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情感线盘活新思维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普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阅读学习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带着情感去理解、体悟和表达,才能展现出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品质思维力。然而,在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学习往往止步于 “满堂听”“满堂记”和“满堂看”,忙忙碌碌,只有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教师或优生的“外来”结论。如此情形,学生没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情感体验就会被风蚀,参与热情被风化,积极探究匮乏,主动思考丧失。这样一来,连“思考”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又谈何培养个性思维呢?
  多媒体环境的植入,对解决上述问题无疑就是一个“支点”或“拐点”。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更新升级,而是让多媒体去熏染和唤醒学生的心灵世界,辅助情感线,让学习主体有着更多的语言实践和真诚体验,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参与学习,主动构建,从而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释放情感力,盘活新思维。笔者现结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活感知思维
  2011版课标指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这些都与感知感受性阅读思维密切相关。
  在诗歌教学中,感知思维的激发,往往需要学习者在最佳状态下才能“发酵”而成,为后续的思维交流和碰撞夯实基础,铺路搭桥。为此,我们需要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活动中培养感知思维,积淀感知思维。
  感知思维需要情景创设和铺垫。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感受并不是靠外部刺激直接获取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交融交互产生的,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获得思维感知的友好、有效途径。
  多媒體的恰当介入,正是给了情感元素丰沛的诗歌学习互动而生动的情境。多媒体所创设的,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直观世界、直面世界,让学生穿梭在诗歌情境里,“直视无碍”,感知被激活,思维更活跃。
  譬如学习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我们为了达到“激活学生感知思维”的目的,就可以设计如下多媒体辅助方案:
  欣赏MTV《乡愁四韵》,品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等句子的朗诵语气和韵味。
  在这样的MTV情境里,优美而感伤的旋律能让学生“怦然心动”,自觉不自觉地进入特定的意境里,浓浓的乡愁、深深的哀思、久久的期盼,如同腊梅花一样的芬芳绽放,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一位漂泊他乡、归国无望的老人的酸楚和无奈,学生的情结被打开,思维情点被触动。
  反之,如果没有多媒体音乐和画面的“牵引”和“梳理”,对于这样深切的情思,阅历尚浅的初中生又如何能体会得到,情感思维又如何被激活呢?
  二、发散意象,拓展探究思维
  诗歌是意象群的组合,很多时候,这样的意象群是抽象而模糊的,在通往“从文字到旨趣”的道路上,学生的探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给学生搭建一个支点,搭建一个阶梯,学生的诗歌探究思维才能更流畅、更舒畅。
  多媒体所互动和辅助的正是这样的“支点”和“阶梯”。在多媒体辅助的环境里,那些抽象的意象会因为“如临其境,如在身边”的生动元素而变得形象,变得清晰,此时此刻的探究思维也会从“惊奇和问题”开始,冲破教师预设所不能及的“笆篱”,萌生新颖的看法和观点,带来意想不到的神奇和惊喜,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对诗歌的情感体悟也会升华到新的温度。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理想》这篇诗歌时,面对刚刚踏上“理想”之旅的初一学生,诗歌丰富而集中的意象显然是“在山的那边”,如此情形,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更形象、更直观”的动态功能,对理解和破解意象作一点“铺垫”,用“他山之石”辅助“攻玉”。
  欣赏配乐诗朗诵《理想》,模仿屏幕上的动态提示语,仿写句子“理想是 ”,利用电子白板的“擦除”“圈点”和“回看”功能,看看哪一组写得最精彩。
  在这样“有情有景”的氛围里,学生的探究思维正如袁宏道《满井游记》中所言,“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探究热情被点燃,发散思维被扩散,一组组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极富创造力的句子便跃然纸上。如:
  理想是高山上的雪莲,绽放纯洁的花朵;
  理想是梦中的珠穆朗玛,跨越岁月的坎坎坷坷;
  理想是笔尖下的流淌,理想是众志成城里的船桨;
  理想是《少年中国说》,理想是《梦想中国》;
  理想是贝多芬的“命运”,推开坚强的大门;
  理想是海明威的“硬汉”,演绎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里,多媒体“入情入境”的多维触动,给予学生的恰恰是“零距离”的激发和启示,让“理想”这一抽象的意象变得可感可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探究度和发散度,理解更通俗、更便捷、更深刻,或隐或现地生发出多媒体“互助”的力量。
  三、丰富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诗歌教学因其丰厚的艺术性“难为”“难懂”,在初中阶段一度被搁浅,被冷落,在此背景下,重拾“拓展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品质思维力源自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想象力。”诗歌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启迪创新思维,丰厚语言实践能力。
  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培育、培养和培植,而学生的想象力却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如果在诗歌教学中一味强调学习个体的“顺其自然”,就只能导致有的“吃不消”,有的“吃不了”,“遇强不弱,遇弱不强”,效率指数会大大下降。
  多媒体辅助和补充的恰恰就是这样的丰实想象力。无论是穿越时空的诗歌背景、音乐背景,还是入情入境的动态画面补充,多媒体的艺术世界创设的,正是穿透文字的丰厚而立体的想象空间。
  让我们来看一下《再别康桥》的多媒体设计方案:
  夕阳西下,火焰般的背景下,逐行动态显示《再别康桥》文字,背景音乐是《二泉映月》和《梁祝》。师生共赏。
  透过这份设计,我们不难想象到《再别康桥》美美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唯美”状态,最适宜盘活学生的想象,释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终究,美美的背景音乐、美美的背景图景,入脑、入耳、入心、入情,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浸润、情感的熏陶、思维的激越。
  当然,多媒体辅助诗歌学习的“长板”自不待言,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在煮透诗歌、渗透情感上做足文章,以防“蜻蜓点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喧宾夺主”等“短板”元素的交叉混搭。唯有如此,多媒体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才有力更有效。
  (赵丽丽,本科,中教一级。王金杰,本科,中教一级。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一中,262724)
其他文献
教育无痕,贵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贵在以思想孕育思想、以灵魂唤醒灵魂、以情怀陶冶情怀、以智慧培育智慧,于无形之中造就学生、成就教师、提升学校。但“无形”不等于“无为”,教育是有意识的培养活动,教育必须“有为”,借助合适的载体充实学生的知识行囊,并以知识武装学生的体魄、情感、智慧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创建于2010年9月,虽然是一所新建校,但在建邺区教育局的全力指导和
期刊
中小学校的实验室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室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实验室管理是提高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提升教育装备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是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2011年南京市江宁区实验管理已经规范化,并成立了江宁区学校实验室装备管理指导组
期刊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的确,书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一个人的读书过程,就是传承文化,培植美德,润泽心灵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提高文学素养,南京市姜家园小学一直将“徜徉浩瀚书海,共享书香人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多举措打造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计划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一、营造书香浓郁而又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为引领学生走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科技越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信息技术在当下就能很好地充当文化传承的纽带。  如果能够把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融合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期刊
有人说“书是咸的,翻开才知道它是海洋。”有人说:“书是甜的,阅读才知道它是甘泉。”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为了引导学生“亲近书本,爱上阅读”,近年来,南京市太阳城小学结合“阳光教育”办学特色,开展了以“缕缕阳光,缕缕书香”为主题的“书香校园”建设系列工作,引领学生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一、打造环境,让书香浸润校园  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
期刊
编者按:教育技术装备如何推动师生去读书,如何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呢?南京的做法一是通过环境与条件的建设,把书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赶到”校园的每一个能存书的角落。二是改革管理机制,废除那些条条框框的管理要求,简化手续,让学生更加容易地获得书。三是革新评价与考核办法,体现在管理人员的服务上。四是大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本期我们推出了南京市5所学校 “书香校园”建设的案例,旨在引导大家解放思想,改革和创新图
期刊
学校的长廊,尤其是各楼之间的连廊,原本是一条供师生遮阴避雨的走道,却因为有了以走廊墙壁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布置,成了学校“环境育人”的阵地。  校园文化长廊的布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学校主干道的文化长廊设计方面,应遵循一定的策划规律。沈曙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学校文化长期策划研究的基础上,曾提出了三条精辟的设计思路:一是办学理念视觉化,二是学校历史环境化,三是地域
期刊
南京市汉口路小学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是南京历史上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公立学校之一。学校紧邻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整个片区环境优美、文化浓郁、学风井然,学校长期受此濡染,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和氛围。  自2009年进行抗震加固以来,学校对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对整体环境进行了打造,拥有学生读书阅览室、教师阅读交流室、学生阅读书吧、流动书吧。其中学生读书阅览室面积
期刊
国学教育是一项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系统文化工程,其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是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血脉熏陶和文化浸润承传,从中积累和培养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激发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可见,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和能量。正是基于对国学教育及素质教育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北京市羊坊店第四小学(以下简称“羊坊店四小”)将国学教育引入校园,与
期刊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作为北京市节约型示范校,深刻认识到开展环境教育、节约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大事。三年来,学校从强化组织管理着手,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支笔、一分钱开始,把节约工作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之中。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力度,根据学校实际,以“营造校园绿色氛围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目标,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践行节约、保护环境、讲究文明的新风尚,着力强化师生的节约思想、品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