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乡土地理教材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地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能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水平。将乡土地理知识和课文知识相结合,不但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课文重要知识点,还可以活化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生动、具体的表象。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树立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关键词】乡土 地理 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关的建议有三十多条,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本人现就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乡土地理教学,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教师的课前备课
教师平时需要在生活这个地理课堂中多积累乡土地理信息,不断丰富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地区,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十分熟悉。因此,教师在关心和收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及时捕捉有关家乡的地理新闻。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中对乡土地理的应用
1.紧扣教材内容,联系课本知识点
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是乡土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善于根据课本内容,联系乡土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形成准确的、较全面的乡土观念。例如:在讲解地转偏向力时,以淮河为例,淮河自西向东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淮河南岸冲刷厉害;而淮河北岸堆积作用明显,因此淮河北岸比南岸江滩面积大些。又如,讲到台风时,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灌篮高手》中的一段有关台风来临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台风来袭,并可结合我过东南夏秋多台风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关注台风预警信号,以及亚太地区对台风的新命名,再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谈谈台风的“好处”。使学生认识到,台风“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这个例子可以教育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凡事给予客观的评价。
2.灵活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
在《德国鲁尔区》一节中,可以联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教师提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料,让学生参考鲁尔区兴盛和衰退原因,来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情况,教师引导点拨。淮南作为煤城,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和亲属在煤矿工作,所以学生对煤矿的情感很深,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两个地方的案例,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淮南煤矿的兴衰情况以及尝试为淮南日后的发展方向出谋划策。这样子既能避免“纸上谈兵”,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巩固重要知识点,同样又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感。
在《城市区位因素》一课中关于“城市区位分析”这一内容时,布置学生做一个关于“淮南市”的区位分析的课题研究,让学生自己去找关于淮南市的地理资料,如位置,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从而更详细的了解淮南的地理区位,并加深对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的掌握和理解。在讲到南北方分界线的时候,引入《晏子使楚》中的一个事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明确秦岭--淮河是南北方分界线。我们淮南本身的粮食种植情况就是个很好的案例,正好我们位于淮河边,学生从淮南本地不仅种植小麦而且种植水稻中可以感受到,我们位于南北方的分界线上,也是南北方的过渡带,所以两种作物都有种植,这就巩固了学生对南北方分界线的掌握。
三、应用乡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牵强附会硬塞硬套的应用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都有乡土地理教材与之相对应的。因此,使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时候,应避免使用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或者本身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更不能将其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这样不仅起不到辅助作用,反而会扰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2.应该以课本内容为主,乡土地理为辅
地理课程中,对于其中的知识点,教材自身已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知识的矛盾时,应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避免喧宾夺主。
3.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习新的内容前,教师可预先鼓励学生多观察留意当地(家乡)地理情况或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的思考,理解、深化课本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配合教师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解决课本相应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典型事事例。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乡土 地理 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关的建议有三十多条,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本人现就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乡土地理教学,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教师的课前备课
教师平时需要在生活这个地理课堂中多积累乡土地理信息,不断丰富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地区,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十分熟悉。因此,教师在关心和收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及时捕捉有关家乡的地理新闻。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中对乡土地理的应用
1.紧扣教材内容,联系课本知识点
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是乡土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善于根据课本内容,联系乡土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形成准确的、较全面的乡土观念。例如:在讲解地转偏向力时,以淮河为例,淮河自西向东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淮河南岸冲刷厉害;而淮河北岸堆积作用明显,因此淮河北岸比南岸江滩面积大些。又如,讲到台风时,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灌篮高手》中的一段有关台风来临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台风来袭,并可结合我过东南夏秋多台风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关注台风预警信号,以及亚太地区对台风的新命名,再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谈谈台风的“好处”。使学生认识到,台风“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这个例子可以教育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凡事给予客观的评价。
2.灵活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
在《德国鲁尔区》一节中,可以联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教师提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料,让学生参考鲁尔区兴盛和衰退原因,来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情况,教师引导点拨。淮南作为煤城,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和亲属在煤矿工作,所以学生对煤矿的情感很深,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两个地方的案例,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淮南煤矿的兴衰情况以及尝试为淮南日后的发展方向出谋划策。这样子既能避免“纸上谈兵”,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巩固重要知识点,同样又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感。
在《城市区位因素》一课中关于“城市区位分析”这一内容时,布置学生做一个关于“淮南市”的区位分析的课题研究,让学生自己去找关于淮南市的地理资料,如位置,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从而更详细的了解淮南的地理区位,并加深对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的掌握和理解。在讲到南北方分界线的时候,引入《晏子使楚》中的一个事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明确秦岭--淮河是南北方分界线。我们淮南本身的粮食种植情况就是个很好的案例,正好我们位于淮河边,学生从淮南本地不仅种植小麦而且种植水稻中可以感受到,我们位于南北方的分界线上,也是南北方的过渡带,所以两种作物都有种植,这就巩固了学生对南北方分界线的掌握。
三、应用乡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牵强附会硬塞硬套的应用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都有乡土地理教材与之相对应的。因此,使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时候,应避免使用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或者本身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更不能将其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这样不仅起不到辅助作用,反而会扰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2.应该以课本内容为主,乡土地理为辅
地理课程中,对于其中的知识点,教材自身已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知识的矛盾时,应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避免喧宾夺主。
3.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习新的内容前,教师可预先鼓励学生多观察留意当地(家乡)地理情况或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的思考,理解、深化课本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配合教师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解决课本相应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典型事事例。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