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述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江苏 靖江 214531)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行,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话高度阐释了改革的内涵及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代,改革已经成为强大的时代潮流,2008年又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史自然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笔者就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所涉及的重要改革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广大考生应考有所帮助。
  
  一、 改革的定义与分类
  
  改革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局部或根本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按不同的标准,对改革有不同的分类。按改革的性质可以分为奴隶制改革(如梭伦改革)、封建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资产阶级改革(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按改革对社会影响的程度可分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挽救危局的局部调整(如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前者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后者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
  此外,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涉及的主要是中国和世界史上古代和近代的改革运动,而中国和世界现代史上的改革运动在必修二中有相当程度的反映。世界现代史上的资本主义改革主要有罗斯福新政、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福利国家制度等,社会主义改革主要有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二、 分析中外改革的一般模型
  
  对古今中外改革的分析,一般从背景与目的、过程与内容、结果与评价三方面进行。
  (一)改革的背景与目的分析
  改革的背景一般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内部原因的分析又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角度进行:经济上主要表现为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如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即奴隶制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政治上主要表现为由于旧制度不能适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统治者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如明治维新的政治因素即由于农民起义不断、新兴地主和商人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中下层武士产生反抗思想从而导致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文化上主要表现为各国改革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导或冲击,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即由于鲜卑族进入中原后长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外部原因一般是受到来自外部的先进文明冲击或面临外来侵略的威胁,产生民族危机。如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是受到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威胁,民族危机逐步加剧。
  改革的目的因时代背景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各有差异,但是总结起来不外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摆脱危机、富国强兵等要求。如梭伦改革是要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振兴雅典城邦国家;戊戌变法的目的是要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
  (二)改革的过程与内容分析
  改革是渐进的社会变革,所以改革的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以迁都洛阳为界标,分为前期由冯太后主持的创立新制与后期由孝文帝主持的移风易俗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奠定了改革的基本框架,后一阶段则是改革的深化;再如中国戊戌变法根据改革推进的程度分为舆论宣传、政治运动、变法高潮三个阶段。
  改革的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只要我们仔细归纳,就会发现任何改革的内容不外乎经济、政治、军事、文教、习俗等几个方面。经济上主要是推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颁布新的土地赋税制度;政治上主要是改革国家机构、调整和变革身份制度;军事上主要是改革军事体制、增强军事力量;文教上主要是学习先进文化、发展教育事业;习俗上主要是学习先进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只要把握了这些规律性的内容,繁琐的改革内容就变革有章可寻,所以同学们在复习过程要注意总结和归纳。
  (三)改革的结果与评价分析
  改革的结果与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主要包括改革的特点、性质与实质、结果与成败原因、积极作用与历史局限、认识与其实等等。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逐点分析。
  第一,改革的特点。从方式上讲,改革一般都是由统治者推行的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是和平的、渐进的过程,这与激烈的快速的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截然不同;由于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势力的利益和旧制度的格局,必然受到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这就使改革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和社会条件的不同,改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二,改革的性质与实质。不同的改革有不同的性质,选修一教材中涉及的改革有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等。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者代表、维护哪一阶级的利益。但不论是什么改革,就其实质来看,都是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局部性的调整或全局性的变革,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前者并不否定现存社会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的改良,后者是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所以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第三,改革的结果。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不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衡量,而是看改革的目的与结果是否一致。改革的结果一般可分为成功、部分成功、失败三种。如中、俄、日三国的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完全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最为成功,俄国农奴制改革取得部分成功。成功的改革表现为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为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社会内部的压力;失败的改革是由于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释放的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终转化为革命。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任何改革概莫能外;其他的因素有:改革力量与守旧势力的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的进行;改革的措施是否循序渐进、行之有效,任何急于求成的改革都会功亏一篑;改革是否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改革是否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因为改革有多样性、复杂性);改革是否有强有力的政权推行,改革者是否拥有实权、是否有坚强的后盾,是否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改革是否能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推行;改革者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灵活的策略,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励精图治的精神、是否有敢于冲破阻力的创新精神。
  第四,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
  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相互交替、互为作用的过程。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具体表现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富国强兵,促进社会转型,推动思想解放。
  任何改革者受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都必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商鞅受地主阶级的局限,使变法带有重农抑商、轻罪重罚、文化专制等局限,这些局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第五,改革的经验、教训、认识、启示
  历史是现实的渊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学习改革史,是为了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有所借鉴。通过学习改革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和启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与时俱进、用于改革;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然遭到旧势力阻挠,充满尖锐复杂的斗争,要求改革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策略;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三、 评价改革的标准
  
  古今中外的改革,林林总总,是非成败,莫衷一是。如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人认为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为隋唐时期中国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全盘西化,放弃了鲜卑族勇武善战的民族性格,甚至模仿魏晋士族门阀制度,导致鲜卑贵族生活腐化,所以在孝文帝死后北魏很快灭亡。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改革呢?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顺应民心,维护人民的利益。
其他文献
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家都想到好吃的对不?其实这是我同桌的两个绰号,他真实的名字叫宋想樂,乐于助人,大家都很喜欢他,就给他起了这两个让人嘴馋的名字。大家现在跟我一起看看他是怎样乐于助人的吧。   有一次考试,我忘带铅了,怎么办呢?我向同桌宋想乐借,说明天还给他,他却大方的说,送给你了!虽然只是一根铅笔,当时的我却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这可是雪中送炭啊!   还有一次,我旁边的一个同学忘带本子啦,课堂
唐代: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译文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  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  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注释   张笺编此诗于大中十一年(857),时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
小籠包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场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在课堂上对该科目的兴趣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因而可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出几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愿与同行们交流。    一、设美赏美法    数学中多蕴涵的美感,是没个学习过的人难以忘记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一、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提供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普遍患有“作文畏难症”,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米”,肚中没有“货”。过去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
摘 要: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针对中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课后输入和课堂输出的角度探索了口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输入;输出  中国分类号:.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2 -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已成为现代社会的
人杰地灵的丹阳,自古以来教育发达,文化繁荣。今时今日,丹阳教育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普通高中教育呈现出了高位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态势,给人以颇多的启发。    一、现代化带动均衡化    丹阳市通过不懈努力,在推进全面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力地带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一系列对班主任实践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教育策略 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5 -01    一、问题分析  以高二(16)班为例,此班级是一个新组合的文科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参差不齐。不仅成绩参差不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操行品质也参差不齐,既
也许是女孩子的缘故吧,看见花儿时,我就想轻嗅它的芳香,看见鸟儿时就想抚摸它的羽毛。当然,这份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在大树这儿也没有丝毫的改变。   门前的这棵树无比繁茂嫩绿。娇嫩的树叶,像一个个淘气的孩子,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上前去,接受着阳光的洗礼,充满了蓬勃向上的力量。清晨,它抖落身上的露珠,迎接朝阳;傍晚,它送走落日的余晖,等待明月。   那时,我崇拜地看着那些爬树很灵活,很轻巧的哥哥姐姐。
摘 要:在坚持“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课型都可以对教学的程序进行合理的调整。本文探讨了“活动单导学”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实施以及教师在推行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高中英语;关系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3 -01    如皋推行的“活动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