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全在一个“巧”字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tone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利用好阅读启迪、阅读反思和阅读感悟等环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完成这一目标,可以在“巧”字上多下功夫。
  一、“巧”借背景,探寻人生轨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做到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查询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文章的动机、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深入解读文章。
  《六国论》是一篇很有针对性的政论文,作者主要是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和契丹等国的妥协政策。文章的创作时代和学生有很大的距离,要让学生理解《六国论》这样一篇文章,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作者的经历、写作的背景等入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背景资料,以便于学生的阅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网络上搜索作者苏洵的人生经历。通过查找学生了解到,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发现自己的文章和古人“出言用意”大都相同,于是焚毁了自己所有的稿子,并勤奋读书,最后终于精益求精,落笔如有神助,而《六国论》就是他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而写的名篇。北宋建国后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在军事外交上无能软弱。虽然在寇准的主张下打了胜仗,但是最后却签订了“澶渊之盟”这样的不平等条约,要向契丹、西夏缴纳大量的财富。苏洵对此有所感悟,认为这和六国贿赂秦国的做法相似,于是才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会更加深入。很多经典文本都是作者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解读文本必须关注作者。如果了解了文本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就能让学生在更贴近作者的情境中阅读文本,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的意蕴。
  二、“巧”解细节,感悟深层内涵
  文本解读应该是作者、文本和读者的融合,而不是彼此割裂开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从细节入手,让学生和作者共鸣,在思想的碰撞中感受到文本的深层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读细节,努力接近文本,这样可以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与地坛》写出了作者在地坛的启发下对生命有了全新感悟的故事,同时也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孩子的痛悔之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细节内容的方法来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一些景物的细节描写,着重体会一下地坛对作者的影响。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等句子表现出地坛在等待“我”的过程中去除了所有的人工雕饰,磨灭了身上的浮华和光芒,将生命的本真展现了出来,从而让“我”也感受到了人生的真相。其次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下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细节,如“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从这段文字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苦,母亲不仅要承受“我”的痛苦,还不能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她时刻担心儿子的未来。在品读细节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走到了文章的内里,感悟了深层内涵。
  细节往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更能让人体会到文本的深层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关注细节,在品悟中更好地解读文本。
  三、“巧”析情感,升华个性认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正相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进行个性化的认知,这样才能受到熏陶和启迪,从而产生独特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阅读是个性化的体验,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认知。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定型,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他们分析文本情感,多角度地进行文本认知。
  《雨巷》是一首充满了情韵的诗歌,在指导学生感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感悟诗歌流露的情感,用个性化的认知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这首诗后说说美在什么地方。有学生回答:“因为诗中写了一位如同丁香一样美丽的姑娘。”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这个姑娘究竟有什么地方是美的呢,她长什么样子?她穿的是什么衣服?戴的是什么首饰?”学生发现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文本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的内容。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感受这个姑娘的美呢?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如同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么丁香给人怎样的感受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层层递进,从“丁香”这个古典文学中的“愁品”中感受到姑娘忧郁、优雅的气质,又从“油纸伞”中感受到了春雨中的叹息,最后领悟作者并非实写女子之美,而是通过各种意象来反映自己的情感。
  解读文本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联系背景能够促使学生探寻作者的人生轨迹,联系细节能让学生感受文本深层内涵,联系情感能促进学生升华个性认知,从而让学生在情感共鸣和个人经验中构建起自己的思想,最终读出文本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226401)
其他文献
客户安全用电是供电企业供电服务的一大目标,也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任务,保障客户用电安全才能维护供电企业和客户双方的利益。文章首先分析了客户用电安全管理现状
伴随我国电网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国的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送变电的安装过程中,良好的质量可以促进电力系统更加稳步的发展,也会促进
语文教学是最能感知美、理解美、拓展美、分享美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研究,不断去发现和挖掘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这是一个长期漫长的经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进行。  一、感知美:创设审美情境,巧用教学手段  感知是一切经验的出发点,审美活动也不例外。 让学生感知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的第一步。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编入课本时,编者对文章进行了删节,删去了“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前面的四段文字,删去了“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前面谈“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那部分文字。笔者以为,作为课文,为突出重点,将前面四段删去是可行的做法,但把谈标点一段删去,则似乎欠妥。理由有二:一是谈标点部分与谈暗示性部分一脉相承,删去,影响了文章
众所周知,高考对于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迈入大学的校门,还能够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而语文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语文教师必须做好高考复习工作,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语文备考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语文高考成绩。下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高考复习为例,谈谈做好语文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一、 回归教材研读考纲,复习基础知识
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得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教育事业必须与时俱进,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分析,网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于互联网中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拓展视野、启发思维。所以,语文教师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与优势,构建有效的、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能够借助多
语文素养需要长期的积累感悟和锻炼,而应对语文考试却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果能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掌握这些规律和方法,进行强化训练,成绩提高一步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考生要学会并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多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古人也有“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说法。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牢固而丰富的感性认识,
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在语文学科基本理论知识上的掌握程度,更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如
摘要:现阶段,用电客户不断增多、用电规模不断扩大,供电企业面临着艰巨的业扩报装工作任务,然而从目前来看业扩报装工作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并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应对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业扩报装服务质量。文章对供电企业业扩报装工作流程优化方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供电企业;业扩报装;工作流程;优化方案;受理效率;审核进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对电力企业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线路故障的频频发生给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及时找到配电线路出现