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hczwh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是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二者在教学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就中学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司马迁文选的教学,以文选所体现出的生死观为结点,浅议如何教授必修课和选修课及把二者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发挥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的作用。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两个部分,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高中语文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把二者放在不同的地位,充分认识二者的设置目的和不同功能,教师据此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从以下两个方面作简要阐述:
  先说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必修课和选修课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类型,它们在教学上的联系和区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有阐述: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即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显然,二者在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方面有着共性。“重基础、重均衡”是必修课教学的特点,“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选择、促个性”是选修课教学的特点。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在“课”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其根本还是语文内容,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适用于选修课,教学仍要遵循,不能抛弃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而去创造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与之相配合。
  当然,又因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存在着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因而选修课也有着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由此可见,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目标上,两者相互衔接,共同提高;在教学内容上,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教学形式上,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但二者又有区别,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前者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的一面;后者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因而,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重拓展,探究性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真正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实际教学浅谈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司马迁文选的教学区别。
  再说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法
  我校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的,尽管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教材的课程模块设计和课程内容安排的主次、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司马迁文选的编排上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一是在初中语文已学司马迁文选——《陈涉世家》《李广》(两文均为节选)的基础上,选录了《鸿门宴》(必修1)、《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4),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学习;二是在选修教材中录入司马迁的《项羽之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三是读本中选录了《魏公子列传》(读本4)、《报任安书》(读本5)要求学生自读、自学,这是对“必修课”延伸。
  必修、选修教材中司马迁文选及读本中《魏公子列传》的共性是传记类体裁,它们与《报任安书》(读本5)这篇作品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静言思之,它们共同地体现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表达出的生死观,前者是具体而生动的“范例”,后者是“纲”,在课程功能上是对前者的拓展、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司马迁文选教学呢?
  由于“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对必修课的教学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落实每一个细节,这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其它学科乃至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等方面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于达到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达到增强其文言语感的目的等。所以在教《鸿门宴》《项羽之死》(均选自《项羽本纪》)和《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各课的教学设计中都要注重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意义和用法)、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的识记和理解,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了解传记文章的叙事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传主的形象。此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传授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以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文言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传授和积累,也要通过各个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探究。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组织学生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四,理解作者评传的含义,并讨论蔺相如“勇”的真正内涵,这就为以后学习选修五中的《报任安书》,进而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作了铺垫。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中也要始终结合教育的终极目标来实施,即选修课在教学上要与必修课的内容和方法相联系,兼顾二者衔接性和综合性以及语文能力、素养的一致性;在制定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法的选择上要更为灵活和自主,选修课的选择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如在教授《报任安书》(节选)时,这是一篇抒情浓郁的书信,兼具叙事和议论,是司马迁虽遭遇一生坎坷却卓然于世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其生死观的直接剖白,也是解读司马迁和《史记》的切入点: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教学时一则遵循文言文的教学规律,重视文言基础的夯实,让学生读懂课文。二则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本文内容出发,合作探究司马迁为什么在奇耻大辱的窘境下本可一死了之,却不自杀而隐忍苟活?辅以本文删节内容和司马迁家世的补充,并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和探究分析,教师再作必要的指导,归纳如下结论:生死决择——重于泰山的生死观;倜傥非常——扬名显身的理想追求;发愤著书——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自身尊严——高贵独立的人格精神。司马迁在惨遭李陵之祸而面对生死两难之时,正是由于他树立了正确的生死观,著成鸿篇巨制——《史记》而名垂青史。三则启发学生联系所学、所知的《史记》中许多传记人物的结局,并用能体现他的这种生死观的生动而具体的事例加以印证:有为国事而死的陈胜(《陈涉世家》);有羞于对刀笔之吏,愤而自杀的李广(《李将军列传》);有不畏强暴,敢于刺杀秦王的荆轲;有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的项羽;有以死督促信陵君救赵的侯嬴……无不体现他悲壮浓烈的生死观——生,生有所值;死,死得其所。四则让学生观看《史记》与之相关的影视等,举办观后感、讨论会、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倾情阅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还可在学生丰富阅读传记的基础上,尝试写作小传、自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上做到知识与能力兼顾,突出人文素养。
  语文科是开放的学科,它既需要课内教学,也需要课外延伸。新课程改革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会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可在必修课、选修课之余,组织学生活动体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师生或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拟定与《史记》人物传记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合作探究。如指导所带高二(13)班“独树一帜”学习小组(组长周威)“专题探究《项羽——悲剧英雄”。该小组通过阅读《史记》中《项羽本纪》及其他传记中涉及项羽的资料,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找、收集评价项羽的资料,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项羽》一文传主性格、思想、悲剧根源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不仅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参与过程。
  以上做法是基于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实际而论的。从课程结构的角度看,选修和必修是各自独立的课程板块;从教学要求看,也各不相同。但两者之间又有联系,完全割裂两者是十分有害的。在许多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选修是对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和巩固,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不能脱离与必修课的内容和方法的联系,要照顾到二者的衔接性和综合性以及语文能力、素养的一致性。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在选修课中联系必修课的内容,也可以在必修课中适当的介绍选修课的内容,还可在课外活动体验中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延伸二者课内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语文的内涵以及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借此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石小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使他们具有很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也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创造力。  我们知道,学生们想象力丰富,并且善于幻想,如果在教学阶段教师能结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实施创新教育,会有效
期刊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每个单元练习中都会设置一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它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成为了语文教科书中必不可少而又特色鲜明的一种教学组成部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不断要求,这一教学内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了继阅读、作文以后的又一亮点。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简要谈一谈:  一、把握内涵,是确保口语交际开展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期刊
编者按:身处网络资讯充斥时代的我们,如何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字中寻找有助于指导学生解读文章的助读资料,成为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难题。以前我们为没有资料发愁,现在是为资料泛滥发愁。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老师的《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读后不妨一试。福建宁德陈成龙老师和安徽舒城县冯菊荣老师的教学设计也从实践层面为我们提供了根据所教文本特征及作者所处时代,
《木假山记》一文,宋楼昉曾作以下评价:“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阖,有无限曲折。”那么文章之曲折是如何表现的呢?笔者细读文本后,发现文章的曲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文章作一阐述。  一.首节迂回曲折,跌宕起伏  树木生长,“或蘖而殇”,尚未接受阳光的沐浴,尚未受到雨露的滋润,尚未享受成长的快乐,生命便匆匆宣告结束,此真不幸也。“或拱而夭”,已然长成合抱,正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接受着雨
如课标所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以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达到这一目标效果,具体做法,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正确认知语句含义  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但对于词汇的理解积累仍然少的可怜。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频繁出现的“用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语言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采用激励性语言,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契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激励性语言的优势呢?  一、实现激励性语言的多形式表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可以采用口头语言激励性方式,还可以采用书面语言激励、肢体语言激
期刊
近年来,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党委、乡政府以及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兴办女童班等形式,狠抓女童入学,大大提高了该乡儿童入学率,促进了该乡基础教育的发展,为解决山村女童
阅读,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直以来,初中的语文教学效率低,是人们十分困扰的问题。虽然,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辛苦的备课并且结合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仍然不能与语文教学形成正相关的关系。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师讲的太多,而学生说的太少,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意义重大。  一、制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
期刊
我之所以提出并探讨如何对喜剧美学特征进行现代阐释这个问题,最初是得自于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和启发。我给学生讲外国文学史课程时,经常会涉及喜剧性作品,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学,本来有很多是悲剧意味很浓的,但讲出来却让学生哈哈大笑,比如海勒的《第22条军规》、尤奈斯库的《椅子》、萨特的短篇小说《墙》等等。我感到很困惑。当时刚好看到一本书,是加拿大学者弗莱主编的《喜剧,秋天的神话》,其中有一篇英国哲学家怀利·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助力课堂教学,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深受学生欢迎,课堂引入价值极高,值得我们展开深度挖掘和探索。初中学生对影视作品有着特殊敏感性,也有一定生活认知积累,在文本学习中引入影视内容,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产生诸多情感共鸣,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自然是鲜活的、立体的、深刻的。  一、精选影视内容,激发学生听说兴趣  在文本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影视相关内容,不仅能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