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考试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MrF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一文中曾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主要分为教育考试和录用考试两大类。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也为世界各国所效法借鉴。
  
  教育考试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官吏的培训场所,统治者常通过考试手段督促和约束学生学习。
  西周的国学、乡学分别由学校管理人员主持考试。西汉考试的主要方式是射策和对策,统称“策试”。主试者根据经义提出若干问题,称为策问;由主试者选择题目指令考生回答,就是对策;由考生自行抽取试题解答即为射策。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实施新的课试录取办法。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变为二年一试,而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诏令洛阳太学实行五经课试法,继承和发展了东汉的考试办法。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学校考试制度无法正常进行,但统治者对考试仍颇为重视。后赵皇帝石勒曾亲临大小学校,考试学生经义;前秦苻坚也曾“临太学,考学生经义”(《晋书·苻坚传》)。梁朝对学校学生定期考试,成绩优异者,可充任官职,梁武帝亲自到国子学策试学生。
  隋唐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学校的考试制度也趋于完备。唐代国子监所属学校的考试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旬试”,考核学生在一旬内所习的功课;第二种为岁试,考核一年内所习之业;第三种是学生的“毕业考试”。学生的考试均由博士主持,成绩及格的则升级,“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地方官学的考试也同国子监,但地方学校考试难度不大,毕业考试是由地方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长官长史主持进行,学生学习九经,通一经便可升学。
  宋代对学校考试制度有所改革,把考试成绩与对学生的奖惩挂钩。庆历年间太学初设,便有公试和私试之法。王安石兴学时,太学实行升舍制,以“行艺”作为评定成绩的标准。其后,又立八行八刑科,把品行作为评判学生素质优劣的标准之一。宋代其他类型的学校学生考试大体采用太学考试制度。唯律学用断案考试学生,把学生实际业务能力和学习成绩结合起来,并将学习成绩与膳食待遇结合起来。
  元朝国子学实行分斋教学,校舍分上、中、下六斋,东西相向。学生每季考所习经书课业,合格及不违规矩者,以次升第,名曰“升斋”。升斋试中每季考试列优等的升上斋,下斋生优等而不犯规者升中斋。国子学考试由博士出题,生员答稿,先呈助教,俟博士删改后,始录附课簿,以凭考核。
  明代国子监实行分堂教学和积分制。国子监教学组织分为六堂,其中“正义”、“崇志”、“广业”为初级,“修道”、“诫心”为中级;“率性”为高级。凡通四书未通经者入初级三堂,修习一年半以上,如文理通畅,则升入中级两堂,再修习一年半以上,达到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才升入高级的“率性”堂。监生升入“率性”堂后,用积分制考察其学业成绩。一年积至八分为及格,给予出身,可派充官职,不及格者仍坐堂肄业。如有才学超异者,奏请上裁。这种监生考试直接授官制,促进了学校的繁荣。明代府州县地方官学考试也较严格。凡初入学者谓之“附学”,通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可补为增广生、廪膳生。只有廪膳生才有资格充岁贡,参加科举考试。
  清代国子监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分为月课和季考二种。月课、季考均采用积分法,一年之内积满八分者为及格。及格以后,按照原有资格分别咨送吏部,在吏部历满考职后,按照成绩,分别外用。清代地方官学也有严格的考试,士子凡未入学者称“童生”,童生经州县与本府的考试,再经学政的院试,三试合格才有入学资格,俗称“秀才”,亦称“生员”。生员出学,合称举贡,出贡就是地方考选。在学生员贡于朝廷者,虽也有到京经廷试优等就授官职者,但大多数升太学肄业。
  由上所述,中国古代教育考试比较严格,考试类型主要有旬考、月考、季考、年考和毕业考,考试方法多样化,有笔试、口试等形式,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待遇和前途结合起来,大多采用积分制,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督促学生奋发向上,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录用考试
  
  中国古代录用官吏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推荐,二是考试。最早的选士考试在西周已经采用,其选拔考试分作三步:第一步由乡大夫初试,第二步由司徒复试,第三步由大乐正将选出的人才报告给天子,经过选拔,呈交给司马量才录用。这种选士制度是否施行,史料记载不详,但确已相当完备,并表现出学业考试与官吏录用考试统一于一体的特点。
  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主要科目为贤良方正。另有孝廉一科。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从地方逐级推荐到中央,偏重德行的考察,但仍行考试制度。东晋举贤良一直没有间断,并一律加以考试。刘宋同晋一样,“凡秀才、孝廉至,皆策试”。齐朝察举秀才以五问策之,“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得一问者不合与第一”。梁天监年间,曾下诏只要能通一经,不论什么社会地位和身份都可以参加考试,随才录用。陈仍对秀才、明经、高策等科规定考试取士。北朝大多采用九品中正制,但也行考试之制,北齐在考试时,天子常出坐朝堂,亲临监试。北周武帝采取“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的选士政策,罢门资之制。
  自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唐代先后设有秀才、明经、三礼、三传、吏科、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目,武则天时设武举,后来就只剩下进士一科了。科举考试制度后来一直沿用到明清。
  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种录用性质的官场入门考试,一旦被录取就取得了担任官职的资格,至于何时得官及得到什么官,则各代并不一样。隋朝大概一经考取,总有官做。唐代考中进士后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吏部根据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个标准并参照资历进行选择任职,四个条件相等时看德行,德行相等时看才干,才干相等时看劳绩。宋朝凡考中进士的大都能得官,名列前茅的得高官。明清虽然迟早都有官做,但发迹的早晚与快慢则大有不同。
  为了防止考试舞弊,从唐朝武则天起实行“糊名”的办法,又称“弥封”,宋真宗时普遍推广,成为定制。为防认识笔迹作弊,试卷还要经别人誊正。考试时,考场内外隔绝,警卫森严,考生要搜身以防止夹带。康熙时还规定考后需要指派专人对试卷进行复查,发现问题还需追究责任,谓之“磨勘”。乡、会试皇帝亲自听取汇报。对于考试作弊的人处分越来越严重。在唐时遇有作弊情节,只不过除名、取消以后应试资格,或处罚有责任的考官。到清朝时,常因考试舞弊案件大肆诛戮。
  中国古代录用制度中还有一种制举考试,称为制科。就是皇帝单独下特殊诏令,以起用非常之士的名义,收罗专门人才,应试者不限出身、资历、年龄,由地方官推荐,加以简单考试后便授以官职。制科名目繁多,先后见诸史册者不下50余种,确实收揽了一批卓有才能的官吏,这实际上是推荐加考试,可以弥补科举考试之不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可谓严格。当然,它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人人平等,丢开劳苦大众无力念书不说,清朝明文规定:“官吏俱限身家清白,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长随,不得滥入士籍。”某些被认为是从事下等职业的如倡优等人家子弟也不能报考。而有钱有势的人家,则可以通过捐纳和贡举等名目,直接参加乡试或通过某些手段取得官位。而且作弊之事历代层出不穷,从拉关系、送贿赂到冒名顶替,无奇不有,弊端极为严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考试制度中确实存在着闪光之处,比如考试的多层性、考试内容的广泛性、考试方法的多样性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平等原则、公开原则、择优原则等,确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某种机遇,为国家开辟了广阔的人才资源,从而给封建统治政权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上接2013年第5期)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国人对玉的认识,一般都从文学开始。比如形容女孩长得漂亮,常说“亭亭玉立”;形容男人长得帅,有个成语叫“玉树临风”,来自杜甫的《饮中
【摘要】雅思贝斯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理论,中国历史的原始社会到秦始皇时期是中国的早期文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爱琴海文化则是西方的早期文明,本文将从中西古代文明时期美术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比较上进行阐释,旨在提高理论与实践的水平,以及我们对中西方古代文明时期美术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古代文明;共通性;差异性;世界文明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斯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理论,他认为文明的标志是
从秀水街的南门一眼望去,大大小小摊位沿狭街两侧笔直地向北延伸而去.摊位上或摆或挂的形形色色商品,覆盖着整个狭长的秀水街,煞是绚丽.接踵不断的人群中,流动着不同的肤色,
漆艺胎体制作传承有序:有木胎、夹苎胎、纸胎、金属胎等胎体应用.“胎”是器物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器物造型的一种手段,每一种胎体的应用都反映出器物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工艺,凝
期刊
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中对学生给予全方面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多元参与机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激发学习兴趣—一使学生想参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任鸿隽早年曾是激进的革命救国论者,然而,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命运的好转需要诸多方面的条件,其中,科学之学界的建立尤为重要。为此,他倡导科学研究,弘扬科学精神,始终不渝地为科学救国理想的实现而殚精竭虑。作为近代中国科学共同体的缔造者,他既没有狭隘地把科学等同于技术,也没有机械地将其视为反对封建传统的思想武器,而是在
本文梳理了我国民宿的发展历程及民宿的类型,提出了民宿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策略.
本文从文化名片、公共教育支点方面探讨美术馆馆藏资源共享的意义。在当代,美术馆事业应借助科技更上一层楼,实现共享的目的。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10月19日,“墨舞影幻——李一·东方涂钦作品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行。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为展览撰写序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协
中国城市经济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维新教授说,一个城市最怕的不是破破烂烂,怕的是建些不伦不类的,拆了可惜,不拆又很窝心的东西.秀水怕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