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与语文学业成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463878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很多杰出文学家的绘画、书法和音乐等技艺也都非常高超,比如苏轼在赞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同时,他自己的绘画和书法成就也非同寻常。再如李煜、李清照等等也是如此。不久前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普高语文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女生稍多)的视觉型学习风格高达64.18%,几近其听觉型或触觉型(皆为23%左右)人数的三倍。相反那些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大多是男生)其视觉型学习风格的比例远低于前者,虽然其人数也多于其听觉型或触觉型(说明视觉确是人脑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比例却只有一倍多一点。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一.视知觉表象与语言发展
  现代心理学已经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讲,语言功能、抽象思维功能主要定位在大脑的左半球,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想象、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但这种两半球功能的单侧化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有相互补偿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还发现,大脑皮层后部的枕叶区域是人的视知觉神经中枢。通过视觉通道获得并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外部形象,称为视觉表象。当视知觉表象出现时,其上的血流量会有所增加,在视知觉表象加工外部刺激信息时,其上会产生相应的生物电活动;若损伤,则病人就看不懂文字材料。而这一区域又正好位于顶颞前枕叶联合区(调节感知思维活动的联合区)。谢泼德字符旋转实验表明,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它是人的认知系统中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人在加工、处理以视知觉刺激信息或空间刺激信息为主的任务时,往往使用表象进行认知操作,而且会经历类似于对实物进行比较的过程,即类比表征。那么,位于联合区上的视觉中枢是怎样调节和促进主要位于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发展的呢?
  尽管语言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获得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能力,但一个人在学习与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期(2~9岁),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在人脑存在着语言中枢的前提下,要想促进其功能的发展,必然要对其进行适时、适量和适宜的刺激。刺激得越多,产生的语言就越多;刺激得越少,产生的语言就越少。至于所产生的语言的水平,则要取决于认知的程度。正如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一样,年幼的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形和象开始的。而他们的眼睛正是这些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符号的第一捕获者。视觉型学习风格的人首先在数量上给予了语言中枢以较多的刺激,其次,在有效性方面,可能得到了获得语言的良好环境,包括声音、场景等空间刺激信息。而这些空间刺激信息的表征,是必须通过视觉通道才能准确地加以完成的。斯卑林的第二个视觉信息登记模型告诉我们:当视觉信息被快速地扫描的时候,会产生三种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模式,即视觉的刺激信息被转换成为声音信息、内隐的言语默诵和复述以及书写(或口头)的动作。这种感觉登记能把信息存储较长的时间,并能够暂留感觉信息原有的直接的编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登记与保留信息的容量较大。视觉与绘画、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以外,表象还具有很多能够促进认知发展的优点。首先,复杂图像形成的表象具有层次结构,而且其中的结构具有与表征对象相类似的结构特征,说明它能够现实地表征客观事物的三维空间特征以及它们在各个纬度上连续变化的刺激信息。由于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而表象特别适合在工作记忆中对空间信息进行表征,所以当人们真正运用表象思索其研究的问题时,会激活与该问题相关的重要知觉特征,而不需激活指代这一问题的命题表征,这可能会节省他的工作记忆空间,有助于游刃有余地思考最为关键的问题。其次,表象能够承接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操作,如对自己心目中的表象进行旋转、扫视或进行有层次的组织与划分。因此,人们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任意的联想与想象,或者以某种模仿原型为参照,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或者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想象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或者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中抽取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或者将一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的事物、新的原理、新的方法等等。这就是说,借助于表象,有助于人们进行抽象的推理活动。第三,与知觉相比,表象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可能会更模糊、更概括,或者说欠精确。这就使人们在使用视知觉表象来帮助自己记忆时,不必记住所有的细节,只需记住事物外部的某些典型的知觉特征,从而实现快速记忆或者快速比较等等认知行为,能够迅速地从整体上和大体上把握住问题。以上这些优点,大大地促进了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程及其评价大多都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新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篇幅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正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形象的过程。因为艺术形象层面是文学的主体层面,是艺术表现的中心环节。对于写实型的作品,由于它立足于生活,以描写和表现人的现实生活为己任,要求能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满足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因此细节描写要逼真;现象的真实必须与生活的逻辑相统一;对生活的表现追求客观性,即作家在进行艺术描写时,要以忠实于生活的态度,让艺术形象本身去打动读者。既不编造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也不表露自己的倾向,而要用作品中的场面和情节本身去打动读者。所有这些特点和要求,都决定了作家必须首先使用形象思维。对于抒情型的作品,由于抒情是作者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去表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态度,它大多需要依靠凭借。客观抒情型的作品一般是通过对景物的逼真描写来实现的,这里“逼真描写”的景物就是形象思维所凭借的形象,描写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过程。主观抒情型的作品——无论是在具象描写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用理想化的方式处理情节和人物以及景物(如汤显祖《牡丹亭》),还是干脆丢开生活具象而采用魔幻形态,以求理想可以驰骋、观念可以表达(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所采用的依然都还是形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至于象征型的作品,由于其写作目的是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包括理想),艺术手法上都采用象征(又叫隐喻,凡是表达某种观点或事物的标志或符号都叫做象征),因此它的艺术形象统统都具有意象性。既然意象都是“表意之象”,其方法和过程也就必然都使用了形象思维。高中女生生理成熟,情感丰富,心理感受性较高,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相对占优势,细腻和敏锐使她们在接受和占有信息方面也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考查方面,得分应该最高。   诚然,高中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它们大多都是运用逻辑思维的。但毕竟其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其中有些篇目形象思维又首先得到运用,如《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南州六月荔枝丹》等。受“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观念的制约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中小学生这个特定的教育对象而言,形象思维的较多运用也必然是教材编写的客观需要。语文如此,其他学科都如此,广泛使用的生活化教材即是明证。
  教材选文这样,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又如何呢?正如数形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一样,语文教师在其教学中也常常利用图形、图像等等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众所周知,高考第一大题——作文已经十几年都没有写议论文了。
  三.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形象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视觉思维》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他说:“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这就是那种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地解释经验的图式能力。因此,眼力也就是悟解能力。”他所谓的“视觉思维”,其实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不过他说的更直接、更准确:视觉其实就是思维,思维过程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过程,在视觉中同样存在:抽象、推理、分析、综合等等。抽象思维并非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维同样也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既然形象思维有利于语文学业成绩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呢?
  1.养成观察习惯,丰富表象积累。
  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没有丰富表象储存的大脑,就像是干涸的池塘,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而观察是认识的开始。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挂图、音像材料、实物展示、社会调查、观察自然现象等方法,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想象和联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与气氛,善于把“白纸上的黑字”转化成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在文章的空白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3.经常进行图文转换,训练学生言象转换能力。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或者头脑中的形象,用准确的词语或句子表达出来;在阅读或者写作(包括日记)中不时地进行画图和插图,既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情趣,又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云肖,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睢宁。责任编校:黄碧斋
其他文献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每个单元练习中都会设置一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它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成为了语文教科书中必不可少而又特色鲜明的一种教学组成部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不断要求,这一教学内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了继阅读、作文以后的又一亮点。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简要谈一谈:  一、把握内涵,是确保口语交际开展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期刊
编者按:身处网络资讯充斥时代的我们,如何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字中寻找有助于指导学生解读文章的助读资料,成为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难题。以前我们为没有资料发愁,现在是为资料泛滥发愁。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老师的《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读后不妨一试。福建宁德陈成龙老师和安徽舒城县冯菊荣老师的教学设计也从实践层面为我们提供了根据所教文本特征及作者所处时代,
《木假山记》一文,宋楼昉曾作以下评价:“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阖,有无限曲折。”那么文章之曲折是如何表现的呢?笔者细读文本后,发现文章的曲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文章作一阐述。  一.首节迂回曲折,跌宕起伏  树木生长,“或蘖而殇”,尚未接受阳光的沐浴,尚未受到雨露的滋润,尚未享受成长的快乐,生命便匆匆宣告结束,此真不幸也。“或拱而夭”,已然长成合抱,正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接受着雨
如课标所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以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达到这一目标效果,具体做法,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正确认知语句含义  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但对于词汇的理解积累仍然少的可怜。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频繁出现的“用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语言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采用激励性语言,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契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激励性语言的优势呢?  一、实现激励性语言的多形式表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可以采用口头语言激励性方式,还可以采用书面语言激励、肢体语言激
期刊
近年来,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党委、乡政府以及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兴办女童班等形式,狠抓女童入学,大大提高了该乡儿童入学率,促进了该乡基础教育的发展,为解决山村女童
阅读,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直以来,初中的语文教学效率低,是人们十分困扰的问题。虽然,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辛苦的备课并且结合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仍然不能与语文教学形成正相关的关系。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师讲的太多,而学生说的太少,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意义重大。  一、制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
期刊
我之所以提出并探讨如何对喜剧美学特征进行现代阐释这个问题,最初是得自于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和启发。我给学生讲外国文学史课程时,经常会涉及喜剧性作品,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学,本来有很多是悲剧意味很浓的,但讲出来却让学生哈哈大笑,比如海勒的《第22条军规》、尤奈斯库的《椅子》、萨特的短篇小说《墙》等等。我感到很困惑。当时刚好看到一本书,是加拿大学者弗莱主编的《喜剧,秋天的神话》,其中有一篇英国哲学家怀利·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助力课堂教学,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深受学生欢迎,课堂引入价值极高,值得我们展开深度挖掘和探索。初中学生对影视作品有着特殊敏感性,也有一定生活认知积累,在文本学习中引入影视内容,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产生诸多情感共鸣,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自然是鲜活的、立体的、深刻的。  一、精选影视内容,激发学生听说兴趣  在文本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影视相关内容,不仅能够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是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二者在教学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就中学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司马迁文选的教学,以文选所体现出的生死观为结点,浅议如何教授必修课和选修课及把二者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发挥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的作用。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两个部分,是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