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发掘书源,自主寻找好书来阅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方法;书源;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它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小学这个阶段的阅读书目数量不低于145万字是最合适的。现在开展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提出这样的理念:“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去学习,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剩下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点下由学生自由阅读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丰富学生的词汇语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品质情操。只有重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做好读的起点——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高效的学习效率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感兴趣,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起,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1.借教材激趣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利用教材扩展延伸,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学时以课文的阅读为切入点,从课文引申到课外书籍:布置课前预习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主动寻找资料,锻炼了学生捕捉知识的能力和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课文《牛郎和织女》前,激趣导入:你们听过牛郎和织女这二个人物吗?同学们想认识吗?牛郎和织女发生了什么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你们去动手找资料吧!看谁知道最多?上课时告诉大家。学完课文后,再次进行激趣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阅读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民间故事”单元——《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体会人们善良的品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如,学完《小兵张嘎夺枪记》后,让学生课外阅读《小兵张嘎》,体会小兵张嘎与敌人机智勇敢地作斗争的品质与精神;学完《爬山》后,引导学生阅读丛书中的《半截钱里的父爱》《慈父与恩师》等文章,体会父爱的伟大和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2.借课外书激趣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常把课外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学生,说到精彩处就停下来,制造悬念,激起他们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从中鼓励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课外书。我们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推荐阅读适合口味的童话书、寓言故事、科普读物、诗歌,如《小布头奇遇记》《捣蛋鬼日记》《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等。阅读时,让学生随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
3.借榜样激趣
小学生仰慕英雄、喜爱名人,利用模范的优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的兴趣。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中外驰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体育明星等名人的故事,告诉学生这些伟人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都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勤奋学习息息相关的。如,诸葛亮精读天文地理兵书方能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伟大的周总理常在日理万机中抽时间阅读书籍等故事。同时,充分利用课室和走廊墙壁的空间,布置班级特色文化,营造阅读氛围。如在教室里张贴一些中外名言: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笛卡尔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既为学生营造深厚的阅读环境氛围,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4.借活动激趣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有用,体验到读书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老师可以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或班会课和校本课程等,举行中华经典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课后进行制作读书剪贴报、手抄报,优秀读书笔记展览……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又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在班举行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的演讲比赛,让学生自己做评委参与打分,评出优胜者并颁发奖状。利用板报,定期出版以“书韵飘香”为专题的板报,让同学们把读书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们分享……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成功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与魅力。
二、导好读的基点——授之于漁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授之于“渔”。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抓好教材范文的学习借鉴,从范文中获得阅读的方法技巧,做到举一反三。如朗读、精续、略读、速读、比较读等多种方法都必须通过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读书时做到浏览、略读、精读等方法的互相结合,好的文本认认真真地精读细看,反反复复地揣摩、品味;反之,认为读到的是一般性的文本,浏览略读即可。阅读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比如,拿起笔圈圈点点,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本,把一些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熟读或背诵,积累优美的文字材料;还可以对一些感兴趣的文章,写一写读后感,模仿精彩片段或根据内容续写故事。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提出:学习语文是举一反三的过程,积累了一定数量上的阅读继而慢慢提高阅读的质量。正如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所以大家要改变只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学好语文的落后观念与做法。 自从学校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在教学时落实语文“整合式”阅读教学,采用单元整合设计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教材每一个单元内容特点和要求,找出语用点和情感主题,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抓住语用点进行“精读”,采用以“文带文”的方法,学习课文或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使学习方法得到迁移和运用。接下来课文中的一些教材和丛书里其它文章,尝试让学生独立通过精读课例中体会的阅读方法领悟重点内容,即“依法自学”,使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在不断内化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
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抓住语用点“插叙”展开: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达格妮听着这美妙的乐曲,她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然后引出下文,找出描写达格妮想起十年前的事的段落(第4、5自然段,即插叙部分),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十年前,达格妮到林子里捡野果,遇到了一个怎样的城里人?他对8岁的达格妮的说了些什么?小姑娘在等待礼物的过程中心里是怎样想的?通过品读感悟有关的重点词句,理解达格妮当时那种期待、怀疑、失望的心情。通过品读理解,让学生明白:美妙动听的乐曲让达格妮想起了十年前的事,于是文章很自然地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插叙”。从而让学生知道插叙在本文中起了交代事件起因的作用。学生读懂后,老师总结学法:读(课文)——找(插叙)——画(句子)——悟(体会),然后让学生根据这种学习方法,学习丛书的文章《丢失的戒指》: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插叙的部分读一读,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方法;书源;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它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小学这个阶段的阅读书目数量不低于145万字是最合适的。现在开展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提出这样的理念:“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去学习,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剩下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点下由学生自由阅读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丰富学生的词汇语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品质情操。只有重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做好读的起点——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高效的学习效率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感兴趣,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起,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1.借教材激趣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利用教材扩展延伸,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学时以课文的阅读为切入点,从课文引申到课外书籍:布置课前预习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主动寻找资料,锻炼了学生捕捉知识的能力和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课文《牛郎和织女》前,激趣导入:你们听过牛郎和织女这二个人物吗?同学们想认识吗?牛郎和织女发生了什么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你们去动手找资料吧!看谁知道最多?上课时告诉大家。学完课文后,再次进行激趣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阅读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民间故事”单元——《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体会人们善良的品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如,学完《小兵张嘎夺枪记》后,让学生课外阅读《小兵张嘎》,体会小兵张嘎与敌人机智勇敢地作斗争的品质与精神;学完《爬山》后,引导学生阅读丛书中的《半截钱里的父爱》《慈父与恩师》等文章,体会父爱的伟大和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2.借课外书激趣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常把课外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学生,说到精彩处就停下来,制造悬念,激起他们深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从中鼓励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课外书。我们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推荐阅读适合口味的童话书、寓言故事、科普读物、诗歌,如《小布头奇遇记》《捣蛋鬼日记》《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等。阅读时,让学生随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
3.借榜样激趣
小学生仰慕英雄、喜爱名人,利用模范的优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的兴趣。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中外驰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体育明星等名人的故事,告诉学生这些伟人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都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勤奋学习息息相关的。如,诸葛亮精读天文地理兵书方能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伟大的周总理常在日理万机中抽时间阅读书籍等故事。同时,充分利用课室和走廊墙壁的空间,布置班级特色文化,营造阅读氛围。如在教室里张贴一些中外名言: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笛卡尔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既为学生营造深厚的阅读环境氛围,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4.借活动激趣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有用,体验到读书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老师可以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或班会课和校本课程等,举行中华经典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课后进行制作读书剪贴报、手抄报,优秀读书笔记展览……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又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在班举行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的演讲比赛,让学生自己做评委参与打分,评出优胜者并颁发奖状。利用板报,定期出版以“书韵飘香”为专题的板报,让同学们把读书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们分享……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成功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与魅力。
二、导好读的基点——授之于漁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授之于“渔”。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抓好教材范文的学习借鉴,从范文中获得阅读的方法技巧,做到举一反三。如朗读、精续、略读、速读、比较读等多种方法都必须通过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读书时做到浏览、略读、精读等方法的互相结合,好的文本认认真真地精读细看,反反复复地揣摩、品味;反之,认为读到的是一般性的文本,浏览略读即可。阅读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比如,拿起笔圈圈点点,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本,把一些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熟读或背诵,积累优美的文字材料;还可以对一些感兴趣的文章,写一写读后感,模仿精彩片段或根据内容续写故事。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提出:学习语文是举一反三的过程,积累了一定数量上的阅读继而慢慢提高阅读的质量。正如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所以大家要改变只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学好语文的落后观念与做法。 自从学校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在教学时落实语文“整合式”阅读教学,采用单元整合设计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教材每一个单元内容特点和要求,找出语用点和情感主题,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抓住语用点进行“精读”,采用以“文带文”的方法,学习课文或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使学习方法得到迁移和运用。接下来课文中的一些教材和丛书里其它文章,尝试让学生独立通过精读课例中体会的阅读方法领悟重点内容,即“依法自学”,使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在不断内化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
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抓住语用点“插叙”展开: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达格妮听着这美妙的乐曲,她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然后引出下文,找出描写达格妮想起十年前的事的段落(第4、5自然段,即插叙部分),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十年前,达格妮到林子里捡野果,遇到了一个怎样的城里人?他对8岁的达格妮的说了些什么?小姑娘在等待礼物的过程中心里是怎样想的?通过品读感悟有关的重点词句,理解达格妮当时那种期待、怀疑、失望的心情。通过品读理解,让学生明白:美妙动听的乐曲让达格妮想起了十年前的事,于是文章很自然地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插叙”。从而让学生知道插叙在本文中起了交代事件起因的作用。学生读懂后,老师总结学法:读(课文)——找(插叙)——画(句子)——悟(体会),然后让学生根据这种学习方法,学习丛书的文章《丢失的戒指》: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插叙的部分读一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