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hongshan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语言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采用激励性语言,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契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激励性语言的优势呢?
  一、实现激励性语言的多形式表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可以采用口头语言激励性方式,还可以采用书面语言激励、肢体语言激励等方式。只有做到不拘一格,才能在教学过程灵活应用激励性语言,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结合教学实际,實现激励性语言的多形式表现,促进学生学习。
  如,在教师要求诵读课文时,可以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以真诚的表扬学生:“你读的真好,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你的真情实感,继续保持。”这样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口头表扬和激励之后,会更加注重在朗读课文时加入自己的情感。在作业评价中教师也可以借用书面语言激励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如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较好,教师可以评价:“你的作业完成的很棒,希望你继续努力。”如果学生的作业中存在问题,教师可以评价:“你的进步很大,但是仍然有点小问题,希望你继续加油!”这样通过这种激励性语言就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样这种书面语言激励方式还可以应用在写作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眼神鼓励、肢体鼓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使学生获取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在激励的过程中融入教师的真实情感
  人是情感动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并融入一定的真实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表达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语言时也应当重视融入真情实感,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用细腻丰富的感情,感受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更要重视给予多方位的关心,并采用激励性语言重新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还记得之前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吗?”让不同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再给予鼓励。之后教师可以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完成表演之后,教师就可以运用激励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师应以激励为主,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避免打击学生积极性。同时在使用激励性语言时,教师还应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融入真实情感。如:“你表演的真好,将人物都演活了,惟妙惟肖。但是有一丁点的瑕疵需要改正”,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教师是在敷衍,从而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表演的过于生硬,教师也应当重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并肯定学生的努力。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实意,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语言的过程中应融入真实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重视激励性语言的持续性运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不强,在学习中容易半途而废。为了使学生能够长时间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也为了能够提高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成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激励性语言的应用持续性,从而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特点采用不同的语言激励方法,以此实现激励性教学。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综合考虑学生兴趣、性格、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激励性语言,从而使激励性语言能够发挥出关键作用,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来表现出教师的激励。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书本、文具等进行鼓励,同时要加强精神激励。另外,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教师都应不吝啬语言激励,用语言提升激励效果。总的来说,持续性激励需要教师坚持,更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合理运用语言激励。
  采用激励性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激励性语言,并结合实际的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语言激励方式,同时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激励性语言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
  崔连防,山东邹平县开发区第三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字词教学滑向“边缘化”,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转向更为开明、活泼的方向。面对字词教学的转变,教师在求新求变的前提下,容易陷入一些教学的误区。本文对造成语文字词教学“边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一、“边缘化”表现及原因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字词教学陷入“边缘化”,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字词
期刊
翻开任何一部宋词选集,我们都会大量地看到“雨”的飘洒,听到“雨”的声响,感到“雨”的情韵。词人们种种的志趣情怀,离情别绪,喜乐哀愁,似乎都随雨而来随雨而去。婉约也好,豪放也罢,又都何曾少了“雨”呢?“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周邦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等等,不胜枚举。虽说唐诗中也有“雨”的意象描写,但数量程度远不及宋词,当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的欣赏和创作,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学生美好的理想。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小学所有的教材都有美育内容。我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时,发现从汉字明快的读音、形象的结构、丰富的字义上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美育素质。于是,我把识字课上成一堂融识字、美育于一体的综合课。  一
期刊
片段(一)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  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  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  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辞海》对成语的诠释为: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可见,成语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它保留了古人许多的语言、思想的精华,素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之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是活在现代文中的古文,又是古文中流传下来的现代文。我们灵活运用熟知的成语辨析理解文言文,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词的活用是
期刊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使他们具有很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也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创造力。  我们知道,学生们想象力丰富,并且善于幻想,如果在教学阶段教师能结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实施创新教育,会有效
期刊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每个单元练习中都会设置一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它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成为了语文教科书中必不可少而又特色鲜明的一种教学组成部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不断要求,这一教学内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了继阅读、作文以后的又一亮点。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简要谈一谈:  一、把握内涵,是确保口语交际开展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期刊
编者按:身处网络资讯充斥时代的我们,如何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字中寻找有助于指导学生解读文章的助读资料,成为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难题。以前我们为没有资料发愁,现在是为资料泛滥发愁。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老师的《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读后不妨一试。福建宁德陈成龙老师和安徽舒城县冯菊荣老师的教学设计也从实践层面为我们提供了根据所教文本特征及作者所处时代,
《木假山记》一文,宋楼昉曾作以下评价:“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阖,有无限曲折。”那么文章之曲折是如何表现的呢?笔者细读文本后,发现文章的曲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文章作一阐述。  一.首节迂回曲折,跌宕起伏  树木生长,“或蘖而殇”,尚未接受阳光的沐浴,尚未受到雨露的滋润,尚未享受成长的快乐,生命便匆匆宣告结束,此真不幸也。“或拱而夭”,已然长成合抱,正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接受着雨
如课标所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以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达到这一目标效果,具体做法,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正确认知语句含义  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但对于词汇的理解积累仍然少的可怜。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频繁出现的“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