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部2月6日公布“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继续公开向社会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成为热议的话题。我认为分科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
一、历史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界定
广义的历史教育,是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历史,是在记录、学习、分析、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道德修养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历史教育,则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所以历史教育应当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对应,包含三层含义:其一,自然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即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其二,从结果的角度看,自然科学教育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然科学态度的教育。这种态度应体现为人对客观世界具有宽广的认知领域,人的自由意志的拓展,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其三,自然科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主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正确的科学伦理观才能指导科研。
二、中学历史教育对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伦理的作用
1、中学历史教育推动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自然科学知识一般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完成教学任务,这些科目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第一,知识是预设的,而非个人主体发现的;第二,被认为都是正确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教育的特征是被动接受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过程。这些科目相对而言较枯燥,特别是对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容易产生倦怠情绪,丧失学习兴趣。
历史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点,第一,重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以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为基础的、达尔文进化论是在拉马克早期进化论基础上形成的,我们要重视这个过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第二,重智慧开发。知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大危机,每次突破常规,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分科教学的原因,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科技史部分恰恰是自然科学课忽略的,历史教师应本着教育的原则、学生发展的原则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2、中学历史教育有助于科学态度的形成
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能否被认识?这是人面对大自然不可回避的问题。历史地看,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前者强调以人观天,不大重视对自然的探索,导致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迷信。后者强调主客二分,重视对自然的拷问,衍生出富含理性思想的科学文化。主客二分的思想原则使人确信自然界是存在的客观实在,是人可以认识的对象,并且相信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思想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导致了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历史教学并非像历史研究一样,有弄清历史真相的任务,而是在一定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观念。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有助于科学态度的形成,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自然,追究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科学态度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人文精神是科学态度的基础。
3、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科学伦理
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因此,伦理精神是整个科学精神结构的核心所在,科学精神不仅内蕴伦理精神,而且还外在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历史教育推动学生科学伦理的形成,历史教育在推动自然科学教育的功能中,这一点最为重要,效用也最为明显。“科学是否存在禁区”?“科学存在禁区”,这是科学伦理的基础,科学研究不能违背基本的人文精神,科学研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科学研究不能以毁灭人类为目的。例如,最近的奶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养殖业的“瘦肉精”事件等就是违背科学伦理的主要表现。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在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全部。科学对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释权,但不是全部,至少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太可能(保守的估计)。简单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但后来,随着学科的大发展、大分化,科学与人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历史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三、历史教育推动自然科学教育时注意的问题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进行人文教育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是涵养人文精神其开设的主要目的。历史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自然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由理科完成。但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在可能的情况下,特别是科技史的教学中,要跳出历史学科的限制,从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角度,注重文理结合。
一、历史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界定
广义的历史教育,是指人类社会各界所进行的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历史,是在记录、学习、分析、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道德修养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历史教育,则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究、成长的教育活动。所以历史教育应当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对应,包含三层含义:其一,自然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即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其二,从结果的角度看,自然科学教育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然科学态度的教育。这种态度应体现为人对客观世界具有宽广的认知领域,人的自由意志的拓展,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其三,自然科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主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正确的科学伦理观才能指导科研。
二、中学历史教育对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伦理的作用
1、中学历史教育推动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自然科学知识一般由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完成教学任务,这些科目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第一,知识是预设的,而非个人主体发现的;第二,被认为都是正确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教育的特征是被动接受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过程。这些科目相对而言较枯燥,特别是对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容易产生倦怠情绪,丧失学习兴趣。
历史教育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点,第一,重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以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为基础的、达尔文进化论是在拉马克早期进化论基础上形成的,我们要重视这个过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第二,重智慧开发。知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大危机,每次突破常规,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分科教学的原因,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科技史部分恰恰是自然科学课忽略的,历史教师应本着教育的原则、学生发展的原则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2、中学历史教育有助于科学态度的形成
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能否被认识?这是人面对大自然不可回避的问题。历史地看,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前者强调以人观天,不大重视对自然的探索,导致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迷信。后者强调主客二分,重视对自然的拷问,衍生出富含理性思想的科学文化。主客二分的思想原则使人确信自然界是存在的客观实在,是人可以认识的对象,并且相信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思想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导致了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历史教学并非像历史研究一样,有弄清历史真相的任务,而是在一定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观念。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有助于科学态度的形成,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自然,追究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科学态度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人文精神是科学态度的基础。
3、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科学伦理
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因此,伦理精神是整个科学精神结构的核心所在,科学精神不仅内蕴伦理精神,而且还外在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历史教育推动学生科学伦理的形成,历史教育在推动自然科学教育的功能中,这一点最为重要,效用也最为明显。“科学是否存在禁区”?“科学存在禁区”,这是科学伦理的基础,科学研究不能违背基本的人文精神,科学研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科学研究不能以毁灭人类为目的。例如,最近的奶业的三聚氰胺事件、养殖业的“瘦肉精”事件等就是违背科学伦理的主要表现。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在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全部。科学对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释权,但不是全部,至少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太可能(保守的估计)。简单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但后来,随着学科的大发展、大分化,科学与人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历史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三、历史教育推动自然科学教育时注意的问题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进行人文教育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是涵养人文精神其开设的主要目的。历史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自然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由理科完成。但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在可能的情况下,特别是科技史的教学中,要跳出历史学科的限制,从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角度,注重文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