶的朝臣们都活得战战兢兢,宗臣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文”的《报刘一丈书》。文中毫无遮掩一吐为快,将内心的刚直不阿、不肯趋炎附势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战斗宣言。
  《报刘一丈书》从文章名就能看出这实际上是一封信,是回复刘一丈的。刘一丈何许人也?他是宗臣的乡人,宗臣父亲的老友,和他们父子一样讲究操守,一生守着“非友不交,非义不取”的原则生活。刘一丈多次参加科举均落选,于是再无仕进之意,在乡里组织文会、探讨诗文,终以布衣之身殁于乡里。宗臣给同乡长辈、有德行声望的刘一丈写信,倾吐肺腑,结合当时他所处境况,是可以理解的。
  书信的作用是联络沟通的,但书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表达感情,宗臣的书信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与刘一丈之间友情,他只是以书信为手段表达自己的感情。第一段与一般书信无异,“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交代一下为什么写信,但他只是以回复信件为由头,主要目的是抒发感慨,描摹世态,以吐出胸中块垒,讽刺结党营私、蝇营狗苟、毫无担当之辈。文章中有一个重点——“孚”,这一个字可以说是文眼。文中言:“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巧妙地引出“孚”与“不孚”,提出了“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的疑问。“孚”是融洽和谐,“上”与“下”的和谐如何达到,宗臣描述了在他所处的朝廷上,要做到“上下相孚”,得需要正直之士做出多大的心灵退让!
  铺垫之后的描述就十分精彩了,这也是文章的“奇”所在,生动形象描绘出了“上下相孚者”相处的情状,“上”和“下”各自呈现出的丑态。文中没有典故,也没有铺排,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摹写人物的神态举止,处于“下”的干謁者的谄媚之态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投拜权党之人,首先要过的是守门人这一关,士人是排在“士农工商”之首的,自然看不上没有人身权利的家奴,可是对显赫人家的看门人就不一样了,干谒者不光和颜悦色与之周旋,还“袖金而私之”。终于得进门,而之后也并非顺利得见权者,而是迎来了另一番煎熬——“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见到当权者岂能如此容易,即使主人闲暇无事,也不会立即召见,不让趋炎附势之人受些苦,他们怎么能继续恭敬呢?而“立厩中仆马之间”的谒者为了目的也只好默默忍受了,“明日来”也就意味着明日还要受一番刁难与侮辱,可也没有胆量不来。
  到了第二日,鸡鸣即起,再受门人一番呵斥,再给门人奉上礼金才能“得立向之厩中”,站到他昨日站过的恶臭的马厩中。奴才如此,主人就更不必说了。“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 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後命吏纳之。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权者惺惺作态,干谒者身段放得极低,“故”“固”二字用得极妙,“故固”连用,极尽描摹出了二人的丑态。宗臣好友王世贞评价此处说“字字勘入笑林”,仔细想来,权者的装腔作势,看门人的故意为难和干谒者的伏低做小之态跃然纸上,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十足。
  干谒者忍辱见了权者,攀附上了,即就作罢也就算了,在得到当权者没有什么营养的夸赞之后,他们的小人之心就彻底显现出来了,那两句夸耀就是其向同僚夸耀的资本,何其虚伪,而他的同僚却心向往之,向往这种“上下相孚”。
  嘲笑了所谓“上下相孚”的丑态之后,宗臣表明心迹,他追求的“孚”不是这样的,哪怕是经过权者之门,也是“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这样的洁身自好,不攀附权贵与干谒者的汲汲营营、厚颜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明代复古派作家的文章中,《报刘一丈书》这样叙事简洁、语言流畅的文章十分少见。宗臣写下此文不久就被他所讽刺的权者严嵩排挤出京城,到福建去做参议了。福建沿海常有倭寇进犯,宗臣亲率兵卒坚守西门,屡战屡胜,一年后以战功升至按察副使,提督福建学政,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其人品和文品可以用刘熙载的一首诗来评价“先生大节堪千古,不独才名噪艺林。闽越孤城谁敌破,椒山患愤几知心。襟期卓荦权门远,烟树苍茫别业深。太息一生羁薄宦,空余壮志未消沉。”
其他文献
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湘南,崇山峻岭,这就少不了好水。水,离不开江河湖海,离不开水井溪流。儿时的家乡,竹海遍地,溪流淙淙。  国人居室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我家也不例外,房屋紧挨着大山,山里是无尽的林海。微风吹拂,到了林海,就能掀起一道大风,吹得树枝随风摇曳,形成一道又一道波浪。它们或大或小,大的可以让树木弯腰,小的也能掀起细微的波澜。  林海之间,以竹子居多。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
期刊
“魅环宇宙载风云,力透万年尽国魂。语润民风真善美,文旋山海演红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对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要迈上这阶梯,必须读懂汉字。  有人说,汉字是方块字。我认为,汉字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在它的形、它的神、它的组合乃至关于它的一切一切。  幼儿园从小班开始,纤细的手指捏住同样粗的铅笔,从“一”开始“达·芬奇画蛋”,我便被它所吸引。偶尔,也会偷偷地用神奇的圆珠笔或钢笔写几行,
期刊
王潇然一  五年前,我的同事翻译家齐渭波传给了我一部他最新译作的手稿,是英国作家爱德华·伯曼写长安的作品。当时原作还没完全写完,齐渭波抽取其中已有篇章的精髓,先以《丝之路,馬之路》代为了书名。写长安,却以丝绸为中心,而且又有新的解读,所以立刻就把我吸引了过去。  西方人写长安与我们自己写长安大有不同。我们喜欢历史追忆或者回想求证,而他们则是眺望或者走近。身处历史之中,难免不受情感浸扰。只有事不关己
期刊
执笔写字,抬、顿、摁、放,纯黑的墨与毛糙的宣纸浑杂一体,渡满了每一根所到之处的纸绒。有时急促快进,有时舒缓放轻,有时“锋芒毕露”,有时“郁郁青青”。每次写字,都让我有种置身事外的美好,那是伴着汉字回到了它的“家乡”。  一竖一横,担起灵魂支柱的重任。是栋梁,扛起了祖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每每书写竖与横,心中有不竭的信念,承载着传承的精神。一运笔,一回转。竖,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潇洒不拘,却都如脊梁,
期刊
遇见,是幸,相依,是缘。迢迢银汉,昭昭赤心,在光阴中轻舞的,是我和我的倔强。有一次遇见,山遥水阔,跨越了斗转星移,梦外不见你音讯;有一缕牵挂,青梅煮酒,西窗剪烛,眉间愁意不可抚。  我似在梦中与你相见。清雅高贵的白衣公子,着长衫,佩短剑。他自古代迢迢而来,带着一身风尘仆仆,带着被丛间芦荻浸染的露水,踏过万水千山,采集千年的风物,将它们与本草一同纳入心中。  我看见,他遇见了那个黑衣蹁跹的女子,他的
期刊
一  那年转身离去,水声远了河岸,村落是否依然?千里万里我怅然回首。  村头古树下的青草叶上,挂着未凝干的露水,摇摇欲坠。晨露弥漫中,有唱着歌谣的渔夫摇着渡船,淌过小河湾。  我枕着手臂躺在屋顶上,见繁星如旧,倏忽又想起,瓦下厅堂中,茶香袅袅,说书人响板一敲,描画的纸上长安。  长安,长安,终是成了执念。我踏过青石长桥,桥面像结了霜,鞋底冰凉,寒意陡生。款款而来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擦肩而过的时候
期刊
“医和”与“医缓”都是春秋名医,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中医。1867年,清代刑部尚书谭廷襄亲自登门,给英国大夫德贞赠送“西来和缓”颂匾。  ——题记  要讲清楚协和医院与协和大院的历史,必须先要讲到三位早年来到中国的西方大夫,他们都是英国人,于19世纪30年代—20世纪20年代,接续了在中国创办医院及医学堂的事业。他们是:“伦敦教会·北京华人医院”创办者威廉·雒魏林(Williiam Lockhart
期刊
她喜欢大家叫她南。她生在南方,后来辗转于南、北两个城市之间。  南的名字其实叫林念。  南是个有趣的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她无法忍受创意总监的模糊说辞,辞掉了工作。最穷的时候,在二十四小时的便利店值夜班,每天都是啃面包。有一天,她突然高兴地说要请我吃饭。那是我们认识的第六年,她说她终于攒够了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紧接着,我听到了五年前最想知道的事。  我清楚记得五年前的那副情景。  “为什
期刊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2,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3”语不才4,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5,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6,袖金以私之7。即门者持刺入8,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
期刊
曾经,是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中药的,因为太过苦涩,即便很久之后想起那种滋味,口腔中仿佛残存依然着一份苦涩。纵使有那些美丽的名字作为装点,也掩饰不住舌尖的辛涩滋味。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慢慢喜欢上了这些草木熬成的药,在苦涩中品尝到了一丝丝淡淡余香。本草多情,不读其心  你可能不曾见过它们的样子,但你一定听说过它们的名字。它们从远古赶赴而来,带着或温暖或孤独的名字:浮萍,当归,独活,将离,王不留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