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80年代出生的人,想必童年时代都听过一个儿童广播节目——《小喇叭》。“小朋友,《小喇叭》 开始广播啦!嗒嘀嗒,嗒嘀嗒……”那清脆稚嫩的童声,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他们一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一提起节目里的许多名字,如康瑛老师、徐文燕老师、孙敬修爷爷、曹灿叔叔以及木偶人物“小叮当”、邮递员叔叔等,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些亲切可爱的形象,沉浸于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中。
  学龄前儿童广播 《小喇叭》 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考虑,十分重视少年儿童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对少年儿童广播》 于1951年5月1日开播,对象是小学及初中学生。后来,《对少年儿童广播》演变成两个节目《星星火炬》 和 《向日葵》,原来的栏目名取消。对小学和初中生的广播有了,学龄前儿童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况下,1956年9月4日,《小喇叭》 节目诞生。
  主管 《小喇叭》 的第一任少儿部主任是郑佳同志。说起郑佳,在 《小喇叭》 工作過的人无不对她充满了感激与敬仰之情。她被公认为 《小喇叭》的奠基人,没有她,就没有 《小喇叭》 后来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对节目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就不会有 《小喇叭》 后来的知名度。
  贾玉芝 (《小喇叭》 原编辑,原少儿部主任):我是1955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工作的,郑佳那时刚从中央电台记者部调到少儿部担任主任。郑佳是一位事业心非常强而且创新性很强的女同志。1956年 《小喇叭》 节目开播后,她提出了“开门办广播”的口号,要求我们到孩子当中去,到幼教工作者中去,广泛联系作家、演员以及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依靠社会力量办节目。
  郑佳十分注重节目的对象性,不管是内容、形式、语言、音乐,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处处想的都是把最健康、最有趣、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节目奉献给孩子。在郑佳长年累月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少儿部的编辑队伍养成了敢想敢干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郑佳倡导的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做法,逐步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宝贵财富使 《小喇叭》 受益匪浅。《小喇叭》 节目被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之一。
  为编出好稿子,去幼儿园蹲点是常事
  嗒嘀嗒,嗒嘀嗒,我的名字叫《小喇叭》。一到时间我就来,你打开收音机我就说话。我要给你讲有趣的故事,还给你讲有趣的童话。我要告诉你月亮为什么圆又缺,星星的眼睛为什么直眨巴,燕子为什么秋天往南飞,青蛙为什么冬天不见啦。我要说谜语叫你猜,为了让你笑得流眼泪,我要给你说笑话。我要讲小白兔打败大灰狼,我要跟你一快唱1234,我要问你衣服是自己穿的吗,扣子是自己扣的吗,是谁自己穿的鞋和袜?别忘了我是你的好朋友,我的名字叫《小喇叭》。
  这是 《小喇叭》 节目的开篇诗 《小喇叭的话》,从这首诗大概可以看出 《小喇叭》 的定位和节目内容。它的知识性、趣味性,适应了那个年代信息匮乏、知识获取渠道单一的特点,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教会了孩子们各种知识,获得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广泛喜爱。很多小朋友很快就成为了《小喇叭》 的忠实听众,每天时间一到,准时守候在收音机前等着收听节目。
  节目的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丰富了他们的童年生活。但是,对 《小喇叭》 的编辑们来说,如何编出有趣的故事、讲出好听的童话,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短短15分钟或20分钟的节目,凝聚了 《小喇叭》 编创人员太多的心血。
  林阿绵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 《小喇叭》。本以为堂堂最高学府的高材生到《小喇叭》 工作很“屈才”,编 《小喇叭》 的稿子不过是小菜一碟,谁知实际的情况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林阿绵 (《小喇叭》原编辑):刚跨进电台大门,我血气方刚,雄心勃勃,自认为堂堂最高学府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岂能编写不了给幼儿的广播稿?谁知眼高手低,一个月的实习下来,尽管费了不少力气,居然未能编出一篇像样的稿件。记得当时编过一篇 《活捉鬼子官》 的小稿,由于不了解幼儿生活,又不熟悉儿童广播特点,稿件送审了三遍都让部主任退了回来。正当灰心之际,组长贾玉芝就像老师给学生改作文一般,将稿件从头至尾细细修改一遍,还将抗日英雄“刘黑”的名字改成“刘红”,才使这篇习作得以播出。为了让我找到写稿子的感觉,少儿部让我和另一位编辑一起到东华门幼儿园去跟班蹲点学习。我们每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做游戏、聊天,有时也主动给孩子们讲故事,或者把编写的草稿念给他们听。这一个月的实习胜读十年书,使我对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有了初步了解,对如何为他们讲故事也有了一些体会。
  林阿绵提到的另一位编辑,是何先玉。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 《小喇叭》 节目组,虽然工作两年后就调离了,但多年后依然感恩 《小喇叭》,说在 《小喇叭》 工作的一段时光,为她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何先玉 (《小喇叭》原编辑):当时郑佳主任要求我们新来的同志一定要人手一个小本本,随时记录孩子们的表现,比如语言、动作、表情,熟悉孩子们的特点。这样做是为了改变我们在学校里已经习惯的学生腔,把我们的语言儿童化。这个改变是非常难的。当时我跟林阿绵去东华门幼儿园待了一个月,天天去,跟孩子们一块上课,观察不同类型孩子的表现,拿小本子记下来。后来我还到农村去,体验农村孩子的生活。后来又到工厂,到各种阶层中去。我记得去过石景山的工厂,住在工人家里,跟孩子们住在一块,跟他们一块爬山,一块到工厂劳模家里。我听郑佳老师的话,天天作记录,回来改变自己的文风。我原来写稿子是这么写—— 寂静的夜晚,郑佳同志说,什么叫寂静的夜晚?学校中文系的那套东西搬过来是不行的,必须要用孩子的语言,孩子能理解的形象。给孩子们编故事要求是非常严苛的,我当时被毙了好多稿子,返工稿更多。我记得写的一个配合雷锋宣传的童话故事广播剧改了六遍,最后是郑佳主任亲自改的。虽然当时感觉挺不容易的,但我要感谢 《小喇叭》,因为那段时间给我打下的编辑基础是非常牢固的。   《小喇叭》 的编辑们不仅到孩子们中间了解孩子的生活,很多编辑还和幼教工作者打成一片,经常组织他们开座谈会,有时为编辑一个小栏目,还经常下到劳动者中间去采访、去体验生活。编辑王成玉为了写关于赞扬全国劳模、北京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儿歌,曾经跟着时传祥同志一起去背粪。采访完回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写出了“背着粪桶笑脸仰”等脍炙人口的语句。
  编辑们的这些努力,连幼儿园老师都看在眼里,他们被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
  钱德慈 (幼教工作者,《小喇叭》 业余作者):我参加工作不久 《小喇叭》 就开播了,我当时待的幼儿园离石碑胡同特别近,所以经常带着孩子们到石碑胡同去录音。《小喇叭》 的编辑们也经常到我们幼儿园蹲点学习,所以跟编辑们熟悉起来。大概是1962、1963年的时候,《小喇叭》 有一个时间段是晚上7:30播出,其实这个点编辑们已经下班了,但为了跟孩子们一起听 《小喇叭》,看孩子们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他们下了班继续工作。我有时候是上晚班,但编辑是八小时工作制,他们把八小时之外的时间依然奉献给了孩子们,我觉得特别难得、特别感动。他们还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用什么教材,有一次发现了我给孩子们写的东西,他们就用了,还鼓励我继续给 《小喇叭》 写东西,后来一写就写了几十年。
  了解了孩子们的喜好和接受程度,编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节目内容作出精心的编排。古今中外的内容都在他们涉猎的范围内,讲的故事里,中国古代的有西游记、三国、岳飞的故事,现代的有抗日战争、毛泽东周恩来的故事,外国的有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等。编辑们不仅在原有素材上进行精心改编,而且还团结了一大批著名作家、诗人、作曲家为孩子们进行创作,著名作家刘心武、刘厚明,作曲家潘振声等人都为 《小喇叭》创作过不少作品。为了节目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小喇叭》 还请来儿童教育家孙敬修爷爷、著名演员瞿弦和叔叔、曹灿伯伯以及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们参加节目的播出,他们亲自审稿、参加录制和审听节目,大大提高了节目质量。这些艺术大师们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的高水平演播,吸引了众多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着迷地收听。正如贾玉芝主任所说,那个年代 《小喇叭》 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寄托。每天 《小喇叭》 广播时间一到,家家户户都传出“嗒嘀嗒”“嗒嘀嗒”的声音,全国千千万万的小朋友都坐在收音机旁听 《小喇叭》 讲故事,跟着 《小喇叭》 说童谣、学儿歌。
  停办十年之后的复播 ——
  木板房里的 《小喇叭》
  1966年,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浪潮扑面而来,连听众对象为学龄前儿童的 《小喇叭》 都受到了冲击。从1968年到1978年,《小喇叭》 一度停播了十年之久,连 《小喇叭》 的名字都被改成了《红小兵》。
  贾玉芝:“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喇叭》 节目停播不是上面让停的,而是我们自己办不下去了,因为实在没法办了。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中央电台没有自己的东西,都是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 的东西,大家都说一样的话,都是一个声音。后来,《小喇叭》 改成 《红小兵》节目,因为 《小喇叭》 听着太“修正主义”了,改成 《紅小兵》就听着挺“革命”的。最典型的例子是 《小喇叭》播过王任重陪毛主席畅游长江的一篇通讯,那时候不能自己随便改,就照着新闻稿念。明知道孩子们听不懂,但也没办法。当时歌曲也只让播八首歌,如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 等。
  “文革”结束后,全国各地的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纷纷来信,迫切要求恢复 《小喇叭》 广播。可是,那时候节目组的许多人都调到别的部门 (组)去了,连办公室也没有。更糟糕的是,“文革”前多年积累的录音资料统统被消磁,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易杏英 (《小喇叭》 原编辑,原少儿部主任):“文革”期间,很多录音资料都被销毁了,留下来的只有像 《小熊请客》 这类“文革”中被批判过的节目。当时造反派说,《小熊请客》 不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你们还讲什么请客,你们要小心搞资本主义。《小喇叭》 的同志就说:“正因为它们是大毒草,所以要把它留下,咱们好作批判用。”除此之外,其他讲故事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都被销毁掉了。所幸的是,当时宁夏电台的潘振声同志保留了很多 《小喇叭》 的幼儿歌曲录音,他便给节目组复制了许多幼儿歌曲的磁带,解了 《小喇叭》 节目恢复播出后音响资料缺乏的燃眉之急。
  1978年7月,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领导批准,少儿部抽出三位同志筹办恢复 《小喇叭》 节目。这三位同志在驻中央广播事业局警卫连战士的帮助下,在广播大楼的冷却池旁边空地上,盖起了木板房,这就是 《小喇叭》 节目组的办公室。
  郝尚勤1978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 《小喇叭》。来之前,他有过犹豫,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去干整天跟幼儿园小朋友打交道的工作,去还是不去?经过慎重考虑,他最后还是选择了 《小喇叭》,并且一干就是一辈子。对于第一天走进 《小喇叭》 的情景,他至今还历历在目。
  郝尚勤 (《小喇叭》原编辑,原少儿部副主任):记得第一天走进 《小喇叭》 节目组,眼睛瞪得溜圆,怎么也想不到它会这般模样:一排高高的白杨树围着一个大水池,水池旁搭建着一排南北朝向的简易木板房。木板房里一道砖墙隔成里外两间,外间安放着两台机器和一张乒乓球台子,后来知道那是用来编辑广播节目磁带的机器和编辑部用来开会的桌子。木板房的里间是 《小喇叭》 节目组的办公室,铺着青砖的地面像是刚刚洒过清水,散发出水与尘埃混杂一起的气味。几张办公桌前坐着几位四五十岁年纪的老编辑。办公室虽说简陋,却很整洁,老前辈们热情得像邻居家的大爷大妈。从那时候起,我才知道在《小喇叭》里讲故事用的广播稿全都是这些老前辈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费尽心血编辑出来的。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准备,《小喇叭》 编录了第一批节目。   易杏英:当时少儿部让贾玉芝组长、钟晓冬和我三个人筹办恢复 《小喇叭》。我们首先去作调查研究,到幼儿园去开座谈会,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想听什么,有时候也把幼儿园老师请来台里一起探讨。经过研究讨论,我们决定先录一些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内容,因为那时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了。我们还把过去的稿子找出来,进行编辑加工后重新录音。钟晓冬跟外面演艺单位联系得比较多,她就找来曹灿等演员参加录音。
  在各位工作人员的努力下,1978年11月6日,在停播十年之后,《小喇叭》 终于恢复广播了。一时间,像雪片似的来信从四面八方飞到木板房。许多家长和老师带着欣喜的心情,写来了热情洋溢的祝贺信,有的老师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不少老师和家长以及听 《小喇叭》 长大的孩子,在来信中回忆起过去听 《小喇叭》 的收获和有趣的故事。当时的小朋友听到了“嗒嘀嗒”的声音,高兴地奔走相告:“《小喇叭》 来了!《小喇叭》 来了!快来听讲故事呀!”
  那些熟悉的名字:康瑛老师、徐文燕老师、孙敬修爷爷、曹灿伯伯……
  编辑们在幕后精心编辑创作出来的节目内容,必须通过前台的主持人或播音员传递给孩子们。相比于幕后默默无闻的编辑,演播人员更容易被小朋友们记住和喜爱。《小喇叭》 的演播人员,人们熟悉的有康瑛老师、徐文燕老师、木偶人物“小叮当”、邮递员叔叔张文星,以及特邀艺术家孙敬修爷爷、曹灿伯伯、陈铎叔叔、瞿弦和叔叔等。
  徐文燕 (《小喇叭》 原主持人、故事主播兼导播):我是1972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进台后领导交付的第一项工作,是恢复停办了很久的儿童广播剧团。为了提高儿童广播质量,配合少儿节目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两个少儿艺术团体:儿童广播剧团和少年广播合唱团。正是有这两个艺术团体的存在,《小喇叭》 节目里有了孩子的声音。恢复儿童广播剧团,是为了培训小演员录制播出节目。我们当时录的节目,有诗朗诵、优秀作文、小故事、童话剧、快板剧等。我跑了好多幼儿园和小学,选出25个聪明伶俐、声音好听、口齿清楚、模仿力强的孩子带到电台,每周日进行培训。蔡国庆那时六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老师把他带到我面前讲了个小青蛙的故事。他小小的个头,张开小嘴一蹦一跳地叫着“呱呱呱”,像极了一只可爱的小青蛙。经过一段培训、录了不少节目后,发现他唱歌特别好,又把他送到少年广播合唱团领唱去了。王雪纯也是儿童广播剧团的成员,五岁就开始录童话剧 《聪明的小白兔》。她声音好听,记词快,老当主角。李伟健、刘颖、于谦等在李绪良老师带领下,也来到儿童广播剧团,录制了好多段儿童相声和童话剧。1983年,儿童广播剧团成立30周年时,邓颖超奶奶来了,她祝“小喇叭越吹越响”,并高兴地和大家合影留念。邓小平爷爷也为孩子们题词:“照毛主席的话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给孩子们录音是很辛苦的,特别是幼儿园小朋友,得哄着,像玩儿一样一句句把词教给他们,教到像他自己说自己的事儿一样。
  徐文燕:给小演员录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排练好多次,帮助他们把词儿背下来。死记硬背也不行,诗要有韵味,剧中人物要有性格特点,有喜怒哀乐,对事物要有态度,更需要有激情。我就用各种方法启发孩子们用真实的情感表现出來。我还要自己掌握录音技术,操作录音设备。刚开始我一窍不通,全是康瑛老师手把手把我教会的。
  很多听众都对 《小喇叭》 的开场白“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句话印象深刻,因为这声音清脆、稚嫩、嘹亮,太可爱、太动听、太吸引人了。可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当时录制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徐文燕:事情是这样的。《小喇叭》 因为“文革”期间停播的时间太久,磁带已经变形,有开始曲和开场白的这盘磁带音质也变坏了,不能用了,必须重录。领导把重录开场白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到广电局幼儿园中班和大班,找了30多个孩子跟着我学说儿歌和“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句话,最后挑出五个口齿清楚、音质纯正、说活有力度、模仿能力强的孩子,每天教他们说绕口令、儿歌和这句“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培训,我把他们带到录音间开始录音。由录音科技术员掌握录音机,播音组的姚琪、康瑛老师在监听室监听,我在录音室话筒前领着小朋友一句一句录。我说一句,孩子跟着说一句,五个孩子一个一个录,每个孩子保留说得最好的十句,由部主任贾玉芝和易杏英、郝尚勤及其他五个编辑一遍遍听,最后选中了其中一句。但到底是哪位小朋友说的,谁也分不出来了。从1978年11月6日《小喇叭》 恢复广播开始,一直沿用这个版本的录音。
  孙敬修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故事爷爷”,“文革”期间被停止播讲好多年。“文革”后,在 《小喇叭》 节目组的邀请下,孩子们盼望已久的“故事爷爷”又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了。
  徐文燕:有一次我接到一篇 《徐特立的故事》,我觉得这稿子要是请孙敬修老师来讲最合适了。我请示了台领导,经过研究后终于批准了。这是 《小喇叭》 恢复播出以来第一次把孙爷爷请来给孩子们讲故事,他老人家甭提多高兴了。从那以后,凡是适合孙爷爷讲的故事,《小喇叭》 的编辑们都会请他来给孩子们讲,小朋友们可爱听孙爷爷讲故事了。我通过和孙敬修老师合作,向他学习了不少讲故事的技巧。孙老师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热心地培养帮助我为孩子们讲故事,就是生病住院了,还写信给我支持和鼓励。他老人家给我的亲笔信我一直保留到今天。
  作为 《小喇叭》 的主持人和故事主播,徐文燕在怎样给孩子们讲好故事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她突破了以“局外人”讲故事的方式,注重塑造故事中不同角色的特点,使小朋友们听起来宛如身临其境一般。比如她要讲动物的故事,就先了解动物的习性,在讲故事过程中塑造动物的形象,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孩子们真正爱听。
  《馋嘴的赤毛猴》 是当时小朋友们点播最多、最受欢迎的一个儿童广播剧,中央电视台据此做的木偶配画剧还获得了一等奖。从这个广播剧的录制过程,可以看出为制作一个节目,《小喇叭》的工作人员得付出多少努力和艰辛。   徐文燕:小朋友点播最多、出版次数最多的童话剧 《馋嘴的赤毛猴》,讲的是一个小猴子特别嘴馋,经常偷酒喝,因为喝醉,几次被猎人割耳取血,可就是这样,还是难改馋嘴本性。剧中我扮演小猴子,录音时,小赤毛猴的语言要有喜怒哀乐情感的表观力,我也要有分寸地掌握小猴子活泼淘气的性格特点,更要把它嘴巴馋的劲儿表现出来。小猴子喝醉酒说话不利落的感觉,是我多次听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学会的,喝酒的声音是我喝了四大杯水才达标的。因为小猴子的声音要用特技表现,我就拉长声音放慢语速演播,播放时再恢复原速播放。一个小小的广播剧,我天天跟着音乐用特技拉慢速度练唱,播放时再恢复原速听是否达到要求。我录特技部分,其他角色要用正常声音,录完后要把两者一句句接起来。录音时我们领导姚琪老师跟着我在监听室监听,表现力没达标重录,有一点没赶上节奏重录。录完后主任和编辑再次审听,如果通过了,就由编辑写好主持人讲话稿,剪辑录音做成一期节目播出。为了让小朋友们接触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馋嘴的赤毛猴》 还采用了昆曲的艺术形式,剧中乐曲也是由北方昆曲剧院乐队伴奏的。
  七八十年代及90年代初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听徐文燕老师讲故事和她导播的童话剧,常常来信点播,她的节目也多次获中央电台及全国优秀节目奖、国际“柏林未来”奖等,还多次被中国唱片总公司及中央台出版社选中,出版了故事专辑。现在她讲故事的音像制品,还活跃在小朋友当中,深受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
  《小喇叭》 任重道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种少儿报刊杂志的出现,尤其是电视的兴起,导致儿童广播节目开始衰落,《小喇叭》 也不能幸免。由于改革开放后一切“唯金钱至上”,《小喇叭》 甚至几次成为险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砍掉的对象。但是,在 《小喇叭》人的坚持和努力下,它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一直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
  郝尚勤:中央电台经过历次改革,不管是人员更迭,还是节目的更换,最后保留下来的只有一个 《小喇叭》,像 《向日葵》 和 《星星火炬》 就先后被淘汰掉了。《小喇叭》 是唯一一个生命力如此之长的专题节目,一个节目能生存60年,确实不容易。
  李晓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 专题部副主任 (《小喇叭》 现归专题部主管),1984年进入 《小喇叭》 后工作至今,他编辑的很多儿童节目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奖。
  李晓冰:2014年,《小喇叭》 在全台600多个栏目的综合评比中位列第5名,2015年位列第22名,這说明 《小喇叭》 的排名是比较靠前的,《小喇叭》 还有听众。但它的听众构成和以前不大一样了,现在的听众构成以大城市的孩子为主,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农村的孩子反而不是很多了。因为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电视的普及率很高,孩子们更容易被画面所吸引,所以听广播的机会少了。
  《小喇叭》 现在的节目内容还是以讲故事为主,因为讲故事是 《小喇叭》 永恒不变的主题。时长也由以前的15分钟、20分钟,变成了现在的半个小时。现在 《小喇叭》 主打低幼儿童“睡前”的概念,每晚8:30播出,主持人是孩子们喜爱的郑晶姐姐和春天姐姐。虽然 《小喇叭》 的影响在广播电台的范围内还算不错的,但广播毕竟不是现在向外扩张的主流了,主流还是得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比起电视,比起新媒体,我们确实任重而道远。
  (选自《纵横》2016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鉴别文物以鉴定字画为最难,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古代名书画家多若繁星,他们青、中、晚年时期的作品有所不同,而且历代临摹名家书画甚多,仿制作伪者不少,鱼龙混杂难以分辨;还有不少是后落款,假面题、跋、序之作,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就是有鉴别字画基本功,一眼也是分辨不清!谁要是说他一眼能鉴别出古字画之真伪,不是无知便是吹牛。  笔者对鉴别古字画甚感困惑,于1988年中秋佳节去看望有六十多年鉴赏古字画经验的邱震生,
1980 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百家争鸣实际上是“两家争鸣”吗?》,引起了一些反响,都是一片赞扬和鼓励之声。但事隔三年多之后,却又遭到质疑,并且激起了一阵小小的风波。这原本不是什么大事,风波也不严重,但通过这一事件,却折射出当时尚存的一种老旧的社会心态,一种过时的思维定势仍在社会上暗暗涌动。几十年后的今天,社会以飞跃步伐前行,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人们的思想开放多了,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联合发出 《波茨坦公告》,该公告除了促使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外,也明确提出:“我们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犯,包括虐待我们俘虏的人在内,将处以严厉之法律裁判。”表明了盟国坚持严惩日本战犯的决心,也是日后东京大审判的重要依据。但在日本陷入末日疯狂的这段时期内,很多本该站在审判台上的战犯已经提前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  从盟国发出 《波茨
摘 要:童话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人的特性,并借其有趣的情节与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文学体裁。作为一种儿童文学,童话在学生想象力、理解力、情感态度的培养方面都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育资源并不十分便捷的农村,学校与家长更要联合起来,给予学生进行童话阅读的条件与引导,让学生借童话放飞自己的想象力,促进身心共同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童话阅读;家校合作;
摘 要:识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为了让学生乐学会学,轻松识字,笔者就统编教材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梳理出了“循循善诱,增强识字意识”“潜移默化,激发识字兴趣”“多策并用,提高识字能力”等有效策略。  关键词:识字教学;意识;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
居住  一 建房  徐悲鸿买地建“危巢”  画家创作需要画室,可是徐悲鸿却没有独立的画室,蜗居在中央大学宿舍。建新房,又缺资金,徐悲鸿那时经济状况并不好,一筹莫展。此事被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知道后,先是由吴稚晖出资3000元购买了鼓楼北侧当时属于傅厚岗的两亩荒地。1931年,吴稚晖又与钮永建、李石曾等人倡议,为徐悲鸿建房筹款。大家凑钱购买建筑材料,请人设计,施工,在傅厚岗修建了一座带有画室的西式二层楼
在陈寅恪研究中,陈与傅斯年的关系总感觉有些疙疙瘩瘩、不太清楚的地方。之前我们主要依靠的材料是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 《陈寅恪集·书信集》以及一些友朋回忆文章,还是感觉资料缺乏,解不开那些疙瘩。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三位先生主编的 《傅斯年遗札》 (以下简称 《遗札》) 依托史语所保存的傅斯年档案,经过精心的编辑整理,从某个角度讲,呈现出一个“傅斯年的世界”,也为我们探究陈寅恪与傅斯
摘 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精神,切实贯彻《大连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作方案》要求,落实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工作,克服普通高中办学模式趋同、缺乏办学特色的同质化倾向,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及活动,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需求,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结合学校实际,把创意思维教育合理地融入高中课堂。
在我国历史上,反贪决心最大、力度最强、办法最多、惩处最严的,莫过于明朝的朱元璋了。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其于洪武一朝展开的严厉的反贪运动,为中国历朝历代所鲜见。朱氏反贪也确以颁布种种律令为特色,有规定,有案例,如贪污银六十两,除了枭首,还要剥皮制作标本以警示后人。他不但坚决实施各项反贪规定,还要求全国官民认真学习诵读规定,时时检查、对照,甚至将规定铸成铁牌,立于大庭广众之中。  革除
摘 要: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进行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如何寓教育于活动中,如何保证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质量等是幼儿园关注的问题。幼儿的工作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是看看孩子,会跳舞、唱歌就行了,要做好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事业心、爱心及责任心。在幼儿园阶段就应让幼儿们掌握、学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幼儿园期间的教育应多样化、开放化,给幼儿们创造亲子动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