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依人”最早是形容男人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把她们跟在男朋友身边的样子唤作“小鸟依人”。不过,这个俗语最早却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说文解字》:“雀,依人小鸟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
  “小鸟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长孙无忌闲聊。评论褚遂良时,唐太宗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褚遂良是著名书法家,因被封为河南郡公,书法界世称“褚河南”。《唐人书评》如此评价褚遂良的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褚遂良是李世民的书法老师,李世民只要搜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必定要请褚遂良辨别真假。有一次,李世民又请褚遂良辨别,褚遂良仔细观察后认为此墨宝是赝品。李世民好奇地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把书法作品拿起来,对着阳光指点道:“陛下您看,‘小’这个字的点和‘波’这个字的捺,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败笔呢?”李世民仔细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对褚遂良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他文献
国朝贤臣,必以于清端为清廉第一①。自江防迁闽臬②,舟将发,趣人买萝卜至数石。人笑曰:“贱物耳,何多为?”公曰:“我沿途供馔,赖此矣。”其自北直赴江宁也,与幼子赁驴车一辆,各袖钱数十文,投旅舍,未尝烦驿递公馆也。在制府署,日惟啖青菜,江南人或呼为“于青菜”。仆从无从得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诸子冬衣褐,或木棉袍,未尝制一裘。官楚时,长公子将归,署中偶有腌鸭,刳半与之。民间有“于公豆腐量太狭
期刊
阳虎得罪于卫①,北见简子曰②:“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众;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矣;树蒺藜者③,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勿以树而择之。
期刊
我们的船,取道麦努夫运河,这样一来,西边大支流上华茂的棕榈林,就无由见到了。该支流通向利比亚沙漠,西岸一带正遭阿拉伯人扰攘云耳。出麦努夫运河,继续溯流而上,朝左能看到穆格托姆山峰,右面尽是利比亚境内高大的沙丘。不一时,便在山丘的空隙处,依稀得见金字塔尖:实则尚隔八十余里。这段航程,几乎走了八小时,我一直站在船首遥望金字塔群。渐次临近,陵墓也越发见出规模庞大,愈加显得高耸入云。宽展如同洋面的尼罗河;
期刊
舍北舍南来往少,自无人觅野夫家。  鸠鸣桑上还催种,人语烟中始焙茶。  池水云笼芳草气,井床露净碧桐花。  练衣挂石生幽梦,睡起行吟到日斜。  品读  倪瓒(1301—1374),元代诗人、画家。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  “诗人”“画家”的头衔,那是后世给的,至于自号“懒瓒”的倪瓒本人,只知道自己有一个身份:“野夫”。他懒懒散散地住在北里村,心安理得地照自己
期刊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品读  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一首序云:“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云(词如上)。戏效荆公作。”所谓集句词,即全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王安石一生写了不少集句诗,当时人们竞相仿效,成为一种风气。他不仅集句为诗,也集句为词,这可以说是他的首创,同时
期刊
辜鸿铭拖着油光可鉴的辫子泰然自若地上台领取北大英文教授的聘书,他倔强地与时代保持距离,非共时地生活在民国里。这有些像一个著名的悖论:我转过身,障碍就在我身后。而我,我拖着我心中的辫子,根本做不到像辜鸿铭那样泰然自若,一往无前。我在这个时代里常感到巨大的不适,时代的断裂感永远在心中晃荡。满大街金黄色的染发大波浪,满大街的高筒靴子与紧身裤,露出两条细瘦美丽的腿,骄傲地高昂着头。上网时,我只会打字,收发
期刊
中国的读书人怕是没有不知道苏东坡的:大诗人、大散文家、大学问家和大书法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说起他的文章,史称“浑涵光芒,雄视百代”。苏东坡之所以有此成就,当然不是天生的,尽管他从小聪慧,家庭环境使然,但和其一生好读书和善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苏东坡一生勤读书,更会读书。他积累的一套读书方法,即他应其侄女婿王庠讨教读书方法而写的《又答王庠书》中所介绍的,对历代读书人都
期刊
演讲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著名演讲家邵守义先生曾经讲过:要选择那些能给听众指明行动方向的,能够教给听众行动的手段和方法的材料。因此,我们在选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实用性,能对听众有指导意义的材料才是最受欢迎的。  纠正错误方式  教育家孙云晓的演讲《教育不是教训》:  有很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怎么不好好看书学习呢?总是在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游戏,其实这应该问问他们自己。他们平时守
期刊
公元23年,各路起义军打着汉军的旗号,一齐攻入长安城。未央宫内外黑压压一大片人,喊杀声不绝于耳。人们口口声声要杀的“反贼”,正是新朝皇帝王莽。  此时的王莽,正忙着躲避蔓延进宫里的大火。说来也怪,这火焰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专追着69岁的王莽跑。老人家最后被逼急了,干脆找个吉利的方位坐下来,喃喃自语道:“上天赋予我厚德,汉军能把我怎么样?”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了——死期在即,王莽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啊!
期刊
中国传统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历来备受重视。早在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之前,历史上已有许多相关探讨。《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也说:“言知之易,行之难。”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做足了知与行的功夫。他常向属下虚心问政,故而能“知”;他在臣僚的建议下不断改正过失、纠正错误,是为有“行”。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行事作风,使刘邦以渺渺之身,驱策力而有天下,最终建立了强盛的西汉帝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