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中的书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l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我认为有必要强调一个关于读书的心理学现象,大多谈及这个话题的著作都忽略了这个现象——人们心中惦念的往往是未曾读过的书。有些时候,这些书表现得极其重要。人们惦念的书至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书你一直打算某天读,却很可能永远不会读;第二类书你觉得原本该读但未读,这些书你在有生之年一定还会读,至少会读其中的一些;第三类书你听说过、谈论过、看到过相关信息,但几乎肯定不会去读,因为你对它们的偏见根深蒂固,似乎难以打破。
  第一类书是不朽之作,大多是经典名著。人们通常羞于承认没读过这种书。对于这些大部头,人们偶尔会“啃”一点,但最终还是搁置一旁,同时更加确信自己仍然读不进去。这种书因人而异。对我来说,如果要举几位名家的话,荷马、亚里士多德、弗兰西斯·培根、黑格尔、卢梭(《爱弥儿》除外)、罗伯特·布朗宁、桑塔亚那的作品都属于此类。第二类书,我列入了《古沙国游记》、《罗马帝国衰亡史》、《索多玛120天》、卡萨诺瓦的《我的一生》、拿破仑的《回忆录》和米什莱的《法国革命史》。第三类书则包括佩皮斯的《日记》《项狄传》《威廉·麦斯特》《忧郁的解剖》《红与黑》《伊壁鸠鲁主义者马里厄斯》和《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有时,别人偶然提及某位你没有读过或是根本没想过要读他的作品的作者——比如你崇拜的作家有一段文字写到了他,或是同为爱书人的朋友提到了他——这足以让你跑去寻找这本书,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它,并想马上据为己有。但大体而言,人们很少去读从前忽略或刻意摒弃的书。某些主题、某些文风、与某些书名相关的不幸联想,都会引起让人难以抑制的抵触情绪。比如,没有什么能诱使我再读一遍斯宾塞的《仙后》。我上大学时开始读这本书,因为匆匆离校而幸运地中断了阅读。至于埃德蒙·伯克、艾迪生或乔叟的作品,我是一行都不会再看了,尽管最后一位作家我觉得还值得一读。另外两位我觉得自己不会再读的作家是拉辛和高乃依,虽然不久前我在《小丑的追求》一书中读到的一篇评论《费德尔》的精彩文章让我对高乃依(编者注:《费德尔》是拉辛的作品,此处可能是作者的笔误)产生了一些兴趣。
  另一方面,有些书虽是文学的奠基之作,但离人们的思想和经历太远,难免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某些作家虽是西方独特文化的精神堡垒,却比中国人、阿拉伯人甚至原始人更让我感到陌生。有些最精彩的文学作品诞生于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并无直接贡献的文化。例如,没有哪种神话比日本神话对我影响更大。通过小泉八云,这位美国文学中颇具异国色彩的作家,我渐渐熟悉了日本神话。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没有哪个故事比《天方夜谭》更吸引我。我对美国印第安传说毫无兴致,却对非洲的民间传说倍感亲近。还有,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我读的中国文学作品(除了孔子的著作)都像是我的祖先所写。
  我说过,有时你崇拜的作家会将你引向一部被束之高阁许久的书。“什么?他喜欢那本书?”你这么自言自语,心中障碍立刻消失,不仅变得开放宽容,兴致也高涨起来。让人们对某本被遗忘的旧书燃起兴致的,往往不是志趣相投的好友,而是偶然相识的某个人。有时那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个笨蛋,你会奇怪自己为什么记得他随意推荐的一本书;或许他根本没推荐,不过是谈话中提到这是本“怪”书。正如人们所说,在闲散无聊、无事可做时,这次谈话会突然从记忆里蹦出来,我们会想试着读读这本书。开卷之后不免惊讶,因发现奇书而惊讶。
  《呼啸山庄》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我经常听见人们对此书高度赞誉,但我断定英国小说——还是出自女人之手!——不可能有那么棒。后来某一天,一个在我看来品位不高的朋友,谈到此书时用了几个意味深长的词。我很快就忘掉了他的评论,但毒液已渗入我心。我无意中已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要看看这本名著。终于,在几年之前,让·瓦尔达给了我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被它惊人的力量和美所震惊。我猜所有读过的人都有同样的体会。是的,它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而我,出于傲慢与偏见,险些错失良书。
  题解
  亨利·米勒(1891—1980),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等。
  书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整部文明史的记载。但是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献,总让人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不禁慨叹“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不是附庸风雅,也不是翻检文学史,前者太浅薄,后者太学究。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读书大致是以“自用得着者”为真,为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性情,开卷有益。通过书,我们与超越时空的伟大心灵进行交流,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再伟大的人物和作品也不能启迪读者对于生命和永恒的觉悟,不能激发灵性和创造力。所以,我们不要再惦念那些“未曾读过的书”,多读读那些你虽是偶然碰到却一下子就融进了你的灵魂和思想的书吧。
  (胡明峰)
其他文献
演讲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著名演讲家邵守义先生曾经讲过:要选择那些能给听众指明行动方向的,能够教给听众行动的手段和方法的材料。因此,我们在选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实用性,能对听众有指导意义的材料才是最受欢迎的。  纠正错误方式  教育家孙云晓的演讲《教育不是教训》:  有很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怎么不好好看书学习呢?总是在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游戏,其实这应该问问他们自己。他们平时守
期刊
公元23年,各路起义军打着汉军的旗号,一齐攻入长安城。未央宫内外黑压压一大片人,喊杀声不绝于耳。人们口口声声要杀的“反贼”,正是新朝皇帝王莽。  此时的王莽,正忙着躲避蔓延进宫里的大火。说来也怪,这火焰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专追着69岁的王莽跑。老人家最后被逼急了,干脆找个吉利的方位坐下来,喃喃自语道:“上天赋予我厚德,汉军能把我怎么样?”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了——死期在即,王莽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啊!
期刊
中国传统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历来备受重视。早在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之前,历史上已有许多相关探讨。《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也说:“言知之易,行之难。”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做足了知与行的功夫。他常向属下虚心问政,故而能“知”;他在臣僚的建议下不断改正过失、纠正错误,是为有“行”。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行事作风,使刘邦以渺渺之身,驱策力而有天下,最终建立了强盛的西汉帝国
期刊
“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把她们跟在男朋友身边的样子唤作“小鸟依人”。不过,这个俗语最早却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说文解字》:“雀,依人小鸟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  “小鸟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长孙无忌闲聊。评论褚遂良时,唐太宗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
期刊
汉武帝刘彻堪称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五十四年,三次大规模抗击匈奴,得以收复失地,御敌于国门之外;他施行“推恩令”,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此外他还凿空西域、创立太学、改太初历、铸五铢钱,在经济文化方面也大有作为。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王朝国力空前强大。但同时,他在贪奢享乐、劳民伤财方面也被人诟病。晚年时汉武帝杀戮太重,“巫蛊之祸”使得父子相残、太子自杀,险些断送了大汉江山。经过了长达半
期刊
离线社交是指离开虚拟社交网络,去真诚地认识一些人,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一些人。社交网络是现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虚拟社交可让人们放松精神、自由交谈、释放压力。但每一种技术都有自身的危险和流弊,很多人对虚拟社交过度依赖,就如染上毒瘾般,一离开网络就坐立不安。他们不愿参加现实的社交活动,自我疏远、自我隔离、自我封闭。离线社交提倡真实的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该仅限于社交网络,人们的内心其实是更渴望面对
期刊
每当年关将近,辛苦一年的职场人将目光聚焦在“年终奖”这个大红包上。年终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世界各国的年终奖有什么区别吗?  年终奖从何时兴:汉代“腊赐”相当厚  年终奖在我国很早就有。在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
期刊
中国民间,常把蛇称为“小龙”,生肖属蛇的人,也常把自己说成是属小龙。那么,蛇为什么有“小龙”之称呢?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遍生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山地和水泽之中。蛇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最早的蛇出现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形色怪异,行动诡秘,毒蛇可致人死命。蛇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春天萌动,夏天活跃,秋天收敛,冬天安眠,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同步,而
期刊
“一年明月打头圆”,元夜良宵,月光如水。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民俗生活中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元宵的“闹”,是多种节俗形式的合奏。最突出的是声音与色彩。  听音声  元宵节的喧闹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以锣鼓为主的响器声。锣鼓是庆祝节日必备的道具,节日气氛的营造离不开锣鼓,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更响。像清代苏州,“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顾禄《清嘉录》卷一)。  二
期刊
春秋时的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对国民横征暴敛,用以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他为人荒诞暴虐,常在宫中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供取乐。一位御厨因烹饪时没把熊掌炖烂,便被晋灵公杀掉,尸体放在筐中,让官女们用车载着经过朝堂。大臣赵盾和士季看到了车中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他们为晋灵公的无道感到深深忧虑,准备进行规谏。  士季对赵盾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